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子插上戏剧的翅膀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fa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2日,由上海戏曲学会、上海戏剧杂志社、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上海校园戏剧教育与应用中心、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兴全杯”第三届全国校园戏剧剧本征集活动颁奖典礼成功举办,30位来自全国各大学的获奖作者相聚沪上,参加了颁奖活动。
  本次征稿活动,历时近两年的征稿与评审,共收集二百多部戏剧作品。由知名戏剧专家组成的评委在认真仔细审阅的基础上,经过初评、中评与终审等一系列程序,最终评选出特别奖1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凯特·穆雷创作的《家庭教师》),研究生组获奖剧本15个,本科生组获奖剧本15个。在点评获奖作品时,校园戏剧剧本征集活动组委会主任、评委会主任陆军教授深感欣慰,三届全国校园戏剧剧本征集活动不仅收获了一批作品还收获了一批人才,这正是举办此活动的初衷。
  在本届应征剧本中,无论是题材的开掘,还是主题立意的思考或是叙事手法的探索,都呈现出青年学生蓬勃的创作生命力。应征剧本涵盖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多个种类,题材遍及历史人物、传统故事、现代悬疑、都市情感、职场角逐、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称得上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特别可喜的是,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儿童剧与反映现代农村生活的戏曲剧本。本次活动收集到的剧本,戏曲剧本的比例十分突出,数量不仅多,质量也较高。可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戏曲艺术,并开始尝试创作。本次“兴全杯”全国校园剧本征集的投稿人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有许多投稿人来自综合类高校,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戏剧创作培训,但是他们的剧本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戏剧素养。借此也可以发现目前戏剧艺术在我国高校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在校生的整体戏剧素养、文艺素养有很大提高。
  现实题材与经典改编齐聚,人性探讨同思辨光芒并存是本届“兴全杯”的特点。取材多元、探讨深入、情感真挚,其中不乏对当代社会情状的剖析。《家庭教师》《风云人物》《继父》从社会与家庭生活现象横向切割,引领着读者的视角扩展到更广袤的领域。《荒墟》《熊猫玩具》则将笔触延伸到亦真亦幻的情境中,精巧的戏剧结构,引人深思的主题挖掘,再一次使我们徜徉在无数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向经典致敬的改编也不在少数,传统题材在现代性改编下焕发生机。体裁多元也是本次“兴全杯”的亮点,京剧、舞剧、儿童剧、多媒体教育戏剧……当技术手段在当代舞台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一剧之本作为一部戏安身立命的根源,文本创作任重而道远。正如斯泰恩所言:戏剧史是一部反叛与反动的历史。而历史正在被此次获奖的同学们创造着。
  为期三天的颁奖活动,为这些戏剧同好们提供了很好沟通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感到在戏剧的道路上不再孤独,也给了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获奖学生刘才华在颁奖典礼上感慨道:“对于我们这些校园创作者来说,如果没有专业上的支持和肯定,如果没有前辈老师的激励,我们好像被收走了心里的翅膀,即使想做天空的孩子,也只能遥望着别人飞翔。对于我来说,过去在校园里面做戏剧演出,参加戏剧节,但总会有一丝惶恐,害怕这是一场自己人的自嗨,但是全國校园戏剧剧本征集活动这个公平、专业的平台给了我机会,让我感到并不孤独,让我坚定自己的方向,并在这条路上不断追寻。”
  对于这些学生们来说,参加这次活动不仅仅是创作一个剧本,参与一次评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让戏剧进一步走入校园,让戏剧融入青春成长,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青年学子对戏剧艺术的钟情与挚爱。泰戈尔说,艺术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年轻人对社会、人生充满好奇,看法丰富多彩,想法多种多样,他们渴望有一个表达的工具、倾诉的平台。戏剧,就是他们思考问题、抒发见解、倾诉理想的最佳舞台。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这批年轻人的思想成果,此次校园戏剧剧本征集活动的获奖剧本将会结集出版,主办方还会密切关注这些作品的后续呈现,通过推荐、签约等手段推动部分作品登上舞台。可喜的是,此次获奖作品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已经登上了舞台,颁奖典礼上就放映了四部已经公开演出的获奖作品与大家分享。
  自2012年起,全国校园戏剧剧本征集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共征集剧本七百余部,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获奖作品已经被搬上舞台。陆军教授介绍,三届中有不少获奖学生因为这个活动的契机,考上了专业院校的研究生和博士,走上了专业的戏剧创作道路。这正是全国校园戏剧剧本征集活动的主办初衷,为了激发青年学子的创作活力,发现和培养青年戏剧人才,并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戏剧创作、交流平台,推动校园戏剧的繁荣发展。
