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jing1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历的人,都知道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曾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人们从这里初步了解了爱菊的陶渊明。现行人教版和河大版教材中均收录了陶渊明的短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河大版还多收录了一篇人物传记《五柳先生传》。这些作品多展示陶渊明豪放洒脱、自然纯真的个性,对完美无缺社会理想的追求。因此,在九年级复习阶段,深入探究陶渊明作品的理想与真实,豪放与洒脱,淡然与执著,挖掘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对我们完成教学实践、提高中考语文复习时效不无裨益。
  一、在现实中寻求理想
  学过陶渊明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希望过一种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这是因为他目睹过战乱、灾荒和饥饿压迫下的农村荒凉破败的情景,感受过自身生活稼穑之艰难,这些经历使他更执著地追求躬耕自给的美好生活理想。而这一思想现在看来,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他思想中流露出复古的情绪,他描绘的世外桃源成为古今人们竞相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这一理想境界中,尽管存在着理想与真实的差距,但仍给人们以美好的幻想与期许。
  《桃花源记》中先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展示桃花源的宁静、和谐,又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设酒杀鸡作食”等写人民的穿着与准备酒食的动作。虽然并未流露出桃源内人民与外界百姓如何不同,也并未从陈述中让人读出桃源人的生活优于外人,但读者从中读出了桃源人朴实的民风。往来种作的,乃是贫苦的劳动人民,陶渊明并未脱离身处社会底层的身份,而是通过社会最底层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风貌,展示他的社会理想。淳朴的民风,好客的人民,正是陶渊明理想境界中的典型。他没有直言自己期望过着没有等级观念,没有战争纷扰,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而是通过这三言两语的描绘,让人读出他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而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结尾两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则与他描绘的世外桃源的境界大同小异。“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意指无怀氏时期的人民、葛天氏时期的人民,而这两个时期均在远古时代,在我国尚属原始社会,人人过的是自给自足、平等的生活。陶渊明此时以这两句作结,更具体地展示出他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从这两句来看,陶渊明在他的文章中流露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不断地挣扎,不断地争取,不断地呼吁。
  与这两篇短文相比,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三)》则在描绘自己田园生活的同时,进一步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指按照自己的意愿(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短暂的生命)去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所以一切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二、于体验中展示洒脱
  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能够读出不同的味道。前人著述中关于陶渊明作品及其思想的种种观点,对陶渊明的不同解读,都突出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眼光和见解。在我看来,进行九年级的复习,对中国晋代历史上这位文学豪客,贫者的典范,智者的楷模,应该以另类的眼光欣赏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洒脱与豪放。
  1.洒脱之一:于劳作中体验快乐
  他在《饮酒(其五)》中写自己于东墙下采撷清菊,偶尔抬头望见南山奇妙美景,不觉心旷神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由飞鸟晚归相聚,联想到人生美好,感悟大自然的微妙变化。“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才是由景生情,情由心生。任何一首诗,都是一幅画。诗作者能够在只言片语间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其真意,这就是一种成功。
  我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辞官还乡时的典型壮举,那超然的境界,古往今来堪称第一人。他认为做农夫的生活悠闲自在。自在于亲自耕种,享受田园之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躬耕陇亩,享受耕作的乐趣。因为不熟悉农活,以致于“草盛豆苗稀”,但他仍坚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洒脱与豪放自适的情怀令人敬佩。晨起暮归,是一种怎样洒脱的境界?放弃官场,远离官场,安闲自适,坚守自己的志向,即使辛苦,即使劳累,那也是一种独享的甜蜜。陶渊明在劳作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他觉得这种生活正适合自己,所以他安静地享受着并快乐着。
  2.洒脱之二:于读书、饮酒、著作中的快乐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他本意借此昭示世人他隐士的身份。一位远离世俗纷扰的隐士,“不知何许人也”就变得很正常了。他这篇自传从三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洒脱。对读书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却并不追求其中的意旨,读到尽兴处还可以忘记吃饭,这是怎样的一种痴迷与洒脱!“性嗜酒”,面对亲朋好友的邀约,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性好酒,喝酒也展示其独特的个性。“不吝情去留”正是他醉后真意展现的性情,表明他做事干脆,从不拖泥带水,不为他人制造麻烦,这是怎样的一种快意与洒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写作可谓是陶渊明的长项,而在写作中自得其乐,不在乎“奇文共欣赏”,只求展示“己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专注与洒脱!
