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和而不同”的阅读体验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e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理想:和谐阅读
  
  中国从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充满和谐、滋养性灵的母语环境中是我的追求。
  我认为,“和谐”的意蕴既体现在学生与教师平等而友好的互动关系里,还体现在每个人身心健康自由的生长过程中;既体现在环境氛围与人的灵魂相互晕染融合时,也体现在课内师生对话的精读与课外海纳百川的博览之无痕对接间。
  我以为,“课内教学简洁高效,课外阅读缤纷多彩”,既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内涵,同时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个体审美情趣。因此,我以“和而不同”的阅读理念为指导,努力在探索中实现儿童阅读的“每一个”与“这一个”、“全面均衡”与“鲜明个性”的和谐共生,在实践中探求一条“和谐阅读”的特色道路。
  
  我的思考:阅读犹饮食,和谐在均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且积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里提到的“书”,自然远远超越了教科书的局限。可是,诚如钱理群教授指出的: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中,教科书阅读霸占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它使学生成了“书橱”“书奴”,成了有死知识、无文化、无精神的畸形人。教科书阅读这种纯粹的生存需求性阅读,破坏了阅读应有的均衡状态,引发了人的精神失衡,催生了“单面的人”。这样的“人”,心灵是缺失的,他不懂得追寻思想之美、享受精神自由的愉悦。失衡的单面的阅读是可怕的,它堵塞了儿童^生发展的多重可能陛,使人生窄化、功利化。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引导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呢?
  书籍,历来被人们称为“精神食粮”。“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培根)一本本开卷有益的图书,就如一道道美味营养的餐点,它们对每个人的生长发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对身体而言,蔬菜、水果、肉食、主食都要摄入,身体才健康;对阅读而言,也要历史、文学、科学、常识都要涉猎,精神才强壮。
  按照国际上对儿童阅读素养的定义,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关键期。正如儿童身体发育需要均衡、丰富的膳食搭配,儿童的精神发育也同样需要大量而丰富的阅读,以便为人生储存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应该尽量拓宽阅读视野,汲取均衡丰富的阅读养分,才能更好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为了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为了其人生的幸福完整,我们有必要努力给当下的儿童创造一个尽可能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构建一种多学科融合、多领域开放、均衡合宜的阅读体系。
  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经历,说到底是每一个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气质禀赋、不同个性特点的“人”的个人精神历程。因此,我们期待看到的,应该是在均衡丰富的阅读框架下,通过教师的适度指引,孩子们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知识结构、个性特点。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通过拟定行之有效的阅读计划并执行,开展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个性化、独立化的个人阅读活动。在这样的阅读历程中,促进孩子获得自身心灵的自由独立,保障其人生发展的可贵个性。
  
  我的行动:阅读营养餐,和谐你我他
  
  基于“和谐阅读”的理想和思考,我提出了“阅读营养餐”“书香伴成长”的班级阅读行动整体构想。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潜心耕耘,且行且思,力求让“营养均衡”“个性灵动”成为我们班阅读的独有特色和闪亮标志,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和谐阅读”的美好体验。
  
  一、“开学第一课”——让崭新的日子从阅读开始
  每当一个新的学期向孩子们翩翩走来的时候,我总想选择一份美好的礼物送给孩子,献给每个学期伊始的崭新的日子。这份礼物既要新鲜、有趣、令人兴奋激动,又应该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悠长。在我们班,这份开学大礼就是一“开学第一课”。
  当清脆的铃声在空寂了一个假期的校园再次响起时,一段师生共读的生命之旅便悄然启程一我和孩子们捧出假期里精心淘选的好书,把它推荐给大家。在选择书目时,我鼓励孩子们尽量多地把目光投射到不同的领域,使推荐读物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审美指向和趣味,《思维风暴》《趣味数学百科图典》《数学也疯狂》《NBA谁与争锋》《我想知道为什么》《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比课本疆域辽阔得多的知识星空。在这片广袤的星空里,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都平添了阅读的亮色,崭新的学习生活也变得丰厚和多彩了许多。
  
  二、“缤纷营养餐”——营养均衡全面的阅读菜谱
  你看,“开学第一课”的推荐图书,不就是一道道令人心动的“推荐菜肴”吗?再加上孩子们因人而异的“自选餐点”,这就形成了内容丰富、营养均衡、各具特色的“阅读营养菜谱大荟萃”。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开发了“我和孩子共成长”亲子阅读套餐,倡导家长和孩子共浴书香、共同成长。当书香从校园飘向家庭,孩子阅读的时空得到了更大的开拓,他们的阅读体验必将更加幸福而绵长。
  
