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豆的微小世界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ao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我们家经常喝豆浆,打豆浆的次数多了,我们注意到大豆的一种奇特现象:它干的时候是圆溜溜的,吸水膨胀之后却变成椭圆形的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呢?查找了一些书籍也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也没有找到原因。只是知道了大豆吸水是因为大豆含蛋白质多,而蛋白质亲水性强,所以会吸水膨胀。为什么圆形的干大豆吸胀后会变成椭圆形,没有查到相关文献作出解释。所以,我们想通过观察探究,揭开大豆干圆湿椭的变化秘密。
  实验前,我们假设大豆在由干变湿的过程中各部分细胞膨胀不一:大豆中间部分在变湿过程中细胞膨胀较小,两端部分在变湿过程中细胞膨胀较大。
  实验条件及材料
  市场买来的普通大豆,枫林FL305光学生物显微镜(带300万像素电子目镜),50mL小烧杯,1/50精度游标卡尺,索尼T200相机,双杰T500/d=0.1g电子天平。
  方法与过程
  测量记录干大豆浸泡过程中的长、宽、厚径的变化情况
  从市场买来一袋干大豆,随机数出90颗分为3组,每组30颗。以大豆的“肚脐”作为参照物,分别测出它们的长径、宽径、厚径,放在标好序号的量杯中浸泡(图1),每隔l小时用卡尺测1次它们的长、宽、厚径的变化,并记录。由记录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干大豆在由干变湿的过程中,长度增加幅度非常大,宽度和厚度增加幅度都比较小。这些样本中,最大1粒黄豆长、宽、厚径分别是:8.04mm、7.06mm和7.26mm。最小的黄豆有2粒,长、宽、厚径分别是:5.88mm、4.80mm和5.92mm。其余都在6~7mm之间。长径7mm的最多,占总数的71%。
  测量记录新鲜大豆由湿变干过程中长、宽、厚径的变化情况
  从菜市场买回新鲜的豆荚,随机数出30个豆荚(每个豆荚最少3颗大豆)分成3组,每组10个。剥开豆荚,测量其长、宽、厚径,然后放回豆荚里,放在阳光下晒干,观察大豆由湿变干过程的长、宽、厚度的变化情况(图2)。
  由测量结果统计看出:湿大豆被晒干后,长径减少得最多,宽径和厚径减少的幅度都比较小。
  这些样本中,最大的鲜黄豆有2粒,长、宽、厚径分别是l4.08mm、10.50mm和11.28mm。最小的黄豆也有2粒,长、宽、厚径分别是:7.4mm、6.26mm和6.58mm。其余的大豆长径11~12mm的最多,占总数的92%。
  观察比较干、湿大豆的三维切片显微结构
  制作干大豆切片置于生物显微镜物镜下,通过通过电子目镜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干大豆各个部分各个方向的切片显微组织均看不出明显差别。
  做好干大豆切片,放在显微镜下,再用滴管滴一小滴水到盖玻片边缘,利用毛细现象使水渗入大豆切片,观察吸胀过程(图3)。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发现,大豆的细胞排列特点是:横切方向外侧是圆形向内逐渐过渡为椭圆形;纵切方向的细胞则全部为圆形;平切方向的细胞同横切方向相似。那么,每一个细胞在吸胀过程中究竟长大了多少呢?我们在100倍放大倍数下,在目镜的同一视野内测量了大豆细胞吸胀前后的尺寸(测量软件为凤凰显微图像处理软件)。
  大豆测量结果分析
  我们分别测量了3组(每组30个)长、圆大豆细胞,测量了干大豆细胞的长、宽值,吸胀后的长、宽值。并分别计算其平均值后,发现圆形大豆细胞在由干变湿后,长、宽分别增加为原尺寸的1.94和1.91倍;长条形细胞的长、宽分别增加为原尺寸的l.l5倍和l.47倍,见图4。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长条形细胞向宽方向的吸胀幅度比向长方向的吸胀幅度多出32%,而圆形细胞是向四周均匀膨胀。
  在数量众多的长条形细胞宽方向吸胀幅度大于长方向吸胀幅度的作用下,整颗大豆吸胀后自然就变成了椭圆形。
  观察测量另外3种双子叶豆类的由干到湿变化过程中长、宽、厚径的变化情况
  绿豆、赤豆、眉豆各随机选30颗,分别测量其干的情况下长、宽、厚径的数值,浸泡24小时后再测量其长、宽、厚径的数值,进行比较。测量结果表明,绿豆、赤豆、眉豆在浸泡5个小时后,它们的长径、宽径和厚径都有较均匀的增加,且增加幅度基本一致,没有大豆的长径增加的幅度那么显著。
  比较这3种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纵、横切片显微图,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的细胞无论纵横都是一样的形状,吸水膨胀的方向在显微镜下看到是向四面八方的。所以它的膨胀其实是各个细胞按相同比例放大的过程。因而它们吸胀后形状还是保持干豆时的形状,不会发生像大豆那样的变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大豆的“干圆湿椭”形状变化确实和其内部的细胞结构、排列有关。
  研究结论和创新发现
  看来我们最初的假设只是一个粗浅的外观认识,并不科学。观察后得到的结论是:
  我们发现,大豆细胞有长形和圆形2种形状;横向看细胞是外圆内长,纵向看细胞全是圆形。
  通过测量大豆圆、长2种细胞吸胀前后的精确数量变化,得出“长条形细胞横向水膨胀,圆形细胞吸水后向四周膨胀”的结论。
  “干圆湿椭”这一现象为大豆所特有,而其他双子叶豆类没有发现这一现象。
  我们的创新性发现是:大豆的细胞排列特点和不同吸胀方向是导致大豆干圆湿椭现象的内在原因。
  专家评语
  小作者从生活中的事件——大豆吸水后从圆形变成椭圆形这个有趣的现象入手,探索其后面隐含的生物物质世界的秘密,显示出研究者敏感的科学好奇心,实验设计合理,并设置了其他3类豆类的对比研究,在符合年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显示出了科学素养。不足之处,对于2类细胞形状大豆的分布没有作出定位,建议其向相关实验室请教、学习。
其他文献
3月22日,“全国氣象科普校园行”活动在北京市第14中学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中国氣象局、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中国氣象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中国氣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纳翔、中国氣象学会秘书长翟盘茂、中国氣象局办公室副主任洪兰江、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马建华、北京市氣象局局长姚学祥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中国氣象局科技与氣候变化司司长罗云峰主持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参会领导
