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民族就越国际”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622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民族就越国际”,从语言逻辑看似乎很有道理,而且是充满了民族自信的表达。但深究一下,我们却会发现:如此说话,骨子里并没有语言表达上的那份“果敢”与“自信”。因为一个自信的民族不会刻意强调自我文化特征,并以此获得所谓的国际化身份,这种姿态不是开放性融入世界的立场,而是对立性割裂世界的立场。也可以这么理解,一味强调自我属性,最终诉求就是自我保存。而为了自我保存对自我属性的强调,则恰恰说明了说话者处于一种文化弱势心态,骨子里缺乏自信!纵观世界历史,但凡发生文化“碰撞”,强势文化往往不会以保存自我为诉求来面对外来文化,而多以包容吸纳为形态实现自我文化的发展,但弱势文化则因为信心的缺乏,往往走向通过强调自我的形式实现自我保存,正如“越民族就越国际”这样的论述。
  如此论述。就产生之思维根源而言,其强调自我以获得世界性的主张,是二十世纪简单化“二元对立”的结果。为什么要强调“民族性”?原因就在于首先存在着一个“民族”与“非民族”对立的图像系统,那么在国家命运多舛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这个所谓对立的“非民族”体系,“民族性”受到了某种强势冲击,并因此对自我存在的未来产生不确定性的怀疑、担忧。于是,通过高举民族性的旗帜,实现冲击下自我价值的论证便成为一种合乎逻辑的表述。然而问题在于,产生之一表述的前提——“民族”“非民族”绘画可以成为两个封闭、对立的图像系统,却是值得怀疑的。如果将所涉概念“民族”转换为“中国”“非民族”转换为“西方”,问题就会变得更为清晰——也即“民族”“非民族”的对立在二十世纪乃至今天的中国可以理解为一种“中西绘画”的对立。那么按照上述逻辑,将“民族”“非民族”视作中、西两个封闭、对立的视觉谱系,就自然会带来一个结论——体系内的差异必然小于体系之间的差异。但梵高的笔线性造型与董其昌的结构化空间之间的差异,就一定大干梵高与安格尔之间的差异?答案,没有这么简单。换句话说,所谓中西两个封闭、对立的图像体系,内部都存在着丰富、复杂的视觉经验,而习画者往往会根据自身的视觉理解选择自己敏感的图像经验,并进行消化、修正,它们之间并非我们所假想的对立关系。
  如果,中西绘画作为图像谱系并不存在着我们所假想的对立,那么“越民族就越国际”的说法是否就是在闭塞“民族形式绘画”在新时期下吸纳新元素以推动自我发展的“伪命题”?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闭症”的提法——自我封闭以至故步自封!在艺术史演进的过程中,此种“自闭症”往往会带来某类画风末流之现象。比如晚清的“四王末流”,乃至今天的“黄宾虹末流”,就是因为“自闭”而形成了单一、僵化的绘画风格。当然,说到这里,有人会说,无论“四王末流”,还是“黄宾虹末流”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在中国画众多画风中“转益多师”,而我们讲“越民族就越国际”正是让画家在丰富的中国画传统中寻找多元样式的融合与发展啊,为什么还将我们纳入文化“自闭症”的行列?原因很简单,因为今天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视觉经验极为丰富,除了“民族性”图像资源,还有大量“非民族性”图像资源。并且,伴随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逐渐“非民族化”,我们自身的价值系统与视觉习惯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在这样一种巨变中,简单的“民族性”图像资源,很难能够保证绘画发生、发展对于当代生活的介入。那么,在这样一种时代条件下,还一味强调什么“民族性”,实际上就遏制了“民族性”可能的新的发展,其文化效果与“四王末流”毫无差异!也即我们如果在学习“四王”时,发现唐宋绘画元素可以改变“四王”,我们能够根据自身视觉经验的敏感,选择一些元素修正自己习惯的视觉表达,从而促使“四王”发生具有艺术史价值的衍变。那么,面对“非民族”图像经验时,为什么就不能也采用如此的心态呢?原因,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在于用唐宋改变四王时,我们没有心理负担,但用“非民族性”改变“民族性”时,我们就会有着一种因为文化不自信而产生对于“民族绘画”能否保存的心理负担。于是乎,我们高呼“越民族就越国际”,似乎这样就能够心安理得地忽视当代生活多元化的视觉体验,一味在老旧“民族性”里成全自己的文化假想,因为我们民族、因为我们特殊,所以我们就会获得国际化的身份与认可!但请注意,这种念想仅仅只是假想,说的不好听就是臆想!因为这所谓的“民族性”即便能够招惹某些关注,那也绝非是一种平等的文化关注,而是一种文化猎奇的结果,正如我们在全国美术大展中选择一些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一样。
  其实,产生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简单强调“民族性”的绘画发展方向,并不符合绘画在感官层面上演进变化的内在逻辑。就学理而言,绘画作为一种图像,实际上是人类视觉经验的修正史。图像的存在,是人类视觉经验的形式转化,如果借用西语词汇,这种转化的结果就是一种“视幻觉”。所谓“视幻觉”是指主体的人由视觉器官对客观物象产生的影像经意识加工而表达出的视觉形象。这种表达的最终结果与客观物象相比是具备主观性的,而非绝对真实。日本艺术史家中用作一的关于人类视知觉的实验结果,显现出这种主观改造性。对一个观察者而言,居于水平的和垂直的方向上的处于同等距离的物体,在视觉图像的呈现上有何区别?实验表明,人在垂直方向上对目标距离和大小变化的把握,要比水平方向上对目标距离和大小变化的把握难得多。相反,生活在树上的猿类,却能够区分出处于垂直的而非水平的目标距离和大小变化的细微差距。