  随着第三届的圆满收官,第四届全国校园戏剧剧本征集活动也即将拉开序幕。
其他文献
“当代戏剧导演艺术与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国际论坛”于2018年6月16-18日在上海举行。论坛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承办。适逢上海戏剧学院“国际导演大师班”项目成功举办10周年纪念,论坛邀请了来自10个国家的130位嘉宾和代表参会,就当代世界戏剧导演艺术的发展和各国各地区新时代戏剧导演艺术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学术研讨、经验讲授以及意见交流。会议为期三天,分两个板块、四个单元。第一板块主
期刊
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兰心大戏院用《罗刹国》结束了2017年的上海演出季,70%的上座率无疑是冲着黄维若老师的剧本以及肢体剧名导赵淼的双重光环而来,回想自己购票的初衷,是被《罗刹国》这个超现实的情境所吸引。在荒岛求生题材已经被演绎得无比精彩的现代,恐怕也只有山海经这样有神化色彩的作品可以让我挪步戏院。然而这部在2016年底开始就在世界范围内上演六十余次、获得多个奖项、备受业内人士好评的作品,在整个演出过
期刊
2017年11月1、2日在上戏实验剧院演出的《战场》是彼得·布鲁克的作品第三次亮相沪上舞台。可惜,我们始终没能等来这位年逾九十的戏剧泰斗的亲自亮相,有幸的是笔者采访到了他的得力助手,也是本剧的另一位导演玛丽-海伦娜·艾斯蒂安。应当说,没有人比她更了解《战场》的“前世今生”,没有人比她更懂得彼得·布鲁克的创作风格与戏剧理念。  玛丽给人第一印象是干练,清爽短发齐刘海,她有着一双特别明亮清澈的眼睛,仿
期刊
2012年8月,易俗社迎来了百年华诞,在隆重而热烈的庆祝大会上,习仲勋同志的夫人齐心女士亲笔写信并委托其子习远平同志到会宣读,表达了对这个百年剧社以往的辉煌成就的肯定和对其未来的期望。当时,我就有了一个梦想——将易俗社的百年历程通过一部秦腔剧目予以展现!后来,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易俗社新老员工的赞同和支持。历时四年的筹划,终于在2016年4月初推出了大型秦腔文献剧《易俗社》,希望以一部为百
期刊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中,来自北京的京剧版《大宅门》颇为引人注目。年轻的戏曲编导李卓群和郭宝昌携手共同完成了对十六年前的国民大IP《大宅门》的一次京剧化重塑,这样一种跨界的改编出自历来以恪守传统的谨严而著称的北京京剧院,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意外。  戏曲改编经典电视剧,首当其冲的困难就是剧本的改写。电视剧版《大宅门》的故事结构和叙述方式颇类《茶馆》,属于由一个家族和一个典型人物来反映时代
期刊
在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戏剧单元中,京剧《大宅门》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更让人惊喜的是,《大宅门》的原著作者、京剧《大宅门》的艺术总监郭宝昌也来到上海为京剧《大宅门》宣传造势。在发布会上,郭宝昌不但对记者的提问有求必应,而且上海场两场演出他都亲临,结束之后还登台亮相向上海观众致谢。  郭宝昌说,他确实对上海这个城市非常偏心,为了来上海宣传京剧《大宅门》,他放下了手头上的工作,还引得在西安演出
期刊
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似一幅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的历史卷轴画,在这幅画卷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故事在时代变迁和剧社百年历史的广阔背景下,被创作者们如工笔画般细细雕琢,精心描画,生动鲜活,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画上,他们对于剧社和秦腔艺术执着地近乎倔强的守望,令人感佩和动容。正如该剧总编导卢昂所说,他希望为戏曲人创作一部表现他们自己生活的戏曲作品,讲述他们在剧社百年发展历程中对于民族戏曲艺术孤独
期刊
今年11月的大银幕上,由肯尼思·布拉纳导演并主演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掀起了不小的话题。从笔者身边朋友的观影反应来看,几乎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但凡那些对原作剧情滚瓜烂熟的阿加莎的忠实读者,多少对这版电影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布拉纳饰演的侦探波洛过于“福尔摩斯”,即没有保留波洛 “坐在椅子上动动脑子就能破案”的智囊形象,推理线更是被剪到几乎难觅其踪;而对另一些不是“阿迷”的观众来说,评价则喜多于忧。不过不
期刊
惠敏莉主演的秦腔《易俗社》是一出大型现代戏。我称它为“现代戏”,不仅仅是指题材属于现代,更主要的是它的形式有强烈的现代意味。  易俗社是一个全国知名剧社,成立于1912年,以“辅助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曾经在中国西北地区为普及与拓展现代文化起过重要的启蒙作用。现在以“易俗社”为题材编成秦腔,又由现在的易俗社来演自己的历史,这是一奇。在形式上,这个戏又包含了两个部分,每场戏起头是由多媒体
期刊
编者按:  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剧版块煞是热闹,大师之作汇聚申城,虽已落下帷幕,然余热犹存。本期编者将带大家再来回顾一番,温故作品的同时,聆听那热闹过后沉静下来的思考,彼得·布鲁克、克里斯蒂安·陆帕、罗伯特·威尔逊到底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又启发我们想到了什么……  戏剧太神奇,神奇到“70”后、“90”后的导演们都还活跃在舞台上,他们用最直接外化的手段开启了观众的内观,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存在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