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情暴发户”的梦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o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剧场走出来,手上捏着话剧《出租屋》的宣传单页,我一再想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写过的话,“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出租屋》并没能呈现出这份“艰难”,它只展示出类型元素的叠加,还有主创拗就的一波三折的剧情。
  导演李宗熹从自己的一个梦里摘取了恐怖、爱情、悬疑元素,编织出李明川和杜鹃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杜鹃痛失爱子又惨遭爱人遗弃,在生命的绝境被开朗幽默的男主人公李明川拯救。杜鹃正庆幸爱神的再次眷顾,却没想到这只是上天又一次的捉弄。李明川意外失忆,杜鹃只好一次又一次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在李明川的人生,重复他们从相遇到相恋的过程,期待能唤回爱人的记忆,同时不断承受爱人记忆再次失却的打击。
  这是一个很有讲述空间的故事,也有潜力感动观众,然而导演把故事打散重组,选择了另一种叙事顺序,从失忆后的李明川携女友杜鹃搬入出租屋开始讲起。李明川因“上一任”房客留下的诡异物品惊慌失措,和杜鹃一起被困在出租屋隔壁莫名其妙的“密室”。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解密上一任房客的爱情,到头来才发现,那房客本就是自己,这一切都是杜鹃为了唤回他的记忆设下的局。于是故事便从本就没什么必要的惊悚悬疑走出,滑入拖沓的温情。
  当然,调整叙事顺序没有问题,把爱情故事讲得充满悬疑也没什么不可,可故事还是无可挽回地走偏了。因为剧作者在叙事顺序调整的同时疏于调整人物行动的逻辑,悬疑和惊悚也没有融入这个爱情故事的肌理。
  试问,一个总担心爱人因过度回忆而头痛,甚至都不敢和盘托出实情的杜鹃,怎么会用这么一个冲击力堪比电击疗法的“局”来提醒李明川所有的过去?如此设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个为爱执着的坚强女人变得歇斯底里,浑身灌注着失常的偏执,而一个开朗幽默的男人还没能释放出爱,就被失忆抽得没了“魂”,又被种种恐怖桥段吓得没了“魄”。
  也许导演的用意更高,不只想讲一个爱情故事。可剧作者无论多么锐意深刻,首先还是要做到对人物负责。当人物的行为因失去了合理性而显得浮飘,导演只好不断给他们添加激烈动作以落地,却又偏偏没为他们考虑面对对方的“动作”该有的反应。李明川和杜鹃真的是一对情深意重的恋人吗?当恋人的情感互动缺位,无论再读多少情书,唱多少遍主题曲,设计多少浪漫桥段都找补不来。
  不仅如此,故事的气口也一再被打乱。观众期待爱情的时候,恋人身陷悬疑,终于等到故事有空间可以展开时,舞台上演员又在卖力表现惊悚,当你终于适应了悬疑和惊悚,这时灯光又变作温暖,主题曲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继而是观众猜都能猜得到的煽情。
  最后,疲惫不堪的煽情终于结束,导演用李明川的又一次失忆收尾,女主毅然决然地把出租屋里的一切都摆回原处,离开时表情坚定。这一幕当然是在说,她会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唤回爱人为止。
  那一刻我总算明白了,这爱情故事为何毫不动人。因为它既没有展现出“爱,很好”而让人神往,也不了解“爱的艰难”其实根源于内心的不安,而非接二连三的意外。
  好的剧作者之所以能创造出动人的爱情故事,不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懂爱,恰恰在于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懂。面对爱情,他们除了虔诚还充满敬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对爱知之甚少的态度。
  反观《出租屋》这部话剧,导演从宣传措辞到故事讲述都给人一种“爱情暴发户”的感觉。他太炫耀自己懂得爱情的真谛,先是给人物以打击,施爱情以考验,然后便让男主和女主不假思索去选择对爱情来说伟大、光荣、正确的道路。他忽视了,爱情故事的动人之处往往不在金光大道,而在看上去不那么牢靠的独木小桥,是在内心万万次犹豫中纠来绕去、依然奋不顾身的傻气,是痛定思痛后毅然转身的决绝,是无法抗拒懦弱本性的无奈放弃,是此生之憾里无力的回味,也极有可能是画下句点时心里撇下的那一点不甘……
  《出租屋》的故事里没有这些。四个演员卖力演出,却怎么都演绎不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现代人面对爱情的不确定性,那种即使在极大的坚定里依然会感到不安的不确定,绝不是通过撕裂性的分离、突然的失忆、矢志不渝的召唤,甚至堪比电击疗法的治愈来体现的。它极不争气地藏在晦暗的情绪,烙在人性的自私,融化在平庸的日常,使爱成为人类极难习得的课程。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会在爱情里经历到什么。但这给了创作者机会,即在不可知里探索我们的边界,寻找两个孤独个体实现爱情的可能。
  细想一下,观众为什么会在看到别人的故事时落泪?
