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人话”与“话外之音”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udipao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雁一开口,我就觉得会喜欢这个戏。孔雁的声音悦耳,细细的,像小姑娘,没有“话剧腔”,或许是他们所追求的“说人话”。果然,整场下来,看得异常精神抖擞。我喜欢这样需要绞尽脑汁的戏,让人的思绪紧紧跟随着,不容任何分岔。
  看剧情介绍,以为讨论的是“要不要生孩子”的事情,加上女博士的人设,会觉得高学历女主人公整个的一个矫情,作得不要不要的。戏里,他们一直在说着孩子,女的说自己从小梦想有孩子的场景,但是长大了以后太过关注自己、关注事业,孩子的事情反倒淡出视野;也说不能让孩子毁了自己的生活,必须要有时间看书、看电影;也说怕孩子毁了身材,生产的时候屎尿和血横流,让人禁不止心生怯意;也说怕孩子破坏资源,那么多孩子来到一个快要挤爆了的世界,每个人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如埃菲尔铁塔一般高。
  然而,仔细体会一下,这似乎又不是讨论“要不要生孩子”,而是“要不要跟你生孩子”。就好像那首歌唱的“明天我要嫁给你啦,要不是每天的交通,烦扰着我所有的梦”,愚笨的情人或许真的会以为小女生是因为现实所困去嫁人。其实小女生的心思应该反过来听:只要遇到愿意嫁的人,一切问题都可以不是问题。对于本剧的女主人公来说,也是一样,那么多围绕着“要不要生孩子”的现实困惑或精神障碍,其实归根结底,或许是她没有确定是否要跟眼前这个男人共度余生(他们还没有结婚)。
  生孩子便意味着彼此关系的升级,必须要重新审视与规划自己的人生;生孩子更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完全改变,男人永远无法代替女人生产、更无法体会女人的心情,男人可以轻松地提一个建议,女人却要承受那之后种种的艰辛,焦虑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她发挥了高知女性强大的思考力,絮絮叨叨出很多不生孩子的理由,从中产阶级生存危机到世界能源危机……然而这些只是表象或借口吧。最关键的,眼前这个人或许是“好人”,但到底是不是对的人呢,到底能否共同承担起抚养一个孩子的责任,让她甘心放下那么多年的“自爱”,去接受与屎尿、呕吐物作伴的惨淡人生呢?
  她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这个男人没有固定的工作、与这个男人的家人也相处地不太愉快;这个男人常不明白她的心意,她希望他能够读懂她的心而非仅仅从她说的话来作判断,譬如她拼命说生孩子有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或许只是为了掩盖一句“例假来了”怀孕失败的心虚,但是他常常不懂;她希望做爱时候,男人与她一样抱着孕育新生命的神圣感而非充斥着野兽般的欲念,但却从男人那里得不到理解,因而她也无法完全打开自己。她需要从男人那里得到百分之百的确定,来抵御她种种的不安心、不确定。然而开始时,男人并不知道女人倒底想要什么,对自己该说什么该给什么犹豫不决,以至于戏的前半段一直是女人如神经质般的长篇大论,而男人只是小心翼翼地迎合般地寥寥回应数句,结果是招致女人更加的不满。这一切都说明两个人还远未达到和谐的频率,也让剧情中间的流产与分手顺理成章,更为各自的成长、和好作了铺垫。
  然而,我也是到了剧末,听到男人说了那句“你不要想太多,而我也要长大”后才印证了我的想法。这些“你怎么听不懂我的话”“要不要跟你在一起共度余生”之类的小心思一直掩藏在绵密的台词背后,一不留神就会溜走,让人错愕于为什么女主突然间就歇斯底里了,为什么莫名奇妙要说一句“例假来了”, 为什么流产了两个人就分手了,为什么在分手意外怀孕后却要向男主后来的未婚妻宣誓主权。这个剧中,话不仅是要流利地说,还要正说、反说,说出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这样或许才是真正的“说人话”;观众也要正听、反听,这样或许才能触及到这对男女真实的内心。演员流利紧密的台词是本剧的一大特点,然而他们如果对本剧主旨、对男女主人公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或许在一些台词的轻重缓急上就会有不同的处理,那些与台词一样绵密的心思才会更好地传递到观众心中,那些剧本中的焦虑、对峙、歇斯底里也会更加落地。
  非常喜欢这个剧的舞美,简洁而充盈了大量象征。跷跷板给演员的表演带来更多支点,也象征着男女之间的地位、位置的转换与博弈。男人与未婚妻分手后来求女人,他一次次越过跷跷板,艰难地靠近女主很有象征意味,我却觉得女主人公似乎不该冷静地置身事外,她也应该与男主一样一次次越过跷跷板的另一頭。在爱情的这个阶段中,两个人终于开始互相理解与平衡,是踉踉跄跄地向彼此靠拢的过程。
  这一场爱情,看上去繁复,其实也简单。剧末,男人终于像“男人”一般发表了对两人未来生活的设想:“你不再像个疯子一般把我撕成碎片,我也在努力成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我们会买书与杂志,去育儿课堂学习如何成为父母。我们会一起变老,回顾这段往事我们会哈哈大笑,就好像上辈子发生的事情。我们会坦然面对每一天,我们会谈话会交流会试着做对的事情。因为我们是好人,不是吗?我们会种一片森林,我是认真的。我们会促进循环。我们会自己种吃的。我们再也不坐飞机。我们会一直待在这里。我们会种一片森林。”女人静静听完,对他说:“谢谢你,我需要听到这些。”她终于从男人那里等到了她需要的确定。在这充满焦虑与不安定的世界里,这是两个人共同成长、不断向彼此索取确定、坚定、安定的过程。从纠结着要不要生娃到终于不再焦虑与害怕,毫不犹豫地孕育与抚养一个孩子、坦然地面对生老病死便是最好的证明。
其他文献
在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戏剧单元中,京剧《大宅门》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更让人惊喜的是,《大宅门》的原著作者、京剧《大宅门》的艺术总监郭宝昌也来到上海为京剧《大宅门》宣传造势。在发布会上,郭宝昌不但对记者的提问有求必应,而且上海场两场演出他都亲临,结束之后还登台亮相向上海观众致谢。  郭宝昌说,他确实对上海这个城市非常偏心,为了来上海宣传京剧《大宅门》,他放下了手头上的工作,还引得在西安演出
