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乙状窦后入路重建小脑下前动脉的解剖学可行性研究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枕动脉-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可行性研究。

方法

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解剖5例新鲜尸头标本,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解剖枕动脉支干,并将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相吻合,应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并统计枕动脉(OA)远端及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吻合位点的距离及管径;皮肤切口与上项线交点同OA分支远端的距离;AICA绒球段及桥脑外侧段的管径以及所需供体血管的长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小脑下前动脉的吻合段的平均管径是1.2 mm,与枕动脉分支管径1.5 mm基本匹配。从枕动脉至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的距离为(47.6±1.9)mm,而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所游离枕动脉的长度为(72.3±3.3)mm,能够满足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需要。

结论

应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可成功完成枕动脉至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的血管重建,并相较于现有手术入路具有较小皮肤切口、技术相对简单等优点。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肾上腺皮质癌SW-13细胞和H295R细胞,实验组为含不同浓度阿司匹林(终浓度为0.125、0.25、0.5、1 mg/ml)的DMEM/F-12完全培养基,对照组为不加入阿司匹林的含1%无水乙醇的DMEM/F-12完全培养基。经过不同浓度阿司匹林作用不同时间后(24、48、72 h),采用噻唑蓝(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硬脊膜外脓肿的显微手术及内镜置管冲洗引流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硬脊膜外脓肿7例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影像、手术记录、术后复查影像。所有病例按照临床进行分期,术前、术后及随访的脊髓功能状态采用McCormick分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男5例、女2例,以发热起病2例,以背痛起病5例。其中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2例行内镜置管冲洗引流治
目的探讨基于穿支皮瓣解剖的术后标记系统设计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的术后标记系统指根据穿支皮瓣的基本解剖结构及血供特点,于术后在皮瓣表面及受区标记各观察点,并根据标记的测听点,配合使用手持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听,以及以穿支点为中心的钟面测量血供观察法,对皮瓣血供进行观察、判断。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对在行穿支皮瓣手术患者2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100例用单纯传统血运观察(传
目的探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结合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毁损伤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结合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毁损伤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6~55岁,平均36岁;车祸4例、压砸伤4例,机器挤压伤2例。一期手术:急诊利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重建肢体血运及修复软组织缺损;二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取3周龄SD大鼠2只,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传至第3代;经含10 ng/ml bFGF的完全培养液培养24 h后,分4组。空白对照组(A组)仅加入D-Hank液;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VPA对其进行诱导:B、C、D组分别每孔加入0.5、1.0和10.0 mmol/L丙戊酸200 μl。每天
目的通过探讨改良断腕再植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收治10例腕部离断患者,其中机床铡断伤5例,刀砍断伤1例,机器绞断伤2例,机器压断伤2例,通过改良手术方式早期建立血液循环,简单、有效、省时;本组术后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及结合综合治疗,且均进行随访。结果改良断腕再植10例术后全部成活,并获得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腕部及手掌部肌肉组织挛缩程度轻,外形饱满,色
目的探讨侵袭静脉窦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静脉窦重建技巧,降低肿瘤复发率并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7年9月间入本院的56例侵袭静脉窦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方法、静脉窦处理方式及手术治疗效果。本组Ⅰ型21例肿瘤紧贴处窦壁予电凝烧灼;Ⅱ型8例直接行静脉窦破口缝合;Ⅲ、Ⅳ、Ⅴ型共22例,均用游离硬脑膜瓣与保留的正常静脉窦壁严密缝合,修补重建静脉窦和重要回流静脉;Ⅵ型5例,用游离硬脑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