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生作文中的“真我”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8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写作素材匮乏现象日趋严重,“自我”缺席情况突出,剪裁复制佳作正成为高中生写作追逐的共同目标。要引导学生自信的表达“真我”,必须理性分析学生习作“缺我”的成因,同时教师更要努力实践激活学生的阅读、拓展写作空间、帮助学生树立表达“真我”的信心。
  【关键词】高中写作;表达真我;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生写作现状缺乏自我
  近几年来,从平时的学生作文到高考的优秀作文,经常看到大量使用古人古事的文章,无限制地“拉古人说话”,司马迁、李白、杜甫、鲁迅等历史文化名人被无数次的提及,学生写作素材严重匮乏,“自我”缺席情况突出,剪裁复制佳作正成为高中生写作追逐的共同目标,高中生群体的写作呈现出严重失水缺肥的状态。
  以江苏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命题者的重视。从2008年的“好奇心”到2009年的“品味时尚”,再到10年的“绿色生活”都从命题上呼唤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我。如“品味时尚”一题,就严格要求学生能结合“我”尝试时尚的经历,表达“我”对时尚或追求时尚的体验和感悟。古人在这样的命题下似乎就无处藏身了。
  二、学生写作“缺我”现象的成因分析
  “从这些年的高考作文看,当今高中生有一个通病:下笔很少写自己,很少写自己的实际生活。我曾在许多场合呼吁:请高中作文教学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大地,多写高中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然而,应者寥寥!”这是江苏省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原话。不禁会思考为什么学生们对自我如此漠不关心,如此忽视自我的存在呢?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缺乏生活的积累和体验,没有来自生活的鲜活材料。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学校以外的社会,很少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回家看电视也为大部分家长所禁止。没有生活积累,写作文只能挤几句话来应付。提及“议论”只能东拉西扯,罗列一些诸如“爱因斯坦如何如何”“牛顿怎样怎样”之类的事来充数。因此作文中自然缺失自我,更提不上表达真我了。
  (2)学生对素材的积累仅局限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很多学生对作文辅导书上已整理好的现成的素材苦记苦背,没有考虑到这些素材的运用是需要认真思考、加工的。一味地罗列所谓的典型素材,只能以堆砌材料、强贴标签收场。积累的素材要真正变成“我”的,还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通过“我”的感悟、思考形成“我”的独特的视角,提炼出“我”的精辟的见解,这才是积累素材的关键。
  (3)教师的某些错误引导遏制了学生表达真我。学生范文中常常会用自己的事例来作为文章论据之一出现,而有些论据则是名人的事迹。有些教师建议学生不要以自己的事例作为论据,因为缺乏说服力,如果此时再能选择名人轶事作为论据,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专家认为这是全文学生选的最好的一个论据,从自身出发,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最真实,最有说服力。不要热衷于写“小我”,不要拿“我”的生活经验和阅历现身说法,“我”的生活经历不具备典型性,也没有说服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只能舍近求远,去搜寻记忆中所谓的“典型”论据,去找历史文化名人帮忙,久而久之就遗忘了自己,忽略了真正的典型。
  三、引导学生写作表达真我的方法实践
  (1)树立学生表达真我的信心。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老师也引导学生关注典型,学生自然对表达真我失去信心,自视经历无奇,没有什么深刻感人的内容可以写入作文中。要呼唤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我,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学生表达真我的信心。教师要纠正鼓励学生写“大我”、写“典型”的错误认识,要明白只有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学生才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抒。“我”情至诚,“我”理至真,只有表达真我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
  (2)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体验。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我,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学生生活,作文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文化背景,表现学生生活的意义,还要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阅读各种书籍报刊,让学生从生活中、从经典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这样他们才有“我”可以表达。
  (3)把日常阅读和日常练笔结合起来。为了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坚持写“每日思考”,记录活动经历、学习所得、生活感悟、读书心得;写“每周收获”,摘录阅读内容,反思阅读过程,以便自我督促和相互交流;收看《新闻周刊》、《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类节目;利用假日每月观看一部经典影片,如看《美丽人生》时就布置了“美丽人生来自……”的话题作文。这样,学生对学习生活、社会问题都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多了更多表达真我的机会,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来讲是笔不小的财富。
  (4)拓展命题的包容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作文的命题决定了写作的对象,命题有包容性,写作的对象也就丰富了。教师要注意命题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思想,是否有利于激发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的成长。如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条坎”,2008年江苏卷“好奇心”、上海卷“他们”,2009年江苏卷“品味时尚”、天津卷“我说90后”等命题都是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表达自我的典范。
  (5)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作文本并不是学生写作的唯一生存空间,面对着一成不变的小方格子,学生会产生疲劳、厌倦感。教师不妨进行些创新,让学生的作品有更多的生存空间,这样也能激发学生表达真我的兴趣。每次大作文后都精心挑选一些班上同学的优秀作文,或全篇或片断,并附上评语,印成铅字发给每位同学。这样使学生更认真地对待写作,用更多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表达真我。
  四、结语
  生活虽然平凡,见识也许不够广博,观点也许不够权威,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在作文中表达自我,大声地告诉自己“我”很重要,大胆地在作文中表达真我。
  作者简介:顧丽君(1980-),女,汉族,苏州人,中学一级,工作于苏州第十中学,苏州大学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开发。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简单阐述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的方法,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关键词】提高;学生;阅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阅读教学。下面就阅读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摘要】课改的深入,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生动活泼的气象。但由于教师解读新“课标”能力的不同,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语文课堂颇令人忧心。急需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着重从细致研读课标,坚守本真信念;关注语言训练,提升言语素养;聚焦训练触点,增强语用能力;精当定位目标,提升课堂效率,通过“读”“写”“思”等学习活动,以品读语言来带动对课文内容、表达方式的理解,凸显语文的本质特征,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
本文基于加强中学生的读、品与感悟视角,探析了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策略,以期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并共同来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摘 要】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童心最容易被打动。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从内容入手,把作文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构建生活化课堂,让作文教学在生活化情境中绽放其生命力。本文阐述了生活情境下的小学语文作文实践,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写,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关键词】生活情境;语文作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
【摘要】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