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的双面相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可以说伏尔泰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著述诠释着其中的真谛。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理性主义的旗手,伏尔泰是通才,也是杂家。因《哲学通信》孕育的深邃思想享有哲学家的美誉;因《老实人》、《亨利亚德》等不朽名篇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家;因《路易十四时代》、《历史哲学》和《风俗论》等历史名著而成为历史学家。三重身份的一体化,可以让我们深深体会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有机联系,正是这种天才的智慧赋予了他作为18世纪代言人的角色。通常来说,世人一般较为熟悉他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的面孔——“思想之王”和“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而对其历史学家的肖像——“近代史学的先驱”和“文化史之父”,则相对陌生。
  伏尔泰思维敏捷、才华过人、著作等身,但生活在法国封建专制急剧强化的时期,崇尚自由的他自然生不逢时,注定了命运的多灾多难。事实证明他确实走过了复杂而曲折的一生:颠沛流离、悲欢离合,两次被驱逐,两度入狱,寄寓海外,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与情人同居时的浪漫和失去情人时的阵痛……个中滋味,他都曾品尝。这些决定了他在用历史撰述阐释自己哲学理念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历史撰述的风格、原则与形式,以致在对历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方面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伏尔泰1694年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成为法官以继承自己的事业。然而天生的叛逆性格使其对文学发生了强烈兴趣,他7岁时对母亲的去世了然无知,不过他忠诚于自己的精神导师——自由主义者和享乐主义的推崇者夏多纳。这位教父后来把他托付给曾经的高级妓女朗克罗斯,根据其遗嘱,伏尔泰获得了1000里弗尔的遗产。
  1715年路易十四死后,腓力二世摄政时期,国内的政治气氛略有缓和,伏尔泰成为了当时知识界的杰出代表,他极尽自己的讽刺之能事,结果被官方第一次逐出巴黎。期满回到巴黎后,又因自己的讽刺诗被关入巴士底狱。1718年出狱后,相继创造了《俄狄浦斯王》和《亨利亚德》等文学佳作而名声大噪,甚至受到了国王的礼遇。但好景不长,很快因为诗作和罗昂骑士的争论,再次锒铛入狱,期间其父离开了人世。接二连三的打击,伏尔泰的境遇犹如从天堂坠入地狱。
  第二次出狱后,伏尔泰深感自己在专制的法国无容身之地,怀着对已经发生革命的英国的向往,他负笈英伦三岛。在这里,他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接触到了大量启蒙思想的先驱,认识了蒲柏、贝克莱和牛顿等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漂泊英伦的三年中,伏尔泰颇有斩获。1728年回到巴黎,他决心把英国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哲学理念传达给法国的国民,于是撰成《哲学通信》,并于1734年秘密出版。此书被誉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出版后此书被公开焚毁,他本人亦遭到官方的通缉。为了逃避杀身之祸,他只身来到了法国东北的西雷,夏特莱侯爵夫人收留了他,从此开始了两人长达15年的同居生活。在优越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下,他开始撰写其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
  即使他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后,也因无法受宠于普鲁士国王,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郁郁不得志。1749年夏特莱夫人死于分娩,伏尔泰不仅失去了生活的庇护,而且承担了极大的精神痛苦。长期的居无定所使其精疲力竭,最终他定居于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在此,他与欧洲同仁保持联系,创作能量得到极大的释放,他大力鞭笞和揭露旧制度的黑暗,收容宗教难民,伸张社会正义,宣扬天赋人权,倡导宗教宽容,启蒙的哲学理念日趋系统化。上面已经提及的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于此期间杀青,而付梓出版。这一切使得费尔奈庄园成为当时欧洲思想和舆论的中心,伏尔泰也被人尊称为“费尔奈教长”。
  1778年2月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巴黎,受到巴黎市民的热情接待,妇女们将他皮衣上的毛作为圣物加以保存,甚至女王也出席了他的剧本《伊雷娜》的演出。如此这般的礼遇,伏尔泰恍惚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令他万分激动。这加剧了他的尿毒症,三个月之后,他在荣誉和光环之中笑着离开了人世。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的遗骸被葬入名人公墓,他的著作和思想更是誉满全球,成为诸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为后世提供了无穷的精神资源。这也算是对他坎坷一生的补偿,是对其在天之灵的告慰。
