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erd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养了教师的心灵,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顿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一、于预习中寻疑问,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要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预习习惯无疑是终南捷径之一。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不动笔墨不看书”,因此,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先要把课文读通读准,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有了问题自然需要解决,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和获胜的信心;而且在预习中学生质疑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钱塘江大潮更可称为天下奇观,我们市的黄金海岸的浪涌和它有什么相似呢?”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学生之间交流讨论,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变老师提问学生释疑为学生自主提问自主释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解疑释疑的能力,更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于目标处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并且会激起为达成目标而所做的不懈努力。”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自主探索学习。而要让学生进入角色,自主探索,教师还应该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课堂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三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寓言两则》时,我在上课伊始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寓言则》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有的说:“那农夫真是太笨了,禾苗拔了,还能活吗?”有的说:“那郑人真是太愚蠢了,竟然在船上刻记号,不懂得参照物随着地点的转移而变化吗?”我乘机点拨:“既然你们都觉得他们的做法不对,那么,就请你通过读课文,把其中的道理来讲给他们听听,好吗?”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联系自身感受确定自学的目标与方法,使得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在多读中品语言,进行自主获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告诉我们,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体味情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学生朗读《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了这么一句:“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该生读得比较平淡。我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学生默然。我又说:“那就请大家好好多读几遍,看看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呢?”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高峰”、“瀑布”气势比较雄伟,读的时候应该响亮一些;“幽谷”、“溪流”读的时候应该低沉一些,“变幻无常”、“神秘的色彩”应该轻柔地读,惹人遐想。最后,我让学生按照他们刚才所说的自由练读,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体味庐山的景色之美,庐山云雾更是这美景最好的衬托。学生在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于评价中毓兴趣,培养学习自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信心。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不宜采用“读得很好,不错”之类笼统的评价语言。我们可以说:“读得颇具感情,能够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声音响亮,语音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在你的朗读中,我们都仿佛身临其境了。”……当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说:“谁来回答,说错了也不要紧。”“谁敢举手,举起手来就是好样的。”“把你的小喇叭喊响了,让教室的每个人都能听到!”……这样,我们必定看到每个孩子所展现出来的“生气”、“灵气”、“朝气”。此外,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对其发言质量不作太高要求。这样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愿望,以良好状态进入学习。
  在新课改中,我们应重新审视自身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从而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义,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自助餐。
其他文献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
说起教学,当然离不开老师、学生、和书本。老师在教学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学到知识,也掌握了方法。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但现在学生已经转化为教学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书本,不会说话,但确是课堂里不可忽视的角色,书本给予了我们新鲜血液,没有了书本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  《礼记·学记》中这
从传统课堂模式看,课堂是一种“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这种传统课堂普遍是接受式、分析式、封闭式的。而“新课标”课题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有生命”的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强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质疑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创
摘要: 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与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即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的今天,教师既有权利又有义务探寻教改的突破点,为学生打造富有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课堂,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思想的空间,从而快捷、轻便、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弗年说:“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
在多媒体盛行的今天,大家似乎更热衷于动漫式教学,而课本教材上的某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如插图及相应的挂图等。其实,各种教学挂图、插图、幻灯片及电视图像具有直观性,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些人把图像只看成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比如现在各种语文课本中的彩页和插图,教具中的挂图,等等,有些教师只让学生看看算了,没有充分利用它们,这大大影响了图像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图像可以调动
摘要: 作者提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预习卡,扎扎实实识好字,找准教学着力点,课外拓展四个环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实效性 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实效性是指在了解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探索。  一、精心设计预习卡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并以阅读为乐,才能发挥自主性学习的作用。课外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尤为重要。  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是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有人说,阅读是智慧的体操。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学生不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