  失忆、车祸、死亡、被抛弃带来的绝望会惹人同情,却无法让人真正感同身受,只有当犹豫、纠结、遗憾、痛苦真正渗出的时候,观众才会看到自己的感情,从而真正产生共鸣。
  总体而言,《出租屋》的表现都太外在了——故事徒有其表的复杂,人物的内心却不可信任的乏味单调。女主角精心做了个局,置身其中的男主角却怎么看都像个局外人。
  整部话剧唯一称得上亮点的,也许只有那段对卓别林的模仿,算得上男主角的高光时刻。饰演李明川的赵梓冲在这里表现得克制又不失风采,幽默而毫不油腻。托卓别林的福,我总算在这个段落感受出一点李明川对杜鹃的爱,那似乎不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殷勤的求欢,倒极有可能是一个“寂寞”终于爱上另一个。
  这是值得雀跃的时刻,我们对爱的理解又深了一步,也許就像里尔克所说的那样:“这更人性的爱,它将要同我们辛辛苦苦地预备着的爱相似,它存在于这样的情况里: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
其他文献
2017年11月1、2日在上戏实验剧院演出的《战场》是彼得·布鲁克的作品第三次亮相沪上舞台。可惜,我们始终没能等来这位年逾九十的戏剧泰斗的亲自亮相,有幸的是笔者采访到了他的得力助手,也是本剧的另一位导演玛丽-海伦娜·艾斯蒂安。应当说,没有人比她更了解《战场》的“前世今生”,没有人比她更懂得彼得·布鲁克的创作风格与戏剧理念。  玛丽给人第一印象是干练,清爽短发齐刘海,她有着一双特别明亮清澈的眼睛,仿
期刊
2012年8月,易俗社迎来了百年华诞,在隆重而热烈的庆祝大会上,习仲勋同志的夫人齐心女士亲笔写信并委托其子习远平同志到会宣读,表达了对这个百年剧社以往的辉煌成就的肯定和对其未来的期望。当时,我就有了一个梦想——将易俗社的百年历程通过一部秦腔剧目予以展现!后来,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易俗社新老员工的赞同和支持。历时四年的筹划,终于在2016年4月初推出了大型秦腔文献剧《易俗社》,希望以一部为百
期刊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中,来自北京的京剧版《大宅门》颇为引人注目。年轻的戏曲编导李卓群和郭宝昌携手共同完成了对十六年前的国民大IP《大宅门》的一次京剧化重塑,这样一种跨界的改编出自历来以恪守传统的谨严而著称的北京京剧院,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意外。  戏曲改编经典电视剧,首当其冲的困难就是剧本的改写。电视剧版《大宅门》的故事结构和叙述方式颇类《茶馆》,属于由一个家族和一个典型人物来反映时代
期刊
在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戏剧单元中,京剧《大宅门》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更让人惊喜的是,《大宅门》的原著作者、京剧《大宅门》的艺术总监郭宝昌也来到上海为京剧《大宅门》宣传造势。在发布会上,郭宝昌不但对记者的提问有求必应,而且上海场两场演出他都亲临,结束之后还登台亮相向上海观众致谢。  郭宝昌说,他确实对上海这个城市非常偏心,为了来上海宣传京剧《大宅门》,他放下了手头上的工作,还引得在西安演出
期刊
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似一幅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的历史卷轴画,在这幅画卷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故事在时代变迁和剧社百年历史的广阔背景下,被创作者们如工笔画般细细雕琢,精心描画,生动鲜活,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画上,他们对于剧社和秦腔艺术执着地近乎倔强的守望,令人感佩和动容。正如该剧总编导卢昂所说,他希望为戏曲人创作一部表现他们自己生活的戏曲作品,讲述他们在剧社百年发展历程中对于民族戏曲艺术孤独
期刊
今年11月的大银幕上,由肯尼思·布拉纳导演并主演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掀起了不小的话题。从笔者身边朋友的观影反应来看,几乎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但凡那些对原作剧情滚瓜烂熟的阿加莎的忠实读者,多少对这版电影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布拉纳饰演的侦探波洛过于“福尔摩斯”,即没有保留波洛 “坐在椅子上动动脑子就能破案”的智囊形象,推理线更是被剪到几乎难觅其踪;而对另一些不是“阿迷”的观众来说,评价则喜多于忧。不过不
期刊
惠敏莉主演的秦腔《易俗社》是一出大型现代戏。我称它为“现代戏”,不仅仅是指题材属于现代,更主要的是它的形式有强烈的现代意味。  易俗社是一个全国知名剧社,成立于1912年,以“辅助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曾经在中国西北地区为普及与拓展现代文化起过重要的启蒙作用。现在以“易俗社”为题材编成秦腔,又由现在的易俗社来演自己的历史,这是一奇。在形式上,这个戏又包含了两个部分,每场戏起头是由多媒体
期刊
编者按:  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剧版块煞是热闹,大师之作汇聚申城,虽已落下帷幕,然余热犹存。本期编者将带大家再来回顾一番,温故作品的同时,聆听那热闹过后沉静下来的思考,彼得·布鲁克、克里斯蒂安·陆帕、罗伯特·威尔逊到底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又启发我们想到了什么……  戏剧太神奇,神奇到“70”后、“90”后的导演们都还活跃在舞台上,他们用最直接外化的手段开启了观众的内观,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存在本
期刊
5月22日,由上海戏曲学会、上海戏剧杂志社、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上海校园戏剧教育与应用中心、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兴全杯”第三届全国校园戏剧剧本征集活动颁奖典礼成功举办,30位来自全国各大学的获奖作者相聚沪上,参加了颁奖活动。  本次征稿活动,历时近两年的征稿与评审,共收集二百多部戏剧作品。由知名戏剧专家组成的评委在认真仔细审阅的基础上,经过初评、中评与终审等一系列程序,最终
期刊
一  五月初,作为今年静安戏剧谷的开幕大戏和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实习公演,话剧《狂飙》无意中成为了一个抢眼的文化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原定四场的演出,最终加演了两场,才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平常见怪不怪的实习公演,却获得如此强烈的市场效应,其中有些微妙的原因。  这次公演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上海戏剧学院和国家话剧院联合出品的剧目,由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这无疑扩大了演出的知名度和社会各界的期待感,而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