  这便是作为历史学家的伏尔泰传奇般的一生,其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足以让人回味,不过更值得后世景仰的是他的历史著述,是它们蕴含的丰富历史思想和彰显的历史编纂的新法则。他的历史著作甚多,如《查理十二》、《路易十四时代》、《彼得大帝传》、《历史哲学》和《风俗论》等,不过以《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最见功力,不仅写人叙事,而且体现了时代的气息,蕴藏了无数近代史学的因子。纵观这些著作,我们可以窥探伏尔泰的史学精髓。
  第一,伏尔泰理性的哲学观念深深塑造了他的历史观,倘若哲学领域他是理性的旗手,那么在历史领域无疑充当了同样的角色。他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提出了理性主义的进步史观,这种史观极大改造了中世纪的神学史观,即认为历史是可知的,人类历史是符合规律的。“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就这样在理性的推动下,人类最终可以通往无限美好的未来,理性王国会取得彻底的胜利。这承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观念, 增强了人类自身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性, 凭这一点,他完全有资格成为“近代史学的先驱”。
  第二,他批判神学史观,提倡朴素的唯物论。伏尔泰平生与天主教会势不两立,他著有《论宗教宽容》,极力批判教会,反对教权主义,这也体现在他的历史思想中。他认为教皇是“两足禽兽”,教士是“文明恶棍”,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进而阐释到“宗教狂热使科学本身也变成了它的同谋者,并扼杀理性”,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自己朴素的唯物论,“首先要有铁匠、木匠、瓦匠和农夫,然后才会有利用闲暇进行思考的人。一切手工技艺的出现,无疑都要比形而上学早若干世纪。”不过他在对待上帝的问题上也有矛盾之处,有时极尽讽刺之能事,有时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应该创造出来”,宗教观念上的“两个伏尔泰”形象,使他最终沦为自然神论者。
  第三,在理性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伏尔泰更新了历史研究和叙写的对象,扩大了历史叙述的范围,从而将人类,特别是科学文化方面的人类精神巨匠纳入了叙写的范围。他打破了以往历史叙述中的政治、军事范型和宗教神学模式,他批判专制,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通过剖析君主专制的弊端,认识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认为历史撰述“不是为后代叙述某个人的行为功业,而是向他们描述有史以来最为开明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面貌”。他在批判政治军事史的基础上阐释了自己的主张:有些历史仅仅叙述一个国王的遭遇,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存在,其他一切仅仅由于他才得以存在。“我讨厌这样的历史,一句话,我写历史更多地是写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国王。那不应当简单地仅仅是他在位的年代记,相反,应当成为最能为人类增光的那个时代的人类智慧史。” 正是因为他关注人的精神、思想和文化,以人类的精神、法律、艺术和风尚为研究对象,所以他被史学界誉为“文化史之父”。
  第四,在历史编纂的基本原则方面,伏尔泰在批判和扬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他把哲学的明灯带进了黑暗的档案库中”,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哲学的概念,并于1765年出版了《历史哲学》一书。在他看来,历史不应该是简单的事实堆积,而应该从哲学的高度寻求对历史以及支配历史发展原则的整体理解,《风俗论》无疑是这种整体史思想的直接载体。他力图把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联系起来,并努力从科学、艺术、风俗、习惯、饮食、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去理解历史,这不仅具备整体史观的雏形,而且变更了当时的世界历史观念,在世界史学史上是值得浓墨重彩的。除去形而上的思考之外,他还注重史学的求真和垂训,例如他质疑《圣经》,认为“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任何历史真理,而只是可以教诲和教育我们的真理。”
  伏尔泰在批判神学史观的基础上,提倡理性主义史学和朴素的唯物论;在批判政治军事史的前提下,倡导文化史;在对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作形而上的探微时,始终不忘其垂训和求真的底线。近代史学的许多规定性都能在作为历史学家的伏尔泰那里寻找到胚胎,他不愧“近代史学的先驱”与“文化史之父”的殊荣。
其他文献
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地球工程”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但联合国最近却突然叫停“地球工程”。科学家指出,一些“地球工程”存在较高风险,可能会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今天的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温上升、海洋变酸、冰原融化等严重威胁,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科学家提出,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是向着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迈出的正确一步。但是,仅仅依靠清洁能源不足以阻止气候灾难