  三、“我读我作主”——让孩子构建自己的个人阅读课程
  阅读,说到底是个人自己的事。既然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就应该把阅读的自主权更多地交还给孩子。读什么?学生自己选择。读多少?学生自己规划。怎么读?学生自己安排。唯其如此,孩子的阅读史才有可能成为他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阅读现状,信任并指导、协助每个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课程,以及提供展示学生阅读成果、分享阅读经验的平台等。如果说,课内阅读是国家规定的相对统一的阅读课程,我在课外阅读领域中努力做的,就是力求突破统一的框框,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建构起个人阅读课程。
  
  四、“美味时光秀”——让阅读活动成为分享欢乐的聚餐会
  “午间默读好时光”“经典诗词诵读会”“畅畅笑笑换书会”“班级图书漂流行”“我和孩子共成长”“班报我读我创作”——林林总总的阅读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分享”。分享书里书外的喜怒哀乐;分享静谧安详的午后时光;分享古意盎然的智慧结晶;分享洒满温馨的一路书香;分享亲子与共的成长感悟;分享精神拔节的点点滴滴;分享读写相伴的成长体验……通过分享,孩子们把各自充满个性的阅读体验相互传递;通过分享,阅读的光辉普照每一个角落;通过分享,我们一步步走向和谐阅读的理想境界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美”。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更具艺术魅力,教学正因为遗憾才让我们不断进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遭遇着“遗憾”,感受着“遗憾”,但我发现,当“遗憾”被成功利用后,“遗憾”便再也不是“遗憾”,俨然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另一种资源。  “学”的遗憾。我班的小豪成绩非常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做或少做,但他的课堂积极性却出奇的高。起初,我怯于让他起来读书或回答问题,因为他的回答经常是词不达意,
期刊
语文教学似乎永远是个怪圈,一旦钻了进去,便云里雾里的,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路在何方了;而一旦跳了出来,便又如梦方醒:啊,语文原来很简单,不就是读书嘛!古代、近代乃至现代,有多少语言巨匠、国学大师,都没有经历过如今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他们其实都是读书读出来的。由此,笔者以为,读书指导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一、读书指导:何以应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将读书指导视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期刊
赵宪宇(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著有《教育的痛和瘁》等教育散文三部曲等):要我评价许昌良先生,应该说很荣幸,也很有话可讲。虽说接触不长,但我对他的了解却比较深。不仅因为他在来无锡之前已经是苏北和江苏有名的人物,来无锡之后,更是如鱼得水,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更加活跃,真可谓誉满大江南北了。  2009年,许昌良先生参加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评选,许多评委对他出色的成绩都感到震撼,也令我第
期刊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2010年重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中的写字教学都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但是,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写字教学存在着随着学段的增加而逐渐弱化的现象,到第四学段(7~9年级)往往被忽视,教师和家长常常抱怨,孩子越大,字写得越差。存在大量书写问题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从深层次分析,初中阶段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期刊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多少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于心,感动至今。从《诗经》里的《关雎》到《汉乐府》里的《孔雀东南飞》,从徐志摩的《偶然》《再别康桥》到汪国真的《曾经这样爱过你》,从但丁的《新生》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当“爱情”撞进了语文的教学课堂,面对“爱情”,是绕开主题还是小心翼翼、遮遮掩掩?如何在课堂上对“爱情”作品进行解读?解
期刊
安妮宝贝,1998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小说,从2000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至今,已有《八月未央》《彼岸花》等八部作品。所有的作品均进入全国文艺类图书畅销榜,还被介绍或选载进入德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  谈到动笔的冲动,安妮宝贝曾说:“应该是跟长期阅读,某种先天成分以及一个人的反省和观察记录的习惯有关。”因为小时候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安妮宝贝有一半的童年与祖母在乡下度过,家里的保姆
期刊
案例描述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机灵的江辰晨迫不及待地说:“从‘喂’看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没礼貌。”急性子的杨曹伟见他的好朋友说得这么好,赶紧不服输地说:
期刊
要寻找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要了解哪些是存在于教学实际中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及现状。于是,我校语文教师聚焦课堂,关注课外,捕捉仍旧存在于广大农村学校的低效策略教学现状,并对其现象进行描述与反思,广泛积累个案。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总结归纳了以下语文教学常见的低效教学策略下的课堂现状:  1.“保守式”策略——以教师讲解替代自读自悟。其特点是:塞——表面顺畅,缺乏深度。课堂呈现出与新课改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教育理念如春雨润物般对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整合教”与“感悟学”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那么“教者”如何在“教”中进行有机整合,让“学者”在“学”中有感悟,从而提高“教”与“学”的实效?笔者结合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案例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文为本,感悟词语    以喜欢的方式来读文、画词,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与“想”的自主学
期刊
如果课堂教学不能摆脱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阴影,彻底改变追问上的繁琐和低效,怎么能奢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培养良好的语言综合素养呢?  所以,我们呼唤着这样的一种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书、一颗心,在静谧、安详、素色之中触摸语文教学之本。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一种教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关注教学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师生的生存状态,此之谓“生命化质量”教学,就是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