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依据与世界意义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jian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从1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围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哲学内涵以及这一理念蕴含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做粗浅探讨。
  [关    键   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依据;世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142-02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在全球化背景下把握世界格局变化趋势所提出的新思想、新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外交场合反复提及、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在实践中积极地加以推进和落实。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世界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其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多年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从单方倡议上升为多方共识,从思想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了检验和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依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代中国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有其深刻的哲学依据。
   (一)这一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继承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严格遵循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将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置于人类社会这个统一的矛盾体中进行统一认识、集中分析,并在通盘考虑后得出的解决人类社会共同矛盾和挑战的思想理念。构建人類命运共同体理念,针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关注人类未来终极命运,体现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上的高度统一。
   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概念,强调人类在未来要达到的理想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人类逐步实现从“虚幻共同体”向“自由人联合体”历史跨越中的重大战略,又为人类在21世纪实现各国共处、共生、共担、共建、共享,探索全球治理方案,并为世界最终走向“自由人联合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这一理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都对其进行了深刻的阐发。“和谐”是“和合”的结果和理想的实现,“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贵和”“持中”的和谐理念,主张“多”中求“一”,“异”中求“同”,以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上述思想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表达了中国携手世界各国为之奋斗的坚定意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庄严承诺。
   “义利之辩”是中国传统伦理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命题,“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和“舍生取义”等思想体现了历代思想家对“义”与“利”的理性思考。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并对正确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和阐释,表达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秉持的义利观。全球化背景下,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就是既封上了别人的门,又堵上了自己的路,害人亦害己。各国只有摒弃零和博弈,才能真正做到义利兼顾,从而最终实现义利兼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义利并重中平衡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这为解决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构建人类利益与安全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经验的务实探索和深刻总结,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为世界各国正确分析世界形势、妥善解决冲突分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理想,同时,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些论述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终其一生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奋斗上的主题所在,又是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描绘的光明愿景。要实现这一愿景必然会经历漫长而复杂的曲折过程,各种制度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同时,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巨变又必将是在各种社会制度和整个人类社会缓慢而微小的改变完善中逐步实现其从量变到质变的磅礴质变的。就目前而言,在实现这一伟大愿景的历史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整个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给予了深刻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也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前途命运给予了普遍关注,并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从宏观上给予了普遍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有益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在未来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桥梁和纽带。在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将逐步实现由西方发达国家单方面主导、渗透和支配不发达国家,并以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国际规则为特征的“单向度全球化”模式,到欠发达国家逐步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从而走向并建立起更加平等、合理、多元的“多向度全球化”模式。这种新世界秩序不同于以往以西方为中心的“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模式,也不再是西方少数霸权主义国家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建立并强加于世界的资本体系,而是奉行双赢、多赢和共赢的新理念,并力求打造出由各国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共同谋划世界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解放论述的高度理论自觉,又是对新时代不断推进人类解放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探索成果。    (二)为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创世界美好未来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指导
   一是为世界各国正确分析世界形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长期面临的两大主题,但整个世界比以往发生了更为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持续演进、文化多样化日益鲜明、社会信息化继续推进。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整个世界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呈现出总体和平稳定、局部动荡冲突,各国总体发展、南北仍有差距的现实问题。如何使整个世界长期维持和平、各国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唯有始终坚持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方可持续推动各国间的合作共赢。而这也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权力、共同利益及全球治理等重要内涵的生动体现,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各国正确分析世界形势贡献的中国智慧。二是为世界各国妥善解决矛盾冲突提供了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其他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并存的现实,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或独自应对。为此,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选择。同时,面对全球性挑战,既要看到世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又要深刻理解各国必须不断增强“责任共同体”的担当意识,由此最终成为全球“利益共同体”的一名合格成员。因此,各国应该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以团结取代分歧,以共识消除偏见,以行动替代犹豫,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为人类社会渡过难关、共创美好未来注入活力。
   四、结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对全球治理、世界走向、人类和平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超越性的关切与思考,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关切。既是对历史的深刻观察,对现实的高度关切,又是对未来的慎重考量;既有价值导向、理论思考,又有实践指导、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一国倡议变成被世界普遍接受并积极响应的世界理念,恰恰说明这一全新理念可以为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创世界美好未来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7-11-6(15).
   [2]钱仕英,齐鹏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时代价值[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97-102.
   [3]段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N].光明日报,2019-04-04(2).
   [4]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7):4-21.
   [5]任丽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刍议[N].中国民族报,2018-9-14(7).
   [6]孟凡礼.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J].文化软实力,2018(4):73-80.
   [7]阎孟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N].光明日报,2019-2-11(15).
   [8]丁晔.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科学社会主义,2019(4):29-36.
   [9]曾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1):84-87.
   [10]张东赞.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政治[J].领导科学,2019(20):39-42.
  ◎编辑 薛直艳
其他文献
[摘 要] 师范生的培养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师范生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教育情怀浅薄等突出问题,宜结合当前的新高考改革予以解决。新高考改革下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选科策略和职业规划。因此,高校需要与高中密切合作,贯通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一体化,切实培养好、选拔出一批真正适合教育行业的明日之师。  [关 键 词] 新高考;师范生;师范教育;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摘 要] 教学质量对一所高校来说至关重要,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发展,如何保证、评价并改进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需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但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不够健全,需要加快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 键 词] 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现状;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
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具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和具体的学习指导是互为表里的.从学习风格的两个层面上来说,国家开放大学的学生在接受信息方面好于书本的具体知识,而在知识加
教育体制改革对各个学段的教学体系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深刻重视.在高职院校会计专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适当
[摘 要] 中医药高职承担着培养医护、医药高素质全面技能性人才,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在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中采取“深度”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掌握扎实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而更注重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成为乐于服务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高职护理生化;深
[摘 要]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近半年的教学过程中,在消化与吸收这一章节,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渗透了学习通的在线教学模式,在这次线上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课前精心准备,在学习通上传资料,明确学习任务;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督促学生在线学习;课后采用多种方法,评估学习效果;对于部分难懂内容,还是由老师讲解;设计有趣的课后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我国迎来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学与信息的关联越发紧密,对于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也越发严格,因此主要研究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以及高校如何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不断优化教学,开展教学创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从多方面入手分析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提升方法,期望能够有效助力教学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摘 要] 教育部对高校本科教育日益重视,并提出了加强“金课”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案和手段,切实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面向新时代教育理念创新要求,以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体系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模块化探索,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商务实践胜任力。  [关 键 词] 模
[摘 要] 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的推动作用,并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基础;国内外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现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改革内容、预期成效等;以期架构适应智能制造生产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为模具专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关 键 词] 智能制造;模具
[摘 要] 数字化时代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双高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专业发展方式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双高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出发,探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制约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诸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