死去  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   我尤善于此道  Sylvia Plath  西尔维亚·普拉斯,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一个世界诗坛的传奇人物,一个给后人留下一串谜语的女人,一个视死亡为艺术并最终以此方式完成对生存的探索、对生命含义注解的女人,一个在钟形罩中苦苦挣扎,留下了痛苦、恐惧和极度压抑的心灵历程的女人,也许当她拿起笔,就注定要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甚至付出自我毁灭的代价。  她用敏
意大利是西方歌剧的发祥地,19世纪时歌剧作曲家人才辈出,其中最杰出的按其诞生年代排列,有罗西尼(1792-1868)、多尼采蒂(1797-1848)、贝里尼(1801-1835)、威尔第(1813-1901)、普契尼(1858-1924)。今年是罗西尼去世140周年,多尼采蒂去世160周年。为了纪念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将其生平事迹介绍给我国读者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义务,也以此聊表我们缅怀艺术大师的拳拳
法国著名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曾说过:“葡萄酒,是最洁净、最保健的饮料。没有葡萄酒的一餐,如同没有阳光的一日。”所以,法国不仅是葡萄酒的消费大国,而且也是一个葡萄酒的生产大国。比我国海南岛面积还小一点的波尔多地区,就有9000多个酒庄。  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早在上世纪30年代,法国的一些葡萄酒生产商,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法国“全国葡萄酒原产区研究所”,为葡萄酒建立了等级系统。时至今
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中午叫了一堆外卖,餐后不假思索地扔掉一大堆塑料餐盒;优惠活动来了,网购了一堆喜爱的物品,然后扔掉一堆塑料包装袋……海上塑料垃圾,令人触目惊心  在2017年10月,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拍摄到的海洋环境系列片的镜头让人们触目惊心:塑料垃圾对世界海洋造成的破坏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海洋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2018年11月19日晚,一头抹香鲸的尸体被海浪冲
什么是免疫疗法?  癌症免疫疗法的核心是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当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时,它会攻击那些本不该存在于机体中的物质(例如细菌和病毒),同时避免攻击正常细胞。  癌细胞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们由原本正常的器官/组织细胞转变而来,因此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十分类似。不仅如此,狡猾的癌细胞还有策略欺骗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误将癌细胞当成正常细胞,而对其网开一面。癌症免疫疗法药物的任务,就是帮助免疫
马来西亚总理兼财政部长和国内安全部长阿卜杜拉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披露,2006年马来西亚国内接到报告的犯罪案件比2005年上升了26.1%,达19.8622万起。其中最多的犯罪案件为盗窃摩托车(6.4858万起),其次为其他盗窃(3.7128万起)和夜间侵入民宅(1.906万起),这3类犯罪案件从2002年以来一直排在前3位。  以警方接到报案登记的犯罪案件为依据,按区域分,犯罪案件发生最多的是雪兰莪
A mote it is to trouble the mind's eye.  —Hamlet.  They wandered out of gloom  Into some golden shaft  Of late-afternoon light,  Those tiny filaments  That filled me with delight,  Lifted by an updraf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广泛涉及艺术、建筑学、音乐、电影、文学、社会学、交际学、技术等各种学科和研究领域,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景观,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反映和当代世界诸多矛盾与冲突的必然结果。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1947年出版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
文/Czeslaw Milosz    在梦中,我的守望天使是个女儿身,  模样却各不相同。天使知道  像我这样的血肉之躯,  需要爱人的抚摸。我们没有做爱,  却彼此亲近,相互理解。  我从不相信有天使存在,可是我的梦境发生了变化,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盛满财宝的地下洞穴,  我们一起搬运一个个麻袋,这时,我向天使  祈求让梦再长一点,因为是它使我感到平静。    In my dreams 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