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之精彩在于“改变”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jie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品德教学中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生,已经内化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和习惯。课堂上,图片、文字、歌曲、影片等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极大地拓展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显现了新的教育增量,甚至创造出了新的教育生产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能较多地发现一些课程资源利用上的误区。在笔者平时的听课记录中,发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诸多“改变”,正是这些小小的“改变”,却使得课堂更加出彩。现就如何开发和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并使其发挥更大效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依托教材之“变”:须用足课本现成资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凝聚了众多编者的智慧,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一个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就要用好、用足教材。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处置教材。我们固然要摒弃“把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传统教材观,但也要防止走向“随心所欲地贬低教材、丢弃教材”这个极端做法。
  【误区】熟视无睹,可有可无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美好的家园”一课中,有一个游戏场,是一副环保棋。从起点到终点共有72步。其中进步的有:种植小树,进3步;劝阻别人摘花,进2步;放飞小鸟,进5步;不吃青蛙,进3步;垃圾分类投放,进5步;阅读环保书籍,进5步……退步的有:随地吐痰退2步;乱扔香蕉皮退2步;使用一次性木筷子退1步;用弹弓打小鸟,退5步……
  对于这个课本上现成的资源,三位教师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处理:
  师1:课堂上出示了一个大大的骰子,全班同学一起看着大屏幕下棋,以掷骰子的方式决定前进或后退,一直到下完这副棋。
  师2:课结束后,教师出示了这副环保棋,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玩。
  师3:整堂课对这副环保棋一字未提。
  【策略】珍视课本,讲求实效
  第四位教师执教这课时,是这么处理这个教材内容的:以同桌为单位,给每组同桌事先准备好这副环保棋。课上花了5分钟时间让他们下棋,下完后提问:
  师:同学们,哪些是可以进步的?哪里是要退步的?
  生答。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保护动物,所以要进……
  生:因为他们破坏环境,所以要退……
  等学生充分回答完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从各种环保规划升华到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整堂课的设计就以此开始,以此为主线索。
  前三位教师在处理这个课本资源时,师1看到了,但只作为一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玩了一下。师2看到了,但作为课后的活动,鼓励学生去下,至于学生会不会去下也就成了未知数。师3则无视于这一课本资源。只有师4正视了这个课本资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游戏入手,对这副环保棋的使用进行了巧妙的改变利用,不仅以此作为这堂课的导入,而且还以此作为整堂课的纽带,寓教与乐,最大化地、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个现成的课本资源。
  二、基于学情之“变”:须精选课外有效资源
  借助一定的课外资源往往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但在选取课外资源时,有些教师常常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没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注意对素材的解读,在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过于理论化,结果学生似懂非懂。这样的资源必然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基于学情,精选课外有效的教学资源,并正确处理资源信息,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服务。
  【误区】过于理论,雾里看花
  一位教师在执教“美好的家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破坏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该教师结合去年的雾霾天气,选取了一个长达4分钟的雾霾新闻视频。新闻中对雾霾的形成和危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是对雾和霾进行了区分:雾是由水汽组成,不会危害健康;霾是由颗粒物组成,会危害健康。接着讲述了霾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化学能源的消费增多,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最后还以北京地区为例,讲述了PM2.5气体产生情况:30%~40%是原始排放,20%~30%是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是区域输送等。在整个观看视频过程中,全班学生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共鸣。越到后来,学生的注意力越不集中。
  【策略】贴近生活,求真求实
  同样教学“美好的家园”一课,另一位教师就巧妙地选择了资源,她先播放了美丽的瓜渚湖视频,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瓜渚湖一年四季最美的景色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听到学生的欢呼声:“哇,好美!这里我去过!好漂亮啊……”欢呼声此起彼伏,一直到视频播放结束。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张“雾霾中的瓜渚湖”图片,一片模糊,甚至看不清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给原本美丽的瓜渚湖抹上了阴暗的色彩。
  师:同学们,这就是雾霾天的瓜渚湖,你对雾霾了解多少呢?