期刊
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似一幅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的历史卷轴画,在这幅画卷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故事在时代变迁和剧社百年历史的广阔背景下,被创作者们如工笔画般细细雕琢,精心描画,生动鲜活,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画上,他们对于剧社和秦腔艺术执着地近乎倔强的守望,令人感佩和动容。正如该剧总编导卢昂所说,他希望为戏曲人创作一部表现他们自己生活的戏曲作品,讲述他们在剧社百年发展历程中对于民族戏曲艺术孤独
期刊
今年11月的大银幕上,由肯尼思·布拉纳导演并主演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掀起了不小的话题。从笔者身边朋友的观影反应来看,几乎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但凡那些对原作剧情滚瓜烂熟的阿加莎的忠实读者,多少对这版电影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布拉纳饰演的侦探波洛过于“福尔摩斯”,即没有保留波洛 “坐在椅子上动动脑子就能破案”的智囊形象,推理线更是被剪到几乎难觅其踪;而对另一些不是“阿迷”的观众来说,评价则喜多于忧。不过不
期刊
惠敏莉主演的秦腔《易俗社》是一出大型现代戏。我称它为“现代戏”,不仅仅是指题材属于现代,更主要的是它的形式有强烈的现代意味。  易俗社是一个全国知名剧社,成立于1912年,以“辅助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曾经在中国西北地区为普及与拓展现代文化起过重要的启蒙作用。现在以“易俗社”为题材编成秦腔,又由现在的易俗社来演自己的历史,这是一奇。在形式上,这个戏又包含了两个部分,每场戏起头是由多媒体
期刊
编者按:  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剧版块煞是热闹,大师之作汇聚申城,虽已落下帷幕,然余热犹存。本期编者将带大家再来回顾一番,温故作品的同时,聆听那热闹过后沉静下来的思考,彼得·布鲁克、克里斯蒂安·陆帕、罗伯特·威尔逊到底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又启发我们想到了什么……  戏剧太神奇,神奇到“70”后、“90”后的导演们都还活跃在舞台上,他们用最直接外化的手段开启了观众的内观,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存在本
期刊
5月22日,由上海戏曲学会、上海戏剧杂志社、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上海校园戏剧教育与应用中心、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兴全杯”第三届全国校园戏剧剧本征集活动颁奖典礼成功举办,30位来自全国各大学的获奖作者相聚沪上,参加了颁奖活动。  本次征稿活动,历时近两年的征稿与评审,共收集二百多部戏剧作品。由知名戏剧专家组成的评委在认真仔细审阅的基础上,经过初评、中评与终审等一系列程序,最终
期刊
一  五月初,作为今年静安戏剧谷的开幕大戏和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实习公演,话剧《狂飙》无意中成为了一个抢眼的文化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原定四场的演出,最终加演了两场,才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平常见怪不怪的实习公演,却获得如此强烈的市场效应,其中有些微妙的原因。  这次公演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上海戏剧学院和国家话剧院联合出品的剧目,由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这无疑扩大了演出的知名度和社会各界的期待感,而不仅
期刊
从剧场走出来,手上捏着话剧《出租屋》的宣传单页,我一再想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写过的话,“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出租屋》并没能呈现出这份“艰难”,它只展示出类型元素的叠加,还有主创拗就的一波三折的剧情。  导演李宗熹从自己的一个梦里摘取了恐怖、爱情、悬疑元素,编织出李明川和杜鹃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杜鹃痛失爱子又惨遭爱人遗弃,在生命的绝境被开朗幽默的男主人公李明川拯救。杜鹃正庆幸爱神的
期刊
2017年9月,我和重庆303话剧社的袁野导演共同创作的实验川剧《聂小倩与宁采臣》成功入选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这是继2015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作品《连木》之后,我和他的第二次合作。作为一个青年戏曲编剧,我选择和一位小剧场话剧导演合作,是因为我想为川剧找到一种更适合都市剧场的表达方式,让川剧对青年观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2016年12月,我完成了剧本初稿。
期刊
武训,一则奇特的生命故事。为了穷人孩子能读书识字,武训讨饭行乞39年,积攒钱财,兴办义学,59岁那年义塾办成,武训积劳成疾,病入膏肓,安详逝去。他以最卑微的行为,做了最崇高的事情。  十年前剧作家罗怀臻意欲为我度身定制武训题材剧本,五年前再叙此事,去年我们同赴山东省冠县柳林镇采风,以求得到创作灵感。踏进武家庄武训先生纪念馆,我抬头看天,低头闻香,感受属于那片土地特有的泥土芳香和书香,眼前这一切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