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活态保护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i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及文化传承,浓缩福州千年历史,是我国目前都市中心保留下来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街区,其特色是拥有多元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拥有明清建筑15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保护单位2处等。就全国而言,其历史建筑数量也是屈指可数的。第二,“近代名人集聚地”。三坊七巷是近代名人的摇篮,从这里走出来的名人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如“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严复、“船政大臣”沈葆桢等。第三,“里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被南后街分成两片区域,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安民巷、黄巷、宫巷、吉庇巷。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至宋代很多地方都已被拆毁。而三坊七巷却保留下了这个格局。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社区形态,可以解析里坊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重要影响。
  三坊七巷社区由于规模宏大、内涵丰富,需要通过整体、系统的梳理,以不同的线索组织串联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以更好地发挥其保护、展示、教育等功能。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将由1个中心馆、37个专题馆和24个展示点组成。整个社区博物馆是一部长长的历史书卷,以中心馆为社区博物馆的序言,总括社区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参观者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初步了解三坊七巷社区。对外地访客来说社区博物馆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社区历史文化,对本地居民来说社区博物馆的意义是保护和传承,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只有居民的参与才能真正体现“社区”的意义。37个专题馆和24个展示点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反映三坊七巷社区文化和福州文化的具体精髓,是社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题馆主要分为:名人故居、纪念馆、艺术馆、民俗馆、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小型传统博物馆等几类。如,位于衣锦坊4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榭戏台,现为福州地方戏剧演艺场,定期举办闽剧、伬唱、评话、十番等民俗戏曲表演;24个展示点侧重展示社区居民生活,主要有饮食、寺庙、宗祠、药铺、琴棋书画等几类。其中有许多与福州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老商铺,如百年老店永和鱼丸、同利肉燕等等。社区博物馆还原了曾经的社区居民生活场景,不仅保护了将要逝去的文化遗产,而且通过“博物馆”的方式展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此外,在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经营中,积极提倡“体验人文,消费文化”的理念。在博物馆的布局上,按照“商街、文坊、俗巷、杂边”的布局对各种专题馆与展示点进行合理配置。在社区博物馆参观线路上,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有机串联,精心设计。从历史文化街区到社区博物馆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城市历史文化浓缩的精华,在这片区域内具有多样的历史建筑,真实的历史遗存,传统的民居建筑。通过对历史街区复原及综合治理,不仅保留了福州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而且区域内居住环境大为改善,达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历史的和谐。
  同时,根据“整体保护”“原地保护”“活态保护”“自我保护”“开放性保护”“发展中保护”和“可持续性保护”等独特理念,为了保护和利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在此基础上建设成我国首家社区博物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三坊七巷独特的历史遗存及文化传承,而且能够进一步对古建筑群进行可持续保护。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开我国社区博物馆先河,其模式以及发展方向都在探索阶段。可以这样理解,历史文化街区和社区博物馆的内涵都体现了“活态保护”,但前者注重原住民文化生活的传承,后者则强调原住民的保护与建设。在探索中社区博物馆将结合文化遗产资源与社区文化特色,利用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中众多文保单位和历史名人故居,保护并展现三坊七巷富有地方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体现着活态的、民俗的、真实的、传统的文化内涵。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载体,正以“引擎”的形式,对福州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带来促进作用,逐渐成为增强福州城市软实力的关键元素。2010年,三坊七巷游客量突破800万。
  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注重传承与发展街区活态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保护街区原有的各项民俗活动、民间曲艺、民间工艺、风味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深刻体验区域民俗文化等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与载体。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民间手工艺入驻南后街;以恢复三坊七巷历史风俗为重点,结合福州每个民俗节日,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开展各种特色民俗活动,如:春节卖春联、花灯,元宵办灯会、端午点雄黄、七夕抛花祈福,中秋摆塔、拜月,重阳登高等,使三坊七巷逐渐成为福州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和交流平台;同时,南后街原有的街肆繁荣也日渐恢复,米家船裱褙店、青莲阁裱褙店、聚成堂书坊、木金肉丸、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原有的老字号陆续回归。外来的游客在社区博物馆里参观这些遗产的同时,还能在其所产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体验到其中的内涵,看到由这些文化流传并发展下来的现在的当地文化。对于街区的原住民,社区博物馆的建立,促使他们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加深理解,并开始自发保护参与博物馆建设,从而较完整地保留地域社区的自然风貌、生产生活用品、风俗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居民共同承担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难题。守望社区价值服务社会发展