  生:雾霾天容易出车祸。
  生:雾霾天我们不宜户外活动。
  生:雾霾中有许多有害的颗粒,会让我们得呼吸道疾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处。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人类不爱护环境。
  ……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精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外资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否则将是无效课堂。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前者在选取资源时远离了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她所执教的对象仅仅是八九岁的儿童,对于雾霾的认识,不必分析得如此透彻,只要让他们知道雾霾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引发许多呼吸道疾病以及雾霾天我们应该注意点什么就足矣。而她却将“雾霾”这个不美好的事物进行了“深度挖掘”,结果与本课“美好的家园”的主题相距甚远,无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情感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后者选取了美丽的瓜渚湖一年四季的美景,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而且积极引导了学生真善美的情感,这是一种正面教育。对于雾霾的危害只用了一张对照图就说明了问题,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要保护好我们美好家园的强烈情感,从而达成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课堂之“变”:须关注学生生成资源
  《辞海》中解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既定”的一种“自然形成”。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它既不是教材上既定的产物,又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才生成的资源。而课堂只有动态的,才是美丽的。因此,我们要从课堂实际出发,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随时改变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误区】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兴趣与坚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坚持就是每天积累,持之以恒”,视频播放了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的故事。他坚持每天练字,把十八大缸的水都给染黑了,终于成为了大书法家。接着提问:
  师: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生1:他非常能吃苦。(师:竖起大拇指)
  生2:我要向他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真不错)
  生3:老师,我们班的王××也在练书法,他从中班就开始练了,去年还得了县一等奖呢!(师:真的啊,这么能干)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说得很好,能染黑这十八缸水说明他练字时间很长,那么中间一定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请大家充分想象,王献之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生:……
  【策略】就地取材,随势而变
  同样教学“兴趣与坚持”一课,另一位教师则就地取材,及时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随势而变。课始,她用一个“采访小明星”的活动导课。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个女孩在弹奏美妙的钢琴曲(考出了六级),结束后提问:
  师:你们知道这个小明星是谁吗?(是老师的侄女,今年才读三年级,已经考出了六级钢琴,想知道她是如何苦练的吗?等下我们来电话采访她,谁愿意?生举手)
  生1:姐姐,你天天练钢琴不觉得枯燥吗?
  电话回音:当然也会枯燥,但每次枯燥时,我就对自己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坚持就是胜利。
  生2:老师,我也有同感,我从中班开始就学中国舞,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特别是练基本功时,我柔韧性不好,经常练得很疼,但我一直坚持着。
  师一听班上居然有如此鲜活的例子,于是马上改变了教案,说:原来我们班就有一个“舞蹈小明星”啊。能坚持三年真不容易,老师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同学们,让我们来采访这个“舞蹈小明星”,好吗?学生更有激情了:
  生1:这三年中,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舞蹈小明星:当我想放弃时,我就会看看别人是怎么练的,别人为什么会成功?从而鼓励自己一定要加油。
  生2:跳舞会不会受伤?
  舞蹈小明星:一般不会,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也会受伤。
  生3:你能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拿手戏吗?
