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外”与中国城市相遇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978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汇聚中国的时刻,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中国城市发展的全貌?这是“中国城记”系列丛书(中、外文版)从策划之初便开始思考的问题。
  
  不一样的视角:外国人看中国城
  不一样的城市记录,需要有不一样的视角。为了与众不同的视角,“中国城记”找到了一群特殊的城市记录者——外国人。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老外”,与当地居民交谈,进行采访创作。这样的视角,是当前图书市场,尤其是对外出版市场罕见的。
  在《悠悠秦淮》的作者鲍博眼中,南京让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刻有工匠姓名的城墙砖:“正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块块城砖,铸造了坚固的中华门城堡和至今仍旧保存完好的明城墙,为世人所赞叹。”而《昆山轨迹》的作者艾那·唐根,起先并不知道吃大闸蟹竟然有那么多有趣的门道,他现学现用,将自己的点滴感受一一诉诸笔端。许多在中国人眼中无比平常的事物,在他们笔下却平添几分趣味。原本可能在中国人看来会是平淡无奇的经历,在他们的记录中却兴致盎然。
  虽然老外的视角是新鲜的,但是,他们并没有错过他们所采访体验的那座城市的特质。他们的眼睛,是用心的。《昆山轨迹》的作者艾那·唐根,是一位经济、金融专家。选择他来记录昆山这座城市,也是考虑到昆山的经济特色与他的专业背景不谋而合。最初,我们也曾担心一个外国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这座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的城市的精髓,但最后,这种担心被证明是多余的。
  我想,即使是一个中国人,也很难用这么精炼、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昆山的特质。
  
  不一样的精髓:多方智慧的碰撞
  如果只是西方人的视角,“中国城记”可能很难准确、深入地抓住一座城市的精髓。外国作者的采访和创作,需要那些关于这座城市丰富的背景资料做基础,需要非常了解这座城市的人做引导。所以,“中国城记”找到了策划、创作、编辑、出版过程中最好的引导者——当地政府。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城市,最清楚城市中最值得告诉读者的内容。所以,“中国城记”的每个项目从运作开始,都是与当地政府深入沟通、共同策划的。在外国作者视角之外,他们提供自己的见解。当然,为了确保视角的新鲜感,当地政府的想法并不左右外国作者的思路,只是提供借鉴,并与外国作者的思维相沟通、相碰撞,激发出新的灵感火花。
  当外国作者在当地采访时,地方政府进行接待,协助设计行程、安排采访,确保老外每天都能了解到城市的一些主要特点,掌握到关键性信息。比如,《昆山轨迹》一书,就是为了展现昆山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唐根认为,要体现这些方面,要采访许多影响昆山发展的关键人物,通过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来体现昆山的城市精神。针对作者的这个需求,昆山市政府设计了15天的采访行程,在普通人之外,采访对象涉及昆山的原市委书记、现在主要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昆山许多企业的负责人等二三十人。也正因有了这些深入完善的采访,唐根在书中非常真实地再现了他和每一位人物的对话。非常鲜活的记录,让读者更真切地理解昆山发展的轨迹,感受昆山人的精神特质。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悠悠秦淮》中讲述科举考生的故事是一个亮点。这个亮点是许多人共同打造的。在秦淮河畔采访时,鲍博为那里深厚的学术传统所震撼。但是,他一直迷惑于如何向读者更好地诠释秦淮河畔这种深厚的文化氛围。
  于是,南京市政府请来了地方志专家,在夫子庙前,作者、专家、编辑等围着站成一圈,各自说开了自己的想法……秦淮河静静地蜿蜒而过,丝竹声不绝于耳,大家仿佛回到了那个才子辈出的年代,思绪飞扬。
  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鲍博的灵感来了,因为,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他捕捉到了当时来这里赶考的科举考生学习、生活的各种片断。所以他决定,将大家讲述的关于古代考生的经历整合起来,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想象、描绘一个考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他的想法一说出口,大家拍手叫绝。一个细腻、生动的关于来南京赶考的科举考生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每一个读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惊叹于作者独特、奇妙的构思。但实际上,这个动人的故事,是许多人智慧碰撞的结果,尤其是那些了解秦淮河的地方志专家。
  