  国内外博物馆界一直在思考博物馆如何从对物的关注转向更多地对人的需求的关注,如何跟人的发展、居民、社会发展挂钩。生态博物馆以村寨、社区为单元,突出对文化生态的展示和体验,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它的目的在于保护和展示文化多样性。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正在对建设城市生态博物馆进行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三坊七巷做的工作与规划体现了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章程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在西方国家已经达成共识,博物馆已逐渐从主要为专业人士服务的研究机构演变成了为大众服务的开放性学习、娱乐场所。博物馆与旅游都具有开放性、高效率的特征以及赋予临场感,因而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完善的基础。正是基于博物馆的开放性和“活态保护”,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立足于“体验人文,消 费文化”理念,用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方式将历史的文化静物通过向社会开放的过程和人互动,满足人们了解历史、社会的文化需求。为此,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形成了两方面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居民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社区联系在一起,通过组织各种民间社团、自治组织以及志愿性活动来参与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形成一种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社区治理模式,真正做到共同参与、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置来构建社区的公共空间,为居民商讨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社区决策提供渠道,使社区的公共领域向规范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在其他国家的社区博物馆实践表明,这种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着力塑造居民的公共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社区治理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增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的重要区别是在文化的原生地保护文化遗产,并且由三坊七巷社区居民参与自主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与文化遗产得到一体保护。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不仅保留原住民使其延续社区文化,而且引入新住民进一步充实社区文化。三坊七巷南后街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商业街,经过修复改造之后,引入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商家,以便丰富三坊七巷社区商业文化。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是以原有的古民居作为展馆,将历史文化街区资源重新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其功效。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是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坊刘家大院作为展馆,专题馆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具有典型福州明清建筑风格。将这些古民居作为展馆不仅可以使经典的建筑艺术展示给世人,而且利用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题材来装饰古民居,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展示馆。社区博物馆将是各种特色的大小展馆、纪念馆、故居所组成的博物馆聚落。
  城市社区博物馆突破了精英收藏模式的传统博物馆保护方式,将文化遗产当做可持续的活态资源来看待。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在千年坊巷空间格局里建馆,继续维系着其与所处城市文化和环境的血肉联系,尽量保持文化遗产中社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让三坊七巷社区的社会功能在今天依然维持。除了原住民的生活娱乐,也给来客提供了感受历史、文化休闲的场所。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正是用综合和历史的方法将历史街区里这些珍贵的包括可移动的、不可移动的、物质的、非物质的遗产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中,并将文化活动整合于社区生活之中,通过鼓励多样化的交流模式,使自身在社区生活的不断进步中得以发展。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
  社区博物馆进入历史街区,可以勾起人们对于文化的向往和兴趣。首先,可以满足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不仅原址修复保护了珍贵的古代精致文物,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精美,更可以感受到历史先贤们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同时借助于静态复原或者缩微的历史场景、动漫剧院等生动技术,把严肃枯燥的很多历史生动鲜活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社区博物馆适当满足了专家学者对于三坊七巷的研究兴趣和文化向往。对于三坊七巷文化资源新的保护与整合,除了可以为相关专家研究提供更方便和更周全的实地资料外,也可以激起学者们的人文情怀:在小黄楼下避雨饮茶,在水榭戏台里聆听古筝,在福建民俗博物馆里观赏文物,在寿山石雕艺术馆中欣赏石雕,在福州名人字画当铺里品味文化,在林则徐纪念馆里追忆林公,这些都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到三坊七巷的人文气息。
