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班级管理、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初中生师徒结对合作学习,由学生与学生所结合的师傅与徒弟管理对子,以老带新、以优带差,以强带弱,互教互学,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促进初中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完成学校教育中的养成教育目标。改变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学生管理的主动性,提高合作管理的高效性,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
班级管理师徒合作管理合作学习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在《论语·述而》就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学会共同生活是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相互促进、合作交流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更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他认为,合作更好地提供了同学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在学校合作习惯培养中,学生需要經常向其他组员解释材料,进行讲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猜想、归纳、合理解释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的培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时刻强调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在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规定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赋予了学生相当充分的自由和相当宽松的气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锻炼和提高机会,因此,初中生相互督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催化剂。
有人说“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我们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长期的班级管理中,我发现当老师的作用发挥不出的时候,师傅的作用有的时候比老师的作用大,班级的师徒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更加团结友爱。不仅如此,师徒结对成为将管理班级的新理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改变那种仅有老师与学生交往或老师与班干部、个体学生交往较单一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班级内交往活动、信息流通的多层面性,出现师生交往、生生互动的新气象,逐渐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最终使全班不同基础、不同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和思想品德方面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可见,社会需要合作,管理需要合作,通过合作学生间更加团结向上,互通友谊,师徒结对合作管理成为我管理班集体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法。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尝试师徒结对管理,收到一定成效,学生也有了家的归属感。师徒结对合作管理的做法是:
1.确定师傅人选。首先,让思想端正,积极进取,敢于担当责任的学生可以自我推荐做师傅,其次,让徒弟选师傅,选定后不可更换师傅,并且师傅没有可选余地,只有被动接受徒弟人选;最后,班级评选出11位师傅,下发聘书,每位师傅的徒弟人数不等,最少的有1人,最多的有5人。
2.共同确定学习奋斗目标。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师徒结对相互管理,相互促进,如同小班化的班级管理,师傅需共同制定师徒管理制度,确定师徒成长的奋斗目标。
3.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师徒捆绑评价机制。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卫生、体育训练、各项活动,师徒的平时成绩等都进行量化赋分管理。学生讨论并制定量化细则,何种情况应该加分或减分,都有明确规定,且设有仲裁组执行,每日一次总结,值周班长轮流监督,班级内无论是谁,哪怕是班长违反有关规定该扣多少分,也必须扣多少分,班主任无权干涉。学科小测验、默写和背诵等内容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师徒捆绑量化的分数,班级每周进行综合评价的激励措施,在量化评价机制的牵引下,学生学习的热情特别高涨,每周如果徒弟进步,师徒共同嘉奖;如果徒弟得不到好评,师傅也没有评选先进师傅的资格。这个师徒捆绑量化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小组的荣辱。一系列的条条框框,促使师徒,促使小组内成员,每天都不能懈怠,每一个学科都要认真对待,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班级管理中,师傅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学会自主管理。初一刚入学时,班级有一名女同学,她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找到家长后了解到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无能为力,自从师徒结对合作管理以来,她的师傅每天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常常告诫课堂要积极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傅帮助她,修正学习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思想沟通,督导学习行为,她逐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自觉性。
课堂教学中,师徒合作尤为重要。班里有一对男生师徒,师傅学习扎实,徒弟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总在学习上丢三落四。每当徒弟不听讲时,师傅主动提醒徒弟上课要听讲情况,不厌其烦地督促检查,每当徒弟犯错误时,师傅就主动承担家长的责任,对徒弟进行说服教育,管理细致入微;每当徒弟遇到困难时,师徒间相互进行讨论,师傅在帮助徒弟解决问题同时,不仅对自己学习思路进行进一步提炼,还从对方的错误中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错误,或者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也出现同类错误,逐渐促进师徒的思维水平。由于师傅的热情服务,使得徒弟在学习上的劲头十足,在师傅的精心管理下,榜样力量的感召下,他的徒弟一天比一天进步大,多次被评为班级、学校进步之星,徒弟常说:“没有我师傅,就没有我今天,我的成绩都是我师傅帮助的结果”。
班级通过师徒合作管理,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思维得到了改进,自我监控能力得以提高;师傅在帮扶徒弟的同时,自我反思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认知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它弥补了教师难以对众多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满足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提高和发展了承担任务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作为“师傅”的学生也深深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有益于自己成长。这种师徒结对,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当然,合作之间不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班级师徒结对合作管理,正是让每一个学生从“管理自我”到“自我管理”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为他量身定做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合他的最好的发展。