  舞蹈小明星:那我就做几个基本功动作吧,说完在讲台边做了一个横叉,下腰,前后翻。那难度,那软度使每个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
  不难发现,前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明知班中有一位学书法的学生,而且还得了县里一等奖,却没有好好利用,还是继续抛着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想象王献之练字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等问题。这个古代大书法家的故事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了,光靠学生想象并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唤醒他们贵在坚持的意识。而后者就能就地取材,随势而变。她及时捕捉住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即时生成了课堂课程资源,将原来采访“钢琴小明星”变成采访班中的“舞蹈小明星”。实践证明:这样的改变是正确的,智慧的,通过这一“舞蹈小明星”的现场采访,学生对坚持的理解有了质的提升。可见,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我们要关注课堂内发生的一切,智慧地运用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生成教学,课堂会更加精彩。
  因此,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问题的提出,一个简单素材的利用,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甚至是峰回路转的感觉。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能求花样,只能求实际,使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生活的课程”。让我们一起通过“改变”,不断筑起品德课堂教学一个又一个高点,最终成就课堂的无限精彩。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群贤实验学校 31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许多学校在组织阅读活动时容易偏离主旨和初衷,教师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则容易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因此,学校组织阅读活动,要能“静下性子”,切实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的、健康的阅读生态环境。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能“俯下身子”,才能满足学生真正的阅读需求和生命成長的需要。  【关键词】阅读;活动组织;指导策略  当前,许多学校组织和指导阅读活动存在“三多”现象:推荐书目版本多,展示活动花样多,对外
【摘 要】对话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互相对话、互相发展的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英语对话教学课缺乏对话性,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相互孤立,缺乏互动。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师本对话的文本解析策略、生本对话的文本再构策略和师生对话的话轮建构策略,创建三者联动的对话课,凸显教学的对话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摘 要】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球与宇宙”模块的内容,大多是不易见到的抽象事物,教学时,教师指导不规范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宇宙空间概念,而小学生正处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期,空间观念不足。因此,教学时应通过“借助模拟实验、借助现象观察、借助画图示意、借助媒体技术”等路径,架起具象、抽象之间的桥梁,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空间概念的形成和求真探索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地球与宇宙;具象教学;抽象概
【摘 要】课程改革从初期的“行动起来”正过渡到现在的“内涵走向”。围绕“面向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反思课改的“长板”和“短板”,并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四季时令规律,构建“PBL四季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跨学科的主题性和内容的选择性学习模式,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形成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PBL 活动课程 课程模式 核心素养  浙江省于2015年3月启动的深
蓝志贵,这位77岁的长者,已经退出摄影圈十几年了。他如今正在成都淡然地安度他的晚年,他现在的爱好是种兰花、炒股票,与成都武侯祠横街上的藏族商人用藏语或四川话聊聊天,是他每天散步时的“必修课”,他已经远离摄影。然而,就像河床中的美玉,经过时间的冲刷和沉淀,越发显出其深厚的华泽,众多专业人士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蓝志贵上世纪50-70年代拍摄的西藏代表作品完全能与国外同时期的摄影大师的代表作进行比较。他
在青藏高原,牦牛很早就先于人类开始生活于这片广袤无垠之地,并和人类一道守护着这片圣神的净土,这就是高原人类世世代代敬重牦牛,并结伴积淀高原文明的缘由所在。  对于高原人类而言,牦牛是永远的祖先,是祖父母,是父母,是兄弟姐妹,是子女,是朋友伙伴,是邻家亲戚朋友……是在千万年来共同的实际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生命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更智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智慧学习”潜流涌动、呼之欲出。对于“智慧学习”内涵的理解,各国学者仁智各见,未有定论。如果从学习者视角,“智慧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积极参与、以学习者为中心、具有完整学习体验的新型学习范式,它有助于学习者进行富有成效的社会协作,施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以及回溯反思完整的学习历
【摘 要】在沙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包容、接纳的空间,借助各式各样的玩具、可塑性高的沙子等材料,不仅能促进幼儿双手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还对其社会化行为的习得、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教师应从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入手,通过主题式的沙构游戏,运用观察、启发引导、情境导入、图片照片分享、协商制定活动主题等方式,发挥沙构游戏在幼儿合作能力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摘 要】为促进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幼儿园常常会给新教师提供相关培训。然而,在日常的新教师培训中,还存在着以培训者为主导、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评价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新教师培训工作的成效。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需为先,选择实用的培训内容;以师为本,运用有效的培训模式;多方参与,实施合理的培训评价。由此来提高幼儿园新教师培训的效率,推动幼儿园相关工作的开
近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依据幼儿的心智成熟度、适应能力等,对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发展预期目标,譬如“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等,旨在为幼儿教育提供更科学的风向标。  无疑,在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来愈为严重和突出的情况下,国家教育部出台这样一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