  城市博物馆带来的
  社会问题思考
  现代社会节奏快,城市化发展迅速,对各方面资源的需求很高、很多,也很即时。城市社区博物馆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发展,是文化资源的发展,更多时候是带有潜入性长期效果。这样的一种慢性效应与现代社会有代表性的快速消费需求存在脱节。这种矛盾在社区博物馆的发展中会经常遇到,公众的消费和旅游是带有瞬时性和一定的随波逐流性,社区博物馆的发展如何在实现自身稳健而又富含巨大文化影响力的长期发展与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快速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尝试。
  虽然社区博物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的发展是巨大的,没有合适的管理制度和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难以维持和驾驭社区博物馆的内部运转和对外交流。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作为国内社区博物馆示范点,必须重视制度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这是提高社区博物馆业务工作水平、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建设有中国特色博物馆的根本措施之一。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在管理上尝试发动居民从更广泛的角度收集藏品,围绕社区与其文化、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起来,鼓励搜集视听材料、文件、物质场所、传统仪式、口述史和社会关系等,培养社区居民参与建设和管理到社区博物馆中。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前期资源投入比较大,在文物保护、土地利用、商业运作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其更多产出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效应,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长期性,所以一时并不能带来与投入相当的短期效益。随着福州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升,势必对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还处于探索建设期间,如何在社会城市发展和自身发展之间找到结合点,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
  的未来之路
  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文教兴盛,有“海滨邹鲁”之美誉。这与它的城市布局有关。自汉始,福州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几百年来其主要的文化命脉就集中在“两山(乌山、于山)、两塔(乌塔、白塔)、两街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和朱紫坊街区)、一条河(安泰河)”这一段城市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建筑与自然景观都有着空间、历史文化脉络上的连续性。
  三坊七巷是闽都福州山形水系的连接点,并以其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丰富了城市轴线主脉的内涵,成为实现城市气脉融通的关键节点。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依托这种城市格局,可以从地理上将福州文化精髓不断外延并加以集中完整地展示,形成“两山、两塔、两街区一条河”的文化遗产特征,并充分融入到“两江润城、碧山环城、水链织城、青峰缀城”的闽都山水城市景观之中。
  三坊七巷的魅力不仅在于千年坊巷和古建筑的精美,更在于曾出入于此方水土的先贤;萦绕在坊巷间的文化基因一代代地在书墨浓香 和朗朗书声中延续下来。它在中国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精英,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说三坊七巷蓄含的厚重历史与人文气息,已成为福州闽都文化的象征符号。
  除了先贤辈出的文化兴盛之外,坊巷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古时在三坊七巷内时有官绅家族组织戏剧说场,有福建五大剧种之首的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促唱等;有书市、裱褙等书香文化艺术;有福州“三宝”(油纸伞、脱胎漆器、牛角梳)、寿山石雕刻等手工艺术;有灯市、塔市、花市等民俗文化展示;有国字号福州传统名菜佛跳墙、芋泥、“鼎日有”老牌肉绒、百年老字号同利肉燕、福州鱼丸等饮食文化,更有闽都文化之一的寿山石文化。这些民间艺术在三坊七巷这一社区都能得到集中展现。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专注于挖掘三坊七巷的人文资源,探索游人与展览物、游人与原住民、原住民与展览物的互动模式,将多个名人故居以及与名人有关的建筑院落充分保护利用,将先贤们事迹和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商业旅游开发适当结合,使这些活态艺术在新的时代下能保留并传承。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是全国首座城市社区博物馆,同时也是古城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上的排头兵。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于2006年12月底正式启动,目前正根据“镶牙式、微循环、渐进式、小规模、不间断”的原则进行保护修复。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会继续在原有文物保护基础上,根据整体保护、原地保护、活态保护、自我保护、开放性保护的理念,将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社区文化特色的认知相结合,保护并展现三坊七巷承载的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活态文化空间。
  福州自古代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断发展和积淀,留下了很多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除了鼓楼区以传统文化为主的三坊七巷建筑群落之外,还有台江区上下杭的传统商业会馆建筑群落,仓山区的很多洋行、教堂、学校等近代欧洲建筑群落,都代表着福州曾经经历的厚重历史。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规划保护,探索让遗产融入生活、融入发展的保护模式,延续了城市之根,在建立“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上可以为福州其他珍贵历史建筑群落的保护开发提供宝贵经验。