班级管理师徒合作管理合作学习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在《论语·述而》就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学会共同生活是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相互促进、合作交流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更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他认为,合作更好地提供了同学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在学校合作习惯培养中,学生需要經常向其他组员解释材料,进行讲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猜想、归纳、合理解释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的培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时刻强调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在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规定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赋予了学生相当充分的自由和相当宽松的气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锻炼和提高机会,因此,初中生相互督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催化剂。
有人说“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我们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长期的班级管理中,我发现当老师的作用发挥不出的时候,师傅的作用有的时候比老师的作用大,班级的师徒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更加团结友爱。不仅如此,师徒结对成为将管理班级的新理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改变那种仅有老师与学生交往或老师与班干部、个体学生交往较单一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班级内交往活动、信息流通的多层面性,出现师生交往、生生互动的新气象,逐渐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最终使全班不同基础、不同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和思想品德方面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可见,社会需要合作,管理需要合作,通过合作学生间更加团结向上,互通友谊,师徒结对合作管理成为我管理班集体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法。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尝试师徒结对管理,收到一定成效,学生也有了家的归属感。师徒结对合作管理的做法是:
1.确定师傅人选。首先,让思想端正,积极进取,敢于担当责任的学生可以自我推荐做师傅,其次,让徒弟选师傅,选定后不可更换师傅,并且师傅没有可选余地,只有被动接受徒弟人选;最后,班级评选出11位师傅,下发聘书,每位师傅的徒弟人数不等,最少的有1人,最多的有5人。
2.共同确定学习奋斗目标。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师徒结对相互管理,相互促进,如同小班化的班级管理,师傅需共同制定师徒管理制度,确定师徒成长的奋斗目标。
3.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师徒捆绑评价机制。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卫生、体育训练、各项活动,师徒的平时成绩等都进行量化赋分管理。学生讨论并制定量化细则,何种情况应该加分或减分,都有明确规定,且设有仲裁组执行,每日一次总结,值周班长轮流监督,班级内无论是谁,哪怕是班长违反有关规定该扣多少分,也必须扣多少分,班主任无权干涉。学科小测验、默写和背诵等内容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师徒捆绑量化的分数,班级每周进行综合评价的激励措施,在量化评价机制的牵引下,学生学习的热情特别高涨,每周如果徒弟进步,师徒共同嘉奖;如果徒弟得不到好评,师傅也没有评选先进师傅的资格。这个师徒捆绑量化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小组的荣辱。一系列的条条框框,促使师徒,促使小组内成员,每天都不能懈怠,每一个学科都要认真对待,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班级管理中,师傅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学会自主管理。初一刚入学时,班级有一名女同学,她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找到家长后了解到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无能为力,自从师徒结对合作管理以来,她的师傅每天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常常告诫课堂要积极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傅帮助她,修正学习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思想沟通,督导学习行为,她逐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自觉性。
课堂教学中,师徒合作尤为重要。班里有一对男生师徒,师傅学习扎实,徒弟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总在学习上丢三落四。每当徒弟不听讲时,师傅主动提醒徒弟上课要听讲情况,不厌其烦地督促检查,每当徒弟犯错误时,师傅就主动承担家长的责任,对徒弟进行说服教育,管理细致入微;每当徒弟遇到困难时,师徒间相互进行讨论,师傅在帮助徒弟解决问题同时,不仅对自己学习思路进行进一步提炼,还从对方的错误中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错误,或者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也出现同类错误,逐渐促进师徒的思维水平。由于师傅的热情服务,使得徒弟在学习上的劲头十足,在师傅的精心管理下,榜样力量的感召下,他的徒弟一天比一天进步大,多次被评为班级、学校进步之星,徒弟常说:“没有我师傅,就没有我今天,我的成绩都是我师傅帮助的结果”。
班级通过师徒合作管理,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思维得到了改进,自我监控能力得以提高;师傅在帮扶徒弟的同时,自我反思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认知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它弥补了教师难以对众多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满足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提高和发展了承担任务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作为“师傅”的学生也深深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有益于自己成长。这种师徒结对,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当然,合作之间不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班级师徒结对合作管理,正是让每一个学生从“管理自我”到“自我管理”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为他量身定做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合他的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