  三、从生活中彰显执著
  固守清贫,安贫乐道是陶渊明展示给世人的一种印象。他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自给自足,这是一种执著的追求,一种个性的彰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两句诗展示的境界曾令多少人向往。陶渊明在平凡的生活中流露出自己生活的真实:处于闹市而不觉其乱,在喧嚣的环境生活而不知其闹。只因自己内心执著于自己的平凡人生,才使他身居闹市而不觉其烦。原因在于“心远地自偏”,他将自己置于世俗之外,所以那些尘世的烦恼与琐事自然不会扰乱他的思绪。他因此也得以读书、著文章。
  《五柳先生传》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生活贫困,却能够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面对“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住所,自己“短褐穿结”,家中“箪瓢屡空,晏如也”的窘境,他从不放在心上,有吃则吃,能避风雨则不担心风餐露宿。他自比颜回,更显示他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这种人生境界,源于他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一种淡然之态。他以骄人之姿面对生活,彰显他对理想追求的执著。
  除了洒脱与率性,执著与豪放,“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性格也是他能够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原因之一。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爱好,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共同构成了他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探寻陶渊明的思想境界,领会他朴实而真挚的人生态度,学习他处事淡然而洒脱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是极有益处的。在中考复习中,将陶渊明的作品整理、归类,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思想闪光处,会令我们的教学轻松易行。
其他文献
采用文献资料梳理、实地调查与个案研究等方法,对重庆市土家族传统文化之摆手舞实施校园课程开发与传承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功能、实现校本课程传承
作为高中物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力学,一直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经常出现的考点内容。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三个
在外省  我要告诉你 那个有病的人  被一张野广告 粘在异乡电杆上  风一吹浑身都疼 外省没有神医  上帝存放的经文字迹模糊  有稔熟的方言 如夏夜之蚊  叮我  身上标注的气味 和旧病  大多源于遗传 叶子在  月圆之夜 拽住一棵树  痛哭 半阕月亮挂在树稍上  一半内伤 一半风寒  一个地名 陷入地图深处  像一双手扼住我的喉咙  这时 天空下起了小雨  我的行囊湿了  看不到了  给我十万个
如果说数学章节复习课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么,其过程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训练思维的例习题、一种种充满智慧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例例富有生活趣味的实际应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北方人》编辑部:  一家化工厂发广告招聘技术工人,我千里迢迢来到该厂应聘,并顺利通过,岗位是橡胶生产,签订了3年期的劳动合同。上班后,每天要接触粉尘、丁二烯、正己烷等,半年后我才知道这些东西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由于在应聘时,公司没有向我说明该岗位要面临的危害,在劳动合同中没有写明,我就找到负责人讨说法,并提出要调整工作岗位。负责人解释说橡胶生产工作只是气味难闻,对身体没有太大影响,不同意我的要
人棄我取
期刊
一早,柯北便赶往喜来乐大酒店6312房间,协助马克探长调查一起失窃案。房间里,一个中年男子无精打采地坐在沙发上,他是来A城做生意的张先生,他箱子里价值百万的玉石被偷了。马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引入虚拟学习社区显得更加迫切。本文在研究了虚拟学习社区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国内外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一家人靠父亲郑之本在兴化城开的一个小杂货铺维持生计。郑之本是一个肯吃苦耐劳的人,他起早摸黑地打理着杂货铺的生意。在郑板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