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恰当时机呈现实践操作过程,在计算教学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uli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12岁年龄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他们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思维方式,如何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数学问题是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重点。所以一直以来学校数学学科组都在进行“实践操作”、“数形结合”、“几何直观”几个方面的校本研修活动,力求从一年级开始,将分学段分层次螺旋上升的“动手操作”、“画图表征”、“直观想象”这些数学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因此,本学期一年级数学组研修的主题延续上学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有了这样的大方向,我们选择以课例“小兔请客”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活动。在第一次研修前,研修组的老师通过前测收集问题,从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出教师教学中的对于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缺失。在第一次研修时围绕理论缺失共同研修学习,达成理论共识。
  一、基于《课标》的学习
  《课标》的数学核心概念要求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1)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2)用多种方法表示数;(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4)能用数表达与交流;(5)能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运用数学直观模型解释说明自己的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说明包括对于运算意义的解释、计算结果的解释、不同运算结果联系与区别的解释说明)。
  《课标》关于数学核心概念同样要求注重对于学生几何直观的培养:(1)利用图形描述数学问题;(2)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3)利用图形预测结果;(4)利用图形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基于教材的分析
  教材注重在“以十个为一群”的数数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模型的操作活动解释说明数的运算意义与结果,在操作活动中形成几何直观实现数学建模、发展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目标。
  三、基于教师的分析
  课堂上教师对于动手操作的意义还是停留在得到结果即可,是一个可有可无流于形式的学习过程,没有真正帮助学生借助操作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四、基于学生的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法时已经掌握计算结果的方法,停留在“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使得学生对于直观模型的操作没有兴趣,把操作当做是完成老师要求的一个任务而已,没有思考过程,没有新的学习任务和生长点,这对于学生未来数感和几何直观的发展是有缺失的。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我们确定“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里的理解是学生解释说明的能力,以《小兔请客》一课进行课例研磨。接着这一类课的学习内容预设了四条策略:(1)数形结合,解释说明运算意义的策略;(2)数数,解释说明运算结果的策略;(3)操作对比,解释说明不同运算联系与区别的策略;(4)评价指导,优化建模的策略。
  在一系列的分析中我们结合具体课例的研修和分析从以下两点表述在计算教学中直观教具的呈现主要时机。
  五、在初学算理算法前呈现直观操作
  在学生认识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我们切入学生运用小棒的实践操作过程,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十个十个地数,有的从头数,有的接着数,通过这个操作数出的结果是几个数合起来的,在操作中让孩子理解加法的含义。利用计数器也是同样道理,十位上拨两个珠子,表示两个十,再拨三个珠子,表示三个十、十位上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是50,都充分体现了加法的意义(减法也是同样——)。在孩子们的充分操作下,发现两部分和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就是接着往下数,从总数去掉一部分用减法就是从后倒着往前数,和前面学过的数数联系起来。
  以此类推讲整百数的加减法——《买电器》,电视机800元,电视机500元,买一袋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一共花多少钱?刘丹老师这节课的直观操作理解加减法意义的方法,我可以直接运用,只不过两部分和在一起,是一百一百的加,通过操作理解加减法含义的方法,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
  六、在操作对比中切入直观操作
  在一、二年级中数与代数部分主要是100以内加减法的意义、算理算法。二年级学生学习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是在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学生通过直观模型就是小棒、计数器、数线的操作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到二年级我们要引导再次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没有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学生要通过操作对比感受加减法在意义和算法上的联系与区别。这种思维发展在未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联系与区别,使得学习过程在不断串联中,形成网络。
  直观操作在计算教学中呈现往往是要突破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整理典型的计算类教学课中会发现,算理算法的理解,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恰恰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和理解难点,教师在这两部分的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呈现直观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同时全面的手脑结合的操作才能更有利地发挥直观操作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语言偏误是二语习得的必然现象。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偏误来源,对低年级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出现的语言偏误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教师的语言偏误纠正行为进行研究和反思,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二语习得 小学英语 三年级英语教学  一、语言偏误  1.定义  语言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认识提高,心理咨询行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发展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安阳市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中小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心理咨询 行业发展 现状与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体系[1]。2001年8月,国家劳动部
摘 要: 微课程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加入单一知识点微课程的开发中。换位思考,学生难道不可以设计与制作微课程吗?本文将从微课程的概念、内容、设计方案、制作方法及学生录制微课程的实施途径等角度,分析学生录制微课程的可能性,从知识点的内化、心理素质的锻炼、表达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阐述学生录制微课程的意义,说明学生录制微课程是可行的。  关键词: 微课程 录制可行性 意义  近几年
摘 要: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师要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探究激情 语用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师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情境,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让学生自由地探究,自主地交流,借助言语作品这个中介物,开展
摘 要: 本文首先对大学英语学习进行概述,说明听说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是对使用英文电影人物对白进行英语听说教学实践的阐述和分析;最后说明英文电影人物对白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改善作用,希望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改善和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英文电影 人物对白 英语听说教学  引言  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公共课之一,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仅对学生日常学习有重要影响,还影响学生的未来就业,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及实施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探究合作法应用在中学地理课堂,以《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为例,提出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合作,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是作为一个中学地理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探究学习 中学地理课堂 应用方法  一、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探究,亦称
摘 要: 创设情境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要不断探索,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兴趣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打造高效课堂,彰显数学魅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设情境 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教师要运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工夫。  一、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
数学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展。而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满堂灌”,挤占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因此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优化。如何大刀阔斧地进行课改,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呢?这个问题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创设有效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情境设置能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给学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引导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加深体验,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发现式储存和践行式提取,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转化为道德认识,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知行合一 实践导行 互动情境 教学策略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观。“知”是为了行,“行”又深化了“知”。“知行合一”应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