其他文献
“大道之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影像展”于2011年8月~11月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湖北美术馆、江西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贵州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华侨博物院、东莞展览馆、云南省红河州图书馆等十一地相继展出。  该展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策划并与多家博物馆通力合作,展出的120张珍贵历史照片,系从世界各地万余幅历史图片中遴选的精品,有相当部分属首度公开发表
期刊
截至2011年6月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名录》共收入遗产地总数为936项,其中183项为自然遗产,725项为文化遗产,28项为混合遗产。可以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各个国家非常关注的工作之一。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申遗的方式的确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吸引国际社会关注、发展地方文化旅游、带动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但过多过热地进行申遗活动,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给文化遗产背上
期刊
文化遗产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工作。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2010年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李长春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重要文章《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出要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正
期刊
人们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试图拨开重重云雾,去探索古人的城市生活。无奈,有限的文献记载只提供了模糊破碎的想象画面,散乱的文物遗珍也仅仅让考古学家还原出一小部分真相。正当大家望洋兴叹时,考古学界的震撼发现带来意外惊喜。虽然我们无法拥有时间机器,一些在人类视野中消失已久的历史名城却在时空胶囊的保护下穿越到现代,几近完整地呈递在世人面前。  18世纪开始发掘的庞贝古城因为受火山灰保护而躲过一场场历史浩劫
期刊
设在杭州西子湖畔、曾经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荣膺全国艺术院校之最的国立杭州艺专,一代艺术大师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潘天授(寿)、雷圭元、王子云、滕固、傅雷、常书鸡、庞薰琹、吕凤子、刘开渠、董希文等,与李霖灿、刘宝森、闵希文、雷震、赵春翔、邹道龙、姚继勋、卢是、许用保等一批师生一起,经歷了抗战、流徙,他们参与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中国西北内陆文物古迹史上浓重的一笔。六十年之后,我们再一次重
期刊
它历经五百余年沧桑,它埋藏民间近半个多世纪。它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历史辉煌。它是普查抢救文化遗产的一个惊人发現,它就是滑县木版年画。  2006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我国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在探访豫北新发現的古画乡后,向世人宣告:“滑县木版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发現的一个新的木版画品种”,“它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中州
期刊
嵩山地区位居中华民族腹心重地,在中华文明发轫、形成过程中,一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核心地区。周公旦在此“测土深,正日影”,确立了以此地为“天地之中”的宇宙观,从而巩固了嵩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地之中”理念的形成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萌生了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天地分离,天在上,地在下,地是平的。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将地理观念与
期刊
清溪镇位于四川省犍为县县城西南10公里,北连213国道,南临马边河,背靠平畴沃野,面对绿水青山,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东汉建武元年(25年)时设清溪驿,唐永徽元年(650年)置边关军镇——惩非镇,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为犍为县治所,清末民初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  “鹤栖桫椤蝉声咽,吊脚楼外日已斜。人间清梦何处寻?潺湲边河山万叠。”马边河古称婆笼江,自古便给清溪
期刊
摘要:针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和<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已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发布。文章从利用模式引导、病害治理与性能提升、修缮与维护并举三个角度对导则进行了解析,特别是对导则所针对问题的具体背景与原因、导则所提出的适应性的保护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  关键词: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方
期刊
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并开始逐步收集古代文物,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研究机构;稍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成立,下设考古研究室;同时成立了博物馆专修科并建立了北京大学博物馆,收集古物及民族学标本;1952年,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协议在北京大学开设考古学专业,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的专业教育机构;同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部文物局和北京大学合作举办了四届考古训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