  不一样的视觉:“洋面孔”的中国书
  西方人的视角和笔触,只是在内容表达、阅读习惯上使“中国城记”具有了西方思维。而德国知名设计师刘扬的设计,更是让这套丛书全方位地国际化了。
  设计本无定论,关键是看能否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老外阅读”是“中国城记”的最终需求,所以,一位具有国际背景的设计师担纲设计,相比国内设计师则更能贴近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
  无论封面设计,还是开本确定、版式设计、字体字号选择,都决定着这套书的整体视觉效果。在这些方面,设计师在了解“中国城记”策划创意主旨后,又参考了国际上许多同类书籍,一个一个方案进行尝试。
  为确保设计方案符合设计师以外大多数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我们将设计方案通过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送给许多外国读者,征求他们的意见。外文出版社聘请的封面设计顾问、英国知名出版人马安德先生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了他非常赞赏、认为“无可挑剔”的一种。而他选择的,也正是大多数外国读者认可的,即今天“中国城记”呈现给读者的最终面貌。
  “中国城记”设计上也有它的特殊性——中文版图书面对的是大量中国读者。同样,“中国城记”设计方案也征求了许多中国读者的意见,在不断碰撞与磨合中我们发现,东西方文化理念中确有许多普适性内容,包括审美需求。
  如今的“中国城记”,已经出版了记录南京的《悠悠秦淮》、记录昆山的《昆山轨迹》,还有五大洲摄影记者齐聚无锡拍摄的画册《遇见无锡》。关于南通、青岛、泰州、常州等城市的书籍正在策划制作之中。对于这个系列,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约尔格·伍德克(德)非常欣喜,他说:“中国机遇众多。鉴于中国的中等城市比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首都还要大,我希望新出的这套‘中国城记’系列丛书能够引起全球经济界的重视。”
  记录城市,与建设城市同等重要。在记录中,城市的瞬间化为恒久,城市的历史照见未来;在记录中,城市的智慧洞悉于心,城市的积淀成为发展动力。正如吴建民先生在“中国城记”的总序中所说的:“‘中国城记’这套丛书,会帮助世界进一步了解东方文明,吸取东方的智慧,解决面临的难题。”
其他文献
过去图书出版在传播领域中被讨论的范围太少,近年提出的文化产业,使图书出版业的地位提升,大家对于语文的发言语权与文化推动的特殊性更为重视。  华文出版有两个指称范围,第一种是华文语文的出版,平行输出:第二则是华文作品外译后的出版,华文外译本这也意味着我们所讨论的华文媒体市场有两个定义,一种是文化相近似、或者使用同样语言的区域消费,而另一种则是指文化相异对于引进的文化有认同的消费市场。  对华文出版生
期刊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    光阴荏苒,纪念过十周年的《出版广角》又迎来了十五周年庆典。五年前,我曾撰文评价《出版广角》:“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争鸣与批评”,今天看来,这句评语仍不过时,一本杂志应当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出版广角》创办于中国西南一隅的南宁,却并不拘泥于广西一地,而是把“广角镜”对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经过十五
期刊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正式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成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文化工程。  截至目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共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翻译项目990种,1381部,涉及36个国家,
期刊
15周年,算不上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数字,既非成年又不到而立,但在当下这个以逐利为荣的时代,在充满了八卦与花边新闻的喧嚣中,这本围绕着出版产业老老实实做文章的文化月刊能孜孜不倦地坚守15年则着实不易,不仅守住了阵脚,还办得风生水起,更值得为她祝福。  广角是一种视野、一种胸襟:开阔、宽广。《出版广角》的“特稿”、“专题”与“新观察”等栏目就是这样一种胸襟与视野的集中展现。作为出版从业者,我们不时可以
期刊
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更新发展观念,深入挖掘版权资源。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构建中国图书出版和销售的立体化平台,扩大中国图书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中国图书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现阶段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方式主要以销售纸版图书的翻译版权为主,但是,随着全球化的科技进步和资源共享的不断发展,图书数字版权的销售应该引起版权销售人员足够的重视。
期刊
2005年以来的五年,既是中国出版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也是《出版广角》沿着其“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的宗旨,继续艰辛探索,为中国出版而歌、为中国出版而泣的五年。总括《出版广角》的15年,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出版发展的脉络,可以深切地感受中国出版人为中国出版的改革发展倾注的心血,可以真情体验中国出版人十五年来的欢喜、悲苦和激情。  我眼中的《出版广角》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号手。从创刊开
期刊
一份行业刊物的成功,在于能否成为行业信息的积聚、整合和传播中心,成为同仁及时、有用、可靠的信息交流平台。《出版广角》虽然地处中南一隅,其影响却波及全国,成为出版界同仁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成为业内人士熟悉而又亲切的文化符号。  15年来《出版广角》一步一个脚印,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以其敏锐的信息触角和独特的专业视角,及时了解、掌握出版业的动向,关注出版产业的发展,关注出版改革领跑者的创新经验,帮助他
期刊
禅宗 《景德传灯录》中有庞蕴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庞居士所谓“不与万法为侣”,是说从“万法”中独立出来,不受其约束,不在其变化中,这是禅家超越的态度。庞居士问题问得玄妙,马祖的回答亦让人费解,表面上看似乎是所答非所问,实际上却是不语禅,一语直指心性。八大是一位画者,却深受曹洞宗的影响,他的绘画思想和观念有明显的禅宗思想。如
期刊
中国现代政治领袖没有自己写回忆录的传统,孙中山没有写、蒋介石没有写、毛泽东没有写、邓小平也没有写。这些政治领袖都有许多传记,但都是后人写的。他们似乎不喜欢自己回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选择了让历史去评说他们,只有李宗仁例外。所以,《李宗仁回忆录》的撰写人唐德刚先生认为:《李宗仁回忆录》“在中国近代史传记项下,是一部鲜有其匹、全始全终的‘当国者’的自述。”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不是历
期刊
中国出版界有一本神奇的书,连续7年高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它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书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讲述了她童年时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她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一本好书的力量    小豆豆的可爱在于她的真实,她想跟小燕子聊天,想看宣传艺人,就在窗前傻傻等着。它描述的是一个孩子的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