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学生活动设计初探*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swhzx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化学教学调研中学生活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有效学生活动设计的教学效能、本质特点等。以“盐类的水解”为例,简述了教学目标和有效学生活动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有效性;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盐类的水解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2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前段时间的化学教学调研中,笔者发现目前的化学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于详尽地策划了自己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活动设计不足,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一些教师是“为活动而活动”,设计了过多的课堂学生活动,许多活动是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针对学生活动有效性缺失的现象,笔者以“盐类的水解”为载体,对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1 从几个设计案例说起
  笔者进行化学教学调研时,教学进度正好是“盐类的水解”一课,笔者听到了以下的课例。
  案例一
  教师讲述:通过初中的学习,知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呈碱性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盐也有一定的酸碱性,现在老师用pH试纸测定以下几种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演示实验,测定碳酸钠溶液、醋酸钾溶液;硫酸铵溶液、氯化铜溶液;氯化钾、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引导,师生总结得出: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并给出记忆口诀,要求同学们课后务必背出来。
  教师介绍盐类水解的原因,练习盐类水解方程式的写法。
  教师发问:不同的盐水解程度不同,盐类的水解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教师解释,并在黑板上画出温度和浓度对盐类水解影响的示意图。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学生进行大量的作业练习,巩固提高。
  这是一位老教师的课堂,他的教学业绩一直很好,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有大量的学生做题练习的机会,考试的成绩往往并不差,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以知识的传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逐渐沦为做题的机器,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也是被动接受式学习最大的弊端。
  案例二
  教师引入:同学们知道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那么其他的盐溶液酸碱性如何呢?请大家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测定老师准备的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很兴奋地用pH计进行测定,并记录实验结果。(每个组测定的盐溶液顺序不定,所记录的数据也多是杂乱无章,极少数小组按照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等顺序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耗时也较多。)
  教师通过对小组中实验数据的投影,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学生进行盐类水解分析及方程式的练习。
  教师指出:盐类水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请大家利用实验桌上准备的物质进行实验。
  学生寻找实验用品进行实验,不少小组无法明确教师的指令,不知要做什么。只有少数小组用手持技术完成了温度和浓度等外界因素对盐类水解的影响。
  这是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堂,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不少同学实验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水解影响因素的实验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小组没有完成实验,学习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过程中,对于实验用品的选择也不够科学合理,例如:有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采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广泛pH试纸测量误差非常大,只能非常粗略标定溶液的酸碱性,用来测定浓度和温度的影响是无法达到实验效果的。有的教师一开始就采用手持技术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使学生的注意力过早的集中在酸碱性的比较上,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上述案例中,有的只关注教师的教,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缺乏对学生活动的设计,有的虽然有学生活动,但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缺乏对学生活动的引导,学生活动的设计也缺乏针对性,有的学生活动设计过于单一,没有针对教学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学生活动设计。总之,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较差,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学生活动设计是课堂是否有效,有效程度如何的关键。因此,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学生活动,是一个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2 有效学生活动的教学效能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和多的教学效果。有效的学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2.1 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 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让学生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中来,能最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进行学习,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2.3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活动中,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的学习体验,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活动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能大幅度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我能学”、“我愿学”的意识。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从喜爱到逐渐形成“我能学”、“我愿学”的意识时,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意识就开始形成了,当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后,教学就可以从课堂延展到学生的整个人生之中了[1]。
  3 怎样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   3.1 有效学生活动的本质特点
  要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首先必须了解有效学生活动的本质特点。有效学生活动有哪些本质特点呢?
