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教育实习阶段三种情形下的文字交流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师范大学之前,我就已经爱上了教师这门职业。大四那年的教育实习更是为我提供了一个提前体验“教师”职业的机会。而在教育实习阶段与学生们三种情形下的文字交流,更使我领悟到教学所具有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我当时被安排在本校的附属初中三年级做化学实习教师与见习班主任。下面就是我从记忆中所攫取的三种情形下的文字交流:
  一、“意见本”
  第一次登讲台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以及网上资源,在自己的教案本和教科书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习题和自己想扩展的内容。登上讲台之后,我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按理说,应该比较成功,然而自教学开始至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内心似有一物“堵着”。回想整个教学过程,虽然在中间有让学生回答问题的“互动”,但更多的时候总像我一个人的“表演”。我急于将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全部“倒”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没有调动学生对知识的热情,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没有与学生一起在知识海洋探索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当晚回到宿舍,我辗转难眠。于是深夜我便准备了一个本子,上面写着:“亲爱的同学们,对不起!老师感觉第一次给你们上的课很失败。老师没有顾及到你们的感受,只是一个人在那像‘完成任务式’地讲课。老师没有深入到你们的内心,没有从你们接受知识的基础与能力出发与你们共同学习。请你们原谅老师的第一次‘失误’,给老师成长的机会,并写下你们对老师第一节课的感受与建议吧!谢谢你们!可以不记名的。”第二天我便把本子放到了班里。过了两天,已看到本子的学生中有近九成左右都在本子上留言了,而且除了两三个学生没有留下名字之外,其余都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被学生真诚的互动感动着,那一个个字眼汇成的暖流,流向我内心深处,温暖并鼓励着我。就是这个“意见本”,架起了我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我感悟到:为人师者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最好的评课者不一定是专家,而可能是学生那一颗颗真诚的心。
  二、习题册、试卷上的“评语”
  每次批阅习题册与试卷(除阶段考试如月考、段考、期末考之外)后,我都喜欢在习题册或试卷的后面写上自己的评语。或许许多老师认为每次都写评语显得没必要或浪费时间,但我并不这么想。对于我所教的化学而言,若学生全做对了,我会写得比较简单,如“加油,相信自己”“不错啊”等;若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出了点小问题,我会用红色水芯笔帮他更正过来,并且写上“粗心了吧”“记住啊,气体要打箭头啊”“化学物质的颜色要记清啊”等批语;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我会帮他们补上一些漏掉的知识点或者将他们记错的知识点改正过来,而对那些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知识点,我则利用空余的时间帮他们辅导。
  一开始,做这样的工作确实要比同科任老师批阅同量的内容多花很多时间。但自从看到学生对作业评语的重视与兴趣之后,我感到了“评语”对他们的重要性。学生感到教师在认认真真地检查自己的“成果”。教师有价值、实质性地“反馈”学生的对与错,而不只是简简单单画“钩与叉”以及打分数。教师在详尽与认真的“评语”中陪伴学生一起面对失败、一起成长。
  这样维持了一段时间,对于哪些学生在化学上存在哪些问题,我也渐渐比较清晰和了解了,我便会在课余空闲时对他们个别或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由于教师无法与每一位学生面对面接触,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许多学生单独请教老师的时间,而且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即使是辅导,学生也是在“评语”的启发与思考之后,带着更加明确的问题来向老师求助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给予学生一些心理辅导。由于学生经常会关注自己的“评语”及其进展,这样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就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并能很及时地解决问题。同时,“评语”还会延续到教师与学生的现实沟通中。比如有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如果经常出现化学方程式书写中忘记气体符号的现象,那么在自习辅导课中,当走到该学生面前时,我就会面带微笑地细声对他说“记住啊,箭头”等话语。类似这样的处理,会让学生不断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时候,学习效果不佳不一定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而是学生思维习惯甚至是生活习惯所造成的。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就要在努力了解每位学生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辅导意见。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看到针对自身的“丰富的”“实质性的”反馈信息,要让学生从这些反馈信息中感到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教师的“温暖”陪伴。真正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是要“栽”到学生心里去的。
  三、离别的“礼物”
  实习开始不到两个星期,我便琢磨着在离别之际给这些可爱的学生们送上一份礼物,一份我所能给的、值得他们留念的礼物。我准备了一个大本子,每个学生一页。在专属于每位学生的那页纸上,写下实习这段时间发生在我和他之间点点滴滴值得回忆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想和对他们的建议,类似“教育日记”。
