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人文资源,彰显人文关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ao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新世纪人文教育的必然,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包含着大量人文资源,而新课程也提出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提出挖掘中国近代史中的人文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各种人文意识,彰显人文关怀。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人文精神 培养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关怀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对人如何生存和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与思索。其实质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充满着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传承文化、继承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普遍被忽视的现象,注重其培养便成为这次课程改革中人文教育的中心内容。
  历史素材中蕴涵大量的人文素材,特别是中国近代史这一段。新的人教版教材中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展现的多样化、习题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过程的人性化等特点代表着历史教材的改革方向。可见,新编的历史教材改变了过去对人的束缚,认识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地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我就以人教版的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挖掘初中中国近代史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责任与忧患意识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而且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与寻路史。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维新、君主立宪,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民主共和,直至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段交织着血雨腥风,凝聚着爱恨情仇的艰难历程。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是他们的目标和信念。探寻一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之所以有这样的目标和信念是因为他们深重的责任和忧患意识。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把邓世昌这个人物作为导言,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描述,学生能感受他与军舰共存亡的悲壮心情,国家遭受欺凌的屈辱与愤懑。通过这个细节,学生强化了对人物的印象,同时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患意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可以锻造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品格和勇气,追寻作为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
  2.民族与民主意识
  中国近代是一个社会动荡、观念嬗变的时代,鸦片战争“开民智”也就是宣扬民族与民主意识的开始,士大夫们在强烈的民族意识下开始“开眼看世界”,先进的地主阶级为了更好地巩固其统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掀起洋务运动。维新人士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宣扬西方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强,辛亥革命更是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这两位先生成为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的指南。五四后,历史的车轮将中国人民带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一致御辱,建立起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追求民主与自由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追求民主与和平,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如《血肉筑长城》这一课,展示长城的图片,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不用过多描述,学生就自然进入了那个团结一致、奋力御辱的年代,战争的残酷与激烈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民族感油然而生。这一切也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反抗精神和强大内动力的民族。
  3.审美意识
  美,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一种追求和信仰。一部人类史也就是一部人类追求美的发展史。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其本身自然蕴涵了丰富的美育资源。虎门硝烟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慷慨成仁的邓世昌,抗日战争中孤身抗敌的杨靖宇。他们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显现了英雄们崇高的美、伟大的美。詹天佑不顾冷嘲热讽,克服种种困难,修建出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侯德榜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创出“侯氏制碱法”,茅以升发挥聪明才智,建成当时中国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这一切无不体现了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美。五四后,一大批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涌现,使得近代历史画卷更加美不胜收。因此,了解以往人们的审美理想和生活愿望,吸收人类曾经拥有过的体验和收获,在历史体验中发现美、认识美,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也是提高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4.世界意识
  世界意识,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血的教训面前,中国人不得不睁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和借鉴,中国也逐步卷入了世界市场。从近代中国的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到被迫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其间所经受的磨难与屈辱,让今天的学生能更深刻感受到树立世界意识的重要性。如《社会生活的变化》这课,介绍了西方科技成果传入中国后,给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带来的变化,这是一种进步的变化,以博大的胸襟容纳外来文化。伴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我们的思想意识也必须走向世界。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感的培养,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倘若背离了这个基础和前提,这种爱国情感就会变成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世界意识的培养就是要教会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5.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从历史事物入手,从细微处带动学生的创新,如《辛亥革命》这课的自由阅读卡介绍了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自由阅读卡介绍了红军军服的由来。从传统长衫向中山装的转变,从国民革命军的军服向红军军服的转变,这不仅仅是对服饰的创新,更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历史版块的设计和安排同样也是对历史认识的一种创新。教材在每单元后安排了一节“活动课”。如活动课四“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这一活动打破了直接陈述历史事实并做出权威评判的传统做法,让学生通过写信这一方式搜集多方面资料,发现历史事实,深刻领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活动课充分彰显了人文教育的体验性、创新性和时代性,让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然近代史中还蕴涵许多人文资源。其优秀的人文精神落实在人生态度上所提倡的精神品位和人格修养,所遵从的气节操守和遵义担当,所申明的做人准则和处世原则,所阐明的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学生陶冶思想情操,匡正人格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因此,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历史人物在课本中鲜活起来,学生的学史兴趣就能得以培养,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其人格也得到较好的发展。相信历史教育的明天也会闪烁更加灿烂的人文光辉。
  
  参考文献:
  [1]齐建,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1.
  [6]刘克明主编.历史教学的理性思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 班主任工作不仅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做好此项工作,班主任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管理学等知识,而且需要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优良品质和崇高品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需要有一颗爱心,把爱付诸日常工作的各种行动之中。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爱心 行动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班主任不但要教好所任教的学科,而且要着力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每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水平的高低,常通过作文来检验,可见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可是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作文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写出来的文章也普遍存在题材狭窄,立意陈旧,没有独到见解,人云亦云,落入俗套的现象。语文教师应如何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在新课改下进行作文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激发创作欲
摘 要: 一堂优质的语文教学课应实现生动与高效的有机结合,教师既要根据“课程标准”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又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思考题应让学生有新鲜感,将学生引入生动的想象空间。本文从生动之实现、高效之保证,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三个方面作了分析,以求打造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动 高效 结合    语文教师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自己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上课时目标能完成一部分,但是课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农业的有益构想,为正确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奠定了基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合作社的重要思想,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农业合作社思想 农业合作化道路 启示    一
众所周知,在英语学习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无论从中考的角度看,还是从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的高度而言,阅读的比重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重视阅读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读阅读课的处理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词逐句的翻译式。这是较为传统的方法,为不少专家所诟病。虽然能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词句、语言点,但耗时多,长期下来,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粗放式理解加语言
摘 要: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悲剧结局令人震憾,作者何以写出如此悲剧,本文认为是他宽广的胸怀使然。作者心中蕴蓄的忧思几何,境界怎样?本文认为,他的胸中蕴蓄着千古之愁,境界高远。因此本文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伟大作家。  关键词: 《水浒传》 宽广胸怀 千古愁思 人格魅力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中的故事触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特别是
摘 要: 教师在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抓住的三个立足点:立足主体性,引导主动学习;立足独立性,引导自主学习;立足创新性,引导探究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师引导 立足点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教师的引导只有落实在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创新性上才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例谈谈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三个立足点。  一、立足主体性,引
当代社会高科技迅猛发展,学校教育要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模仿、不抄袭
摘 要: 文章作者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解读,体会并描述了中国古代诗歌“近取诸物,这取诸身”的象征比喻手法,从中将李商隐诗歌表现中的意象、意境作了尝试性的再现,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象征主义超越特定文化时空背景下的共通的感受与理解。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 象征    一  象征主义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出现于1886年。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和马拉美、兰波、魏尔兰等象征主义名家发
摘 要: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了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2007年我校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构建理论与实践互动,一二课堂相结合,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可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  关键词: 新建地方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交互式教学模式 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