再说“工具性”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被视作人际交流的一种工具,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对语文概念较为约定俗成的解释,听说读写则是语文作为工具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全在于语言是人类的工具。
  既谓工具便是将其看作外在于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很自然地想到语言的客观性、确定性和实用性,但张志公先生指出语言作为工具的特殊性,语言与人的思想紧密关联而不可分割。
  语言作为工具,主要功能不外乎叙事状物与表情达意。叙事状物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使事物如实地呈现;表情达意则是人们主观情感的抒发或思想意义的申述。然而,叙事状物或表情达意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不能做到纯粹的客观或纯粹的主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所以,语文的教学、语言的习得也并不是纯客观的分析或纯主观的表述,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构成学习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
  语言作为工具,受一定规则、语法结构的限制,语言的使用必须遵循这些规则,结构凌乱的语言不能准确传递信息。索绪尔指出语言这个符号系统除了用于理解之外别无用处,语言体现着人对世界的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言因为有其规定性,为了使这种工具使用得心应手,使语言的表达更为精准和自如,所以人们需要学习。然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的建构,它只能在社会中学习和使用,动物不能产生人类的语言,狼孩同样不能拥有人类的语言。
  语言作为工具并非是一套由习惯形成的规则与结构组成的冰冷的机器,语言不仅属于概念化、理念化、逻辑化的范畴,语言的本质在于提供了个体生命之存准用法的同时,通过各种暗示、隐喻、审美意象唤醒人们感悟生命的直觉能力。因此,斯特劳斯特别欣赏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认为是诗性智慧的范例,他主张语言不能停留在现象学描写的层面,不是精确地而是要诗意地对待这个世界。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执迷于知识的累积而要着意于生命的感悟,培养语感的直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语言既然被认作工具便自然归之于“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言”对于不可言说之“道”存在着某种表达的局限性,但从终极的意义上来说,“言”关乎人的生存,是“道”的家园。“言”不仅仅是工具论意义上的,也是存在论意义上的,“道”在“言”中展现着自身。所以古人之所谓选词炼句、谋篇布局、诗词曲赋的演进体现着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也体现着生命意义的沉思和生存世界的关怀所达到的境界。
  语言作为工具并非用过即可弃绝之物,人达于道之境界,自然需要相忘于言,一如鱼相忘于江湖。老庄“忘言”的义理旨趣,海德格尔对语言生命本质的剖析,新课改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均有着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突显语言的日常性与自然性。语言并非仅仅是现代西方哲学家视野中认识论层面所描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表象工具,而是人栖息的家园。语文的境界是整体的智慧,而不是支离的知识点,语文教学必须体现言语与人的存在之间的联系,语文工具性运用须达到融会贯通。空泛的道理关在屋子里或许显得头头是道,但进入实际生活缺一无所用,学儒以为治道在胸,不知钱米;学佛超乎色相之外,遇事慌张焦虑。现在各种语文练习册铺天盖地,语文课堂热闹非凡,但实效如何呢?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要安安静静地权衡语言事实,而不是躁动纷扰地进行猜测和解释。”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似乎永远是个怪圈,一旦钻了进去,便云里雾里的,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路在何方了;而一旦跳了出来,便又如梦方醒:啊,语文原来很简单,不就是读书嘛!古代、近代乃至现代,有多少语言巨匠、国学大师,都没有经历过如今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他们其实都是读书读出来的。由此,笔者以为,读书指导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一、读书指导:何以应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将读书指导视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期刊
赵宪宇(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著有《教育的痛和瘁》等教育散文三部曲等):要我评价许昌良先生,应该说很荣幸,也很有话可讲。虽说接触不长,但我对他的了解却比较深。不仅因为他在来无锡之前已经是苏北和江苏有名的人物,来无锡之后,更是如鱼得水,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更加活跃,真可谓誉满大江南北了。  2009年,许昌良先生参加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评选,许多评委对他出色的成绩都感到震撼,也令我第
期刊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2010年重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中的写字教学都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但是,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写字教学存在着随着学段的增加而逐渐弱化的现象,到第四学段(7~9年级)往往被忽视,教师和家长常常抱怨,孩子越大,字写得越差。存在大量书写问题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从深层次分析,初中阶段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期刊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多少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于心,感动至今。从《诗经》里的《关雎》到《汉乐府》里的《孔雀东南飞》,从徐志摩的《偶然》《再别康桥》到汪国真的《曾经这样爱过你》,从但丁的《新生》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当“爱情”撞进了语文的教学课堂,面对“爱情”,是绕开主题还是小心翼翼、遮遮掩掩?如何在课堂上对“爱情”作品进行解读?解
期刊
安妮宝贝,1998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小说,从2000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至今,已有《八月未央》《彼岸花》等八部作品。所有的作品均进入全国文艺类图书畅销榜,还被介绍或选载进入德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  谈到动笔的冲动,安妮宝贝曾说:“应该是跟长期阅读,某种先天成分以及一个人的反省和观察记录的习惯有关。”因为小时候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安妮宝贝有一半的童年与祖母在乡下度过,家里的保姆
期刊
案例描述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机灵的江辰晨迫不及待地说:“从‘喂’看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没礼貌。”急性子的杨曹伟见他的好朋友说得这么好,赶紧不服输地说:
期刊
要寻找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要了解哪些是存在于教学实际中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及现状。于是,我校语文教师聚焦课堂,关注课外,捕捉仍旧存在于广大农村学校的低效策略教学现状,并对其现象进行描述与反思,广泛积累个案。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总结归纳了以下语文教学常见的低效教学策略下的课堂现状:  1.“保守式”策略——以教师讲解替代自读自悟。其特点是:塞——表面顺畅,缺乏深度。课堂呈现出与新课改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教育理念如春雨润物般对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整合教”与“感悟学”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那么“教者”如何在“教”中进行有机整合,让“学者”在“学”中有感悟,从而提高“教”与“学”的实效?笔者结合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案例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文为本,感悟词语    以喜欢的方式来读文、画词,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与“想”的自主学
期刊
如果课堂教学不能摆脱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阴影,彻底改变追问上的繁琐和低效,怎么能奢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培养良好的语言综合素养呢?  所以,我们呼唤着这样的一种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书、一颗心,在静谧、安详、素色之中触摸语文教学之本。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一种教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关注教学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师生的生存状态,此之谓“生命化质量”教学,就是高
期刊
我的理想:和谐阅读    中国从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充满和谐、滋养性灵的母语环境中是我的追求。  我认为,“和谐”的意蕴既体现在学生与教师平等而友好的互动关系里,还体现在每个人身心健康自由的生长过程中;既体现在环境氛围与人的灵魂相互晕染融合时,也体现在课内师生对话的精读与课外海纳百川的博览之无痕对接间。  我以为,“课内教学简洁高效,课外阅读缤纷多彩”,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