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文性理论下的语文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互文性”,是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的意义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互文性教学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师生对文学文本阅读、意义阐释、理解深化、认识延伸和转移的综合过程。
  一、教材中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我们可以将那些“同类”的知识进行交互参照,形成互文性,在阅读赏析课文的同时,通过合理的联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在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教材中出現了三次有关“美人”的意象:《离骚》中有“恐美人之迟暮”,《赤壁赋》中有“望美人兮天一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在《离骚》中,屈原独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香草美人”意象蕴含着屈原的爱国深情和独立高洁的人格与政治理想。
  在讲授《赤壁赋》时,可以将此进行联想,让学生分析此中的“美人”究竟指何。在此段中诗人引用的歌词不仅从形式上继承了屈原的笔法,大量使用了“兮”字,在内容上也几乎全部化《楚辞》而来。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虽被流放,仍不忘忠君报国,苏轼被贬黄州,虽身处野外,犹未放弃等待国君对自己的召唤。可见,苏轼在此效仿屈原,也借对“美人”的思念表达对国君的忠心。同时,“美人”还可以依据东坡遭贬谪,但仍然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理解为美好的政治理想。
  而《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同时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将文本交互参照来理解,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这里是将课文中相同的知识点进行互文性教学。在学生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互文性理论,从相似性出发,将教材中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构成互文性关系,从中考察其源流及意义的增减,以便学生全面地把握文本的意义。
  二、教材文本和课外知识的互文性
  生活即语文。语文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空间,进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迁移。从拓展延伸中发现意义生长点,挖掘文本深层意义,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中说“各国政府——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干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载和悼念。”这里恩格斯谈到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学生对这段话也并不难理解。但如果我们将这段话与《论语》结合起来,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解文意的层面,而且会反观自身,这样就会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语·子路十三》中孔子对子贡提出的“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的两种人都予以否定,而是赞赏“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常常有人希望得到众口一词的好评,但孔子并不提倡做人人皆喜欢的“好人”。大干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能得到所有人好评的人怎么可能是正直而有原则的人呢?得到许多好评的人和真正的好人,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用孔子的观点来观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同时也能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由教材文本向课外迁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又可以考查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再度开发。例如,我们学习孙犁的散文《荷花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了文本的学习重点,即“细节”对人物的刻画作用,课后可以向孙犁的小说《亡人逸事》迁移,让学生找出其中最形象传神的细节描写,并品味其作用,从而达到巩固文本教学重点的目的。
  三、教材文本和其他学科的互文性
  语文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要借助语文去学习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也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在《阿房宫赋》中,有一句“辇来于秦”,句中“辇”的用法属名词作状语,表方式。但部分参考书采用的说法是“辇”字属名词作动词用,表动作。在讲解时,在此若借助英语的语法来解释,问题会变得简单。例如:I go to school by bike.(我骑自行车上学。)这里的“by bike”是很明显是“介词 宾语”的状语形式,用这个例句来讲解原文中的“乘着辇车来到秦国”,学生一下子就能接受了。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语文的教学中,将不同篇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零散的非系统的知识进行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由此及彼,不断进行反复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这种“互文性”使新旧联系,阡陌沟通,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事物规律的本质的方法,举一反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高中部。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贸易合作框架,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共赢共享型全球治理格局的中国式方案。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核心是法治现代化,简洁明了的法治指数取代了
摘 要:如今,分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组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获得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其学习意识,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要明确分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进行阐述,在运用的过程中明确相关要求,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足够的研讨时间,提高合作质量;通过评价和总结,激发学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所谓“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即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努力让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培养个性、展现个性、张扬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精神。在此,笔者以几则案例,浅析语文的人文性教学。  一、用语文去升华品格  有一次,班上有位
语文课堂追寻的是师生潜能的尽情释放,在实践教学中,笔者不断尝试、调整,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让原本沉静的学生活动起来,在探究性学习中彰显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适时地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碰撞、交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沃土”。  一、抓住契机,巧妙引导,激发探究的内驱力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对简单按年龄划分的行政班级授课制度提出了质疑。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习科目,同一班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学习成果等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教师不强调学生个体差异,一味地按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则难以均衡学困生与优秀生之间的发展需要。分层教学是利用某一综合性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将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
尽管高中语文粤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5个必修模块中,小说教学仅有两个单元,但是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全国高考大纲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角度来看,小说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小说阅读教学方式决不能沿袭传统教学方式,要大胆探索新的模式。笔者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结合学校提出的G20高效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和学生精练各20分钟),主要探索了以下几种高
孙叔平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其所著《中国哲学史稿》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正在起步、中国学术刚刚复苏之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分上下卷出版后,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各学科都必须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缺乏生气,教师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8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
针对现有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测厚中开挖式方法效率低、可靠性差,传统地质雷达方法多局限单层测厚、多层测厚精度低等问题,开展了基于高频地质雷达的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多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二门上有一副著名的门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纳于大麓”来自《尚书·舜典》,下联“藏之名山”则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手。他在《太史公自序》文末提到“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报任安书》中提及《史记》时说“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