  (1)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真正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活动设计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又与教学内容本身存在具逻辑意义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向学生明确该活动最终要解决的问题,若活动的目标缺失,将使活动沦为一般的游戏,只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和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而难以完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3)活动符合学习的规律,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4)能有效地进行活动调控,教师要能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调控,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课堂的高效性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也是符合有效教学理念的。
  3.2 设计学生活动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一项独立的学生活动如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参观或考察活动等,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基于课堂的有效性以及化学学科的特点,在“盐类的水解”这堂课中设计学生活动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1)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与调动。盐类水解的知识相关实验较多,高二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具有较强的实验探究能力,因此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活动任务的确定。学生活动设计的核心是活动任务设计,活动任务体现了学习活动的目标与内容,也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包括用pH试纸测定不同类别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盐类水解的规律;利用手持技术探究温度、浓度对盐类水解的影响。
  (3)活动流程的设计。课前分配好学习活动小组,课上展示活动任务,分阶段完成探究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4)学生活动的实施。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小组由异质的四人构成,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别安排活动任务,如**负责实验操作,**负责实验记录,**负责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然后共同探讨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
  (5)活动工具的选择。以多媒体作为载体的手持技术,数字化显示结果。
  (6)活动时间长度。本节课是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学生活动的时间预计为25~30分钟。
  (7)活动成果的共享。实验结果展示和学习小组研究成果汇报。
  活动是对应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教师的“教”往往制约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上述各个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
  4 “盐类的水解”学生活动设计的尝试
  4.1 学习目标的确定
  盐类的水解属于化学理论教学的范畴,适合运用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基于有效教学理论及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制订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对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测定,体会盐类水解过程存在;根据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结合水的电离方程式,学生能够尝试书写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对不同盐溶液进行分类,根据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初步尝试总结盐类水解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分类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定量测定某些盐的水解程度,总结归纳出盐类水解影响因素;从而能利用盐类水解或者抑制盐类水解,学以致用。
  4.2 盐类水解的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中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实验、问题、小组讨论等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基于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化学的学科视角、观念和方法。此外,笔者的学生活动设计还在苏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定性测定溶液酸碱性时用pH试纸,定量分析盐类水解影响因素时采用pH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如表1、表2所示)。
  学生活动设计是课堂设计的核心。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的学习目标是学生活动设计的根本出发点,针对课程标准设计的学习评价是学生活动设计的落脚点。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设计的学生活动也更符合课程标准,更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有效的学生活动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也较高,需要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不断提高。从培养学生活动设计入手,将实验素养、化学素养、科学素养有机结合,探究提高科学素养的实验途径,既能提升实验教学的价值,又能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9~135.
  [3]吴俊明.及时升级学案版本让学生学会自主更好地减负增效[J].化学教学,2012,(2):36.
其他文献
摘要:高效课堂追求教学价值的多元与整合。结合教学实例,尝试从学科价值的体验、科学方法的形成及学科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来达成高效的课堂认知,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课堂认知;学科价值;科学方法;学科体系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21–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新课程强调教
摘要: 对近三十年化学情境教学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并分析,提出有分别以“为情而境”、“由境生情,人在境外”、“由境生情,人在境内”为特点的三个阶段,并提出“情境结构不良”概念;提出在新时代化学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的结构模型,并提供创设思路。  关键词: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真实情境; STSE; 情境创设; 社会责任感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7002505中图分类号: G633.8
按摩券
期刊
(一)  袋鼠跳是一家搬运公司,专门负责搬运小型物品。这个公司开业有一段时间了,生意嘛……  “唉!亲爱的,今天又没有接单,咱们还是歇着吧。”雄袋鼠稻子对雌袋鼠谷子说。  谷子也跟着叹了口气:“唉!难道大家都不需要帮忙搬东西吗?我还就不信了,这么大的地方,总有谁想换个地儿或者挪动点什么的吧?”  稻子不想再说什么,只是木然地坐着,把那个印着“袋鼠跳”标识的鸭舌帽往下拉了拉。谷子知道,他是想闭着眼睛
摘要: 从特殊点分析、平衡常数计算、溶液酸碱性比较及离子浓度比较等角度分析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13题,由该题的微粒浓度比值的对数随pH变化图迁移,分析微粒物质的量分数随pH变化图、微粒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随pH变化图、微粒物质的量随碱体积变化图等变式题目,提出平时应重视图像图表类试题的研究与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高考化学试题;离子平衡;离子浓度比较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
摘要: 以“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为例,分析了在概念教学中“透”字特征的体现以及教学形式的创新。认为教材析透是基础;教师讲透是关键;学生悟透是归宿。通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三种化学用语的宏观和微观意义的对接和打通,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 透; 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 概念教学; 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5-0061-04 中图分
摘要: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是为实现核心素养目标而对传统课时教学设计进行的研究和改革。“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是普通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素养含量较高的课程内容。依据课程标准,从教学单元、素养内涵、学习进阶和教学案例等方面对该主题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 学业质量要求; 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0)10004505
摘要:主要借鉴MAS问题编码的方法,对化学中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两两之间的转换以及三重表征间的转换问题,以测试的形式,就学生在单维转换中表现出的差异进行了因素分析,并对某一转换水平在单维、多维转换中的转换能力作了比较,以期为提高学生三重表征思维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MAS问题编码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3-0011-04中图分类号:
摘要:以数字化实验探究铁粉型“暖宝宝”发热原理为载体,从树立信息观念、运用信息工具、提升信息能力、辐射信息成果四个维度,分析初中化学实验创新中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工具运用、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再加工及信息辐射等信息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旨在促进化学教师养成自主探究、综合分析信息的意识和习惯,提升传递、发展、创新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创新;信息素养;数字化实验;铁粉型“暖宝宝”;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