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促悟品深意问中催思入佳境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课堂教学不能摆脱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阴影,彻底改变追问上的繁琐和低效,怎么能奢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培养良好的语言综合素养呢?
  所以,我们呼唤着这样的一种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书、一颗心,在静谧、安详、素色之中触摸语文教学之本。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一种教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关注教学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师生的生存状态,此之谓“生命化质量”教学,就是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选自许昌良《沉静:语文教学的伦理品性》)
  
  高效、简约的课堂效益诉求呼唤沉静语文的滥觞
  
  俗话说:知易行难,该怎么在教学习惯和思维定式的重重束缚中突围呢?“许昌良名师工作室”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许昌良校长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沉静:语文教学的伦理品性》一文中写到:
  “如何突破语文教学这种重讲轻读、重练轻悟、重牵制轻自主、重文本轻拓展、重记忆轻表达等非语文樊篱,让我想到了语文的一种品质——沉静。语文的沉静,就是改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人为复杂化、扑朔迷离、华而不实的现状,使教师能够潜心会文,把握文本的温度、广度和高度,让语文教学目标更加凝练,方法更加简朴,手段更加务实,流程更加自然、生动与真实,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笔者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是在加入“许昌良名师工作室”后,作为学员代表承接了工作室首次省级优质课赛课任务后在准备阶段所经历“一波三折”:几易教案、多次磨课、数度重来,如凤凰涅槃般获得再生,才获得了真切、深刻、透彻的认识。
  
  静谧、沉醉的课堂氛围成就沉静语文的场域
  
  2009年3月,笔者为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和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增力杯”教学展示课比赛,选取了已故文化界巨擘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神奇的丝瓜》(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自读课本)作为参赛文本。第一次备课时倍感棘手,如何让学生在我的引导、点拨下对这篇意蕴丰富、表意含蓄、回味无穷的优秀散文产生兴趣,最终悟觉其中呢?这成了横亘在我面前的难题。在彷徨和摇摆中我仍未摆脱传统教师主讲式惯陛思维的影响,“新瓶装了老酒”,试讲结果可想而知。在课后的评课环节,许校长对我在教学中机械地按照事先的预设步步为营,未能把学生的思维激发出来,尤其是重讨论轻诵读、重对话轻品读,导致师生双向互动虽频繁,但缺乏必要的入境激趣和潜心会文,浅层次问答主宰了课堂的“浮华症”提出了诚恳的批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他指出:这堂课恰恰在预设上过多,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朗读和品读,导致教学未能深入到作者内心、文本深处。他建议我从调整课堂上“读”的运用形式和比例安排人手,把要解决的疑难问题(主题的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等)融化在朗读中,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感悟,避免空泛的讨论,然后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反馈于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
  经过导师的点拨,其他学员的献计献策,我又重新修改了教学框架,流程如下:
  
  一、揭示课题。质疑凝思
  引入:(略)
  教师范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找出丝瓜的“神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品读课文,理解“神奇”
  1.再读课文,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2.抓住主要事件,了解丝瓜的神奇。
  3.体会蕴含情感,体味丝瓜的神奇。
  (1)勾画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读后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里体会到了什么。
  (2)重点指导:“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会考虑哪些问题?
  
  四、再读课文,体会丝瓜品格,领悟品昧人生态度
  
  1.补充作者材料,引出对作品深层主题的探讨与感悟。
  2.围绕“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展开品析。
  
  五、拓展练习(略)
  
  经过这样的修改,使学生能有一定时间在诵读后静思默想,潜入文本,反复的吟诵促进了学生对美文的品读,营造了浓郁的语文味,少了几分灌输与肤浅,多了该有的沉稳与沉醉(于文本),对季羡林先生平实中见锋芒的语言特色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细腻扎实的品、读、悟,学生侵润在文本的温度之中,并为向文本的广度、深度进军蓄势、沉淀、铺垫。当年三月淮安市承办的省级优质课竞赛中,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最终荣获二等奖,展示了“沉静语文”在阅读教学中的新面貌、新气象。
  