非常高兴与大家分享英国在通过工业情境搭建科学与技术的桥梁方面所进行的一些工作,我们非常重视这项技术的应用。我今天的演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英国国家科学课程设置、中小学实践、情境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为什么需要通过工业情境来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同时还会与大家分享一些中小学课程案例。最后还会介绍一下持续的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包括如何鼓励教师在学校中运用这些情景。  英国国家科学课程设置  表1是有关英国
机器人一词第1次在人类的幻想作品中出现已经过去90多年,第1台数控工业机器人原型机诞生也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机器人已经渗透进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工业、军事、医疗、飞行、水下……更有一些不完全符合人们对机器“人”印象的机器人已经完美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而机器人的发展也向着更广阔的领域、更符合人类需求的方向前进。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
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营为期7天,紧密围绕学校学科特色,精心策划组织了交流学习、参观体验、动手实践和体验大学生活4类活动。举办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走进生命科学、全球食品安全的挑战与对策等大师报告,带领营员走进全球农业科技最前沿。参观了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领略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开展葡萄酒品鉴、蝴蝶标本制作、插花艺术趣味课堂.植物色素提取与扎染、生
北京公益学学会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所在京高校及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北京科普发展中心等公益实践单位发起成立的全国首个以公益学为研究方向的学术性团体。她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公益事业进入了一个以科学为指导,集学术实践、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一体的公益创新时代。北京公益学学会旨在为公益理论研究和公益实践搭建交流的平台。学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青少年科技成长和公民科学教育等
在前面已刊登的《哲学思想的重大变化带来多个领域颠覆性创新的出现(上)》(见本刊2013年第5期第72页——编者注)中,曾提到施杜里希在他所写的((世界哲学史》书中的一段话:“20世纪(至少20世纪下半期)的思想特征是对笛卡儿两元论的背离。一本名为《笛卡儿的错误》书的出版就是这种思想转变的标志,这本书的作者是神经病学家达马希奥”。2004年“脑、心智和教育国际会议”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我有幸在会上结
简介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有力证明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并证明其水溶液呈碱性的精彩实验。它是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这个实验新奇、有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喚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但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案进行实验,效果不理想,氨气容易逸散造成环境污染。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性地探索改进方案,终于寻找到一种实验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的氨气喷泉实验新方法。 
肠道细菌可不是有礼貌的晚宴客人。它们会很快地填满,并且还会告诉它们的主人别再吃了。  仅仅在20分钟后,生活在动物内脏中有益的大肠杆菌种群就可以形成抑制它的动物伙伴饥饿感的蛋白质。研究人员于11月24日将他们取得的成果在《CellMetabolism》上发表出来。在啮齿类动物中,这种蛋白质会刺激脑、体响应,从而使得动物减少进食。最新的发现表明,内脏细菌有可能更多地涉及到动物的进食调节,同时也包括人
研究背景  有时晚上写作业会感到灯光太暗,但是再打开一盏台灯又会感到光线刺眼,没有办法让光线达到我想要的亮度。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环保及节能减排项目,更为节能的LED照明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LED是一种新型的照明设备,其发光效率可达80%~90%,比普通节能灯还要节能1/4;加之其寿命长(可达10万小时),因而LED灯具已成为最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新型照明设备。具备可调光功能的LED灯具是一个重
Hubert M.Dyasi教授,博士,是科学教师培养专家。他在非洲和美国承担过科学教育项目的设计和领导,还曾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非营利组织及政府合作开发和实施了5~14岁儿童在正式和非正式环境中的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  他是牛津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国家科学教育学会会员和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K-12年级科学教育委员会成员。他在2005年因科学教师培养方面的工作而获得了探索博物馆的卓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