  从那之后,每天晚上在临睡之前,我都会把当天我所观察到的值得记录的事件写下来。有些学生会经常抄作业,尽管他认为我不知道或许认为我不在意,我就写下抄袭作业对人格发展的阻碍,并提出如何从现在的抄袭走向独立做作业的建议。有些学生,在班级里很少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甚至在其他学生心中被认为是个“怪”学生。而我发现他在田径运动会上具有很强的拼搏精神,而这不正是他生命力张扬的表现吗?于是我鼓励该同学要主动走出自己的“世界”,与其他同学多接触。有些学生比较懒散,我就写下每一次给他辅导和跟他交谈后的感想。有些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我则写下希望他在保持谦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努力的期待。
  想要更加了解学生的这一动机让我开始写教育日记,而写教育日记的过程促进了我对学生的了解,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1]写教育日记的过程,加深了我对学生的关注。没写教育日记之前,我或许不会像个“有意的”旁观者那样去倾听学生的“语言声音”和“行为声音”等。在写教育日记之后我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学生在不同课堂上的“表现”。每位学生的身上都有他的“亮点”。教师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看到学生所具有的这些“亮点”,并通过这些“亮点”完善对学生的认知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以前我认为教育日记是属于教师自己的,临走时,当我把写给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日记一并送到他们手上时,我才发现:教育日记,可以和学生分享。时至今日,我仍然对当初的那本教育日记记忆犹新。
  短短的几个月实习生活就这样忙碌而充实地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除了体验到作为一位教师的艰辛与幸福之外,更是感觉到若要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理论知识的学习、消化,甚至再“生产”。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个体,教育所要指向的也是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在这个实习阶段留给我深刻印象的三种情形下的文字交流让我懂得:教师应该把教育每一个个体,而不只是整个“学生群体”当做他教育的使命。对每一位学生真诚的了解应该成为教师教育生涯中时刻都要进行的最重要的工作与不断研习的“功课”。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5.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马潇潇)
其他文献
《海峡都市报》创刊于1997年10月1日,是福建省第一张面向全省的综合性市民生活报,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经过10年发展,《海峡都市报》已成为福建省内发行量最大、覆盖
是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一本必读教材,它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以党和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律,特别是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为依据,以高校保卫工作实践
【事件背景】  在一堂语文课上,王鹏因打瞌睡而不知道老师提问的是什么,因而答非所问,后排的杨强带头起哄,惹怒了本来就感觉没面子的王鹏,王鹏拿起桌上的铅笔盒朝杨强砸了过去,就这样俩人打了起来,打架事件最终在教师和班干部的劝阻下停止。  【事件经过】  星期一下午第二节课,我班班长王龙匆匆来到(8)班教室,神情严肃地把正在讲课的我叫了出去,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李老师,班上出事了,你去一下。”“什么事
内容产品多元化,营销管理也要多元化伴随着报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报社经营管理也在向着“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转变,而实际上这种转变正是报社为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而作出
市新华书店近期有一项“凤凰助我飞”资助贫困学生的活动,学校政教处的黄主任来到我班,询问我班有没有特别贫困的学生。还没等我说话,教室里就嚷开了,“小楠最穷”“小楠家是低保户”“小楠以前还经常穿别人的衣服”……看来本班没有第二竞争人选,我对黄主任说:“就小楠吧。”  “徐老师,我不要资助!”  “为什么?”我问。  “不为什么,让给其他同学吧!”小楠说得那么坚定。  所有的人都很惊讶,没想到小楠竟然不
2008年,对于中国报业而言,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同类报纸市场竞争加剧而导致的报社经营成本增加,以及由于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而导致的报纸广告
针对一批新办地方多科性院校的涌现,笔者根据所在高校的办学经验,提出了几点思考:首先要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其次要坚持服务社会、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
谈到报业呼叫中心的时候,我们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真正能够在市场上独领风骚的第一个是数据,第二个是渠道。如果说你有庞大的客户群的数据,并且有很好的渠道,那么你在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是推动我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快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向多领域、高层次和新水平迈进的重要法规.创办中外合作办学
“就在启程的时刻,让我为你唱首歌,不知以后你能否再见到我,等到相遇的时刻,我们再唱这首歌,就像我们从未曾离别过。”离开支教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唱着这首歌给我道别,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支教一直是我在大学的愿望之一,我希望能够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帮助更多的学生。这次,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支教机会。经过两个月多的精心准备和一夜的车程,我们的支教团队终于到了支教的目的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