  沉稳扎实的目标指向铸造沉静教学的根基
  
  在去年一次苏教版教材教学展示活动中,某区一荣膺“教学新秀”称号的青年教师执教《斜塔上的实验》(七年级上)时采取了以下教学流程:
  1.展示比萨斜塔照片和伽利略图片,导入课文。
  小问题:①这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②谈对伽利略的了解。
  2.整体感知:①在比萨斜塔和伽利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②哪些段落写了此故事?教师范读15~18节,伽利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3.探究:①反对伽利略的人是怎么对待他以及他的观点和实验的?②强大的压力面前,伽利略有什么表现?③齐读“当伽利略一步一步……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然后研究“特殊的勇敢”有哪些内涵?
  4.自然引出伽利略自生平介绍。
  5.成功原因探究;伽利略取得这些成就除了其“特殊的勇敢”外还有什么?
  6.学生写一句对伽利略一生评价的语句。
  笔者当时聆听了整堂课,对该教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很是迷惑:他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线性的而不是立体的”,像第3环节“探究”部分,围绕着“反对伽利略的人是怎么对待他以及他的观点和实验的”这个“主问题”(姑且这样命名),不厌其烦地反复设问,比如:他指名学生从15节最后一句中“‘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则,他们就将给他一顿教训”一句中谈“看出了什么”这种无需去品味的“伪问题”,接着在16节、17节中为学生选取了“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和“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等两句,教师又问“讲了什么”“你感受到什么”“‘死刑’是什么时候用的”“‘傻瓜’是指哪些人”“用‘傻瓜’起了什么作用”“‘揭穿’这个词用在什么地方,起什么作用”……
  该教师设计的大量提问助长了思维的惰性,淡化、磨蚀了学生求索的精神,何谈培养思维的独立性甚至批判性呢?这样,一些带有质疑色彩的真问题就无法“破土而出”了,那么这种“生成”还有多大意义呢?
  如何去除笼罩在阅读教学中的“浮夸空泛”呢?“沉静语文”的对策是:倡导沉稳扎实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学是一种“有限教学”,教师不要希望解决所有问题,如把一篇课文弄深弄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进行总体设计构思时,我们如果能把握住这篇作品“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紧紧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写人记事上“点”与“面”的结合,穿插对不同人物传神的描写、场面气氛的营造等手法,要选准切入点,以“提出问题质疑一朗读语言精华—对话解决问题”的范式框架搭建“沉朴、自然宁静的教学流程”,重点通过教师适时的穿插导引、精当的品读辨析,来促进理解、丰富体验、触摸文字。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中的“他是一个音乐师的儿子,但从小就对‘天空的音乐’有兴趣”一句中的“天空的音乐”展开讨论,运用比较(把此句与其本意“天文现象”的直接表达作对比)、替换的技法来学习作者独到的语言表达,领悟比喻修辞的妙用;从“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中选取“又”字来玩味;也可以启发学生寻章摘句,从字里行间寻找对比鲜明、截然对立的词语、句子,感受对比、烘托手法,直达文本背后的深刻旨趣,从而“在文字里走几个来回”。
  “沉静语文”是一种“指向学生智慧生命存在和延展”的教学理想,更是为了编织文学大殿上林立飘舞的“华彩屏风”“五彩缎带”的必要铺垫与蓄势!
  让“沉静语文”的魅影播撒在语文园地的每一朵奇葩之上,并永远芬芳如初!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语文高级教师,无锡市许昌良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其他文献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变化多端,许多现象难以捉摸。可是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有一种现象却年年如是,终而复始。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季轮回,季节更替。  文学史也有许多以四季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组颇具特色,它们是《春》《海滨仲夏夜》《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赏析的价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调,即文章的主要精神。这几篇文章的基调各不相同。朱自清满怀喜爱讴歌、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更具艺术魅力,教学正因为遗憾才让我们不断进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遭遇着“遗憾”,感受着“遗憾”,但我发现,当“遗憾”被成功利用后,“遗憾”便再也不是“遗憾”,俨然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另一种资源。  “学”的遗憾。我班的小豪成绩非常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做或少做,但他的课堂积极性却出奇的高。起初,我怯于让他起来读书或回答问题,因为他的回答经常是词不达意,
期刊
语文教学似乎永远是个怪圈,一旦钻了进去,便云里雾里的,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路在何方了;而一旦跳了出来,便又如梦方醒:啊,语文原来很简单,不就是读书嘛!古代、近代乃至现代,有多少语言巨匠、国学大师,都没有经历过如今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他们其实都是读书读出来的。由此,笔者以为,读书指导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一、读书指导:何以应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将读书指导视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期刊
赵宪宇(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著有《教育的痛和瘁》等教育散文三部曲等):要我评价许昌良先生,应该说很荣幸,也很有话可讲。虽说接触不长,但我对他的了解却比较深。不仅因为他在来无锡之前已经是苏北和江苏有名的人物,来无锡之后,更是如鱼得水,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更加活跃,真可谓誉满大江南北了。  2009年,许昌良先生参加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评选,许多评委对他出色的成绩都感到震撼,也令我第
期刊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2010年重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中的写字教学都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但是,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写字教学存在着随着学段的增加而逐渐弱化的现象,到第四学段(7~9年级)往往被忽视,教师和家长常常抱怨,孩子越大,字写得越差。存在大量书写问题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从深层次分析,初中阶段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期刊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多少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于心,感动至今。从《诗经》里的《关雎》到《汉乐府》里的《孔雀东南飞》,从徐志摩的《偶然》《再别康桥》到汪国真的《曾经这样爱过你》,从但丁的《新生》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当“爱情”撞进了语文的教学课堂,面对“爱情”,是绕开主题还是小心翼翼、遮遮掩掩?如何在课堂上对“爱情”作品进行解读?解
期刊
安妮宝贝,1998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小说,从2000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至今,已有《八月未央》《彼岸花》等八部作品。所有的作品均进入全国文艺类图书畅销榜,还被介绍或选载进入德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  谈到动笔的冲动,安妮宝贝曾说:“应该是跟长期阅读,某种先天成分以及一个人的反省和观察记录的习惯有关。”因为小时候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安妮宝贝有一半的童年与祖母在乡下度过,家里的保姆
期刊
案例描述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机灵的江辰晨迫不及待地说:“从‘喂’看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没礼貌。”急性子的杨曹伟见他的好朋友说得这么好,赶紧不服输地说:
期刊
要寻找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要了解哪些是存在于教学实际中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及现状。于是,我校语文教师聚焦课堂,关注课外,捕捉仍旧存在于广大农村学校的低效策略教学现状,并对其现象进行描述与反思,广泛积累个案。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总结归纳了以下语文教学常见的低效教学策略下的课堂现状:  1.“保守式”策略——以教师讲解替代自读自悟。其特点是:塞——表面顺畅,缺乏深度。课堂呈现出与新课改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教育理念如春雨润物般对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整合教”与“感悟学”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那么“教者”如何在“教”中进行有机整合,让“学者”在“学”中有感悟,从而提高“教”与“学”的实效?笔者结合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案例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文为本,感悟词语    以喜欢的方式来读文、画词,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与“想”的自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