对此,中川作一指出:“对于同处在30米距离的物体,根据所在方向上的不同,我们感觉中所呈现的也不一样。这一事实与我们人类在其生活中的行为空间的扭曲相关,因而在我们的眼前展现的视觉空间,是有和物理空间不相同的质。也就是说,它是对应于我们真实生活的行为而构成的形式,这样一种结构化的结果又是在贯穿了整个人类生活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该实验证明了人类的视觉感知并非客观化的,而是一种主观性的视觉经验。那么,由这种主观性经验延伸并表达出来的视觉图像更是如此——也即图像的产生源自一种主观化的经验,而影响这种图像呈现形式的因素正是这种视觉经验积累与调整的自身过程。对此,也可以这样理解:“视幻觉”的图像表现是一种历史性行为的结果,它源自最初的可能具有偶然性的某种视觉经验表现出的形式,如果我们称这种行为为“视幻觉”图像表现的原生态,那么此种原生态的图像形式便会成为此后画家内心预设的某种心理形式。他们在重新感知世界时,会运用此种心理形式应对他重新感知到的“视幻觉”,并且将这种应对过程中不符合旧形式的新的经验沉积并修正原有的心理形式,进而在新的呈现过程中将这种修正体现为新的图像表现因素。人类的图像史便在这种看似偶然的修正中演化为一部历史历时性的变迁过程。举例而言,《水村图》出现了一种偏重笔墨技术自身审美的视觉经验之后,元四家接受了这种经验母体,并根据自己接触到的其他不同的绘画图样、不同的自然面貌,对《水村图》留给他的视觉经验进行修正,结果则呈现为新的视觉表现经验。这种修正,完全是以一种画家感悟的方式进行,而不会预设某种既定的目标,因为《水村图》之外的各类视觉经验都可以成为修正《水村图》的有效元素,但却不是理性方向上必要元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时出现西画经验,也就会和中国画中不同于《水村图》的任意图像经验一样,成为修正《水村图》的有效元素,但却并非必要。其结果,完全取决于画家自身的视觉敏感。但一旦我们将中西视作“二元对立”的两个体系,这种修正就自然背离了画家的感性原则,并会因为这种理论预设而遮蔽画家个体的视觉敏感,最终成为一种概念化、形式化、简单化的“越民族就越国际”!
  如果这样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绘画作为人类共生性的视觉形态,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两个封闭、对立的体系,它们之间的差异丝毫不会大于它们体系内的视觉差异。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一味强调“民族性”?如果我们足够自信,我们为什么不能将所谓“非民族性”视觉经验当作一种等同干“民族性”的视觉经验,并根据我们源于现实生活的视觉敏感而加以接受、选择与吸纳,就和中国画体系内其他各类具有差异性的视觉经验一样来修正某些固有的视觉习惯,从而产生“视幻觉”的修正与演进?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在文化上是否足够自信!如果没有这种自信,我们就一定会抱着类似“越民族就越国际”这样的伪命题走向文化“自闭症”!
其他文献
好莱坞明星莱昂纳多在电影《猫鼠游戏》里饰演一位天才诈欺犯,据介绍该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近日,日本也传出一起令人称奇的犯罪事件,一位东京大卖场内的收银员,利用“过目不忘”的能力盗刷了顾客1300多张信用卡。   34岁的谷口裕介是东京江东区一家大卖场内的收银员,近日被警方以盗刷信用卡的罪名逮捕。嫌犯之所以能够顺利盗刷信用卡,凭借的是拥有超强视觉记忆力,当顾客拿出信用卡结账时,谷口裕介便利用帮客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豺狼的地方就有杀戮。表面看起来宁静祥和的植物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充斥着是非恩怨的“江湖”,充满着合作、竞争、暗算、欺骗乃至杀戮。   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一直主宰着这个“江湖”,但经过上亿年的演化,植物世界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的植物世界看起来更“文明”、更“美”、更有“智慧”了。然而,在这样的表象之下仍旧暗藏着强大的求生本能。   植物的无穷“欲望”   植物对阳光、水分、
本期主题:雕塑与抽象的形态与发展  编者按:本刊继续上一期,就雕塑与抽象的概念, 从艺术学术层面,对抽象雕塑在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存在价值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甄别剖析和理论梳理。本期刊出朱尚熹、李秀勤、何力平、王梦佳、乔迁所著论文五篇,针对抽象雕塑的语言是否独立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存在;抽象雕塑教学体系与中国美学思想框架下的书法意象融合;抽象制造泛滥之负面影响;抽象在转化过程中的发展轨迹;世界著名
1 邵旋 《春天在哪里》 综合材料 导师:项金国[参展作品]
在中国雕塑界,朱尚熹在雕塑的形体与空间研究方面,将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双向深入,齐头并进,特色鲜明,自成一家。  近年,他出版了《纵深的形——朱尚熹教学雕塑随谈》这本书,总结了他这些年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学实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形体与空间的理论,使人们对他关于雕塑的理论主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总括起来,朱尚熹关于雕塑看法有如下要点和特点:  一、雕塑最根本的问题是语言问题,语言是
首先,谈谈肖像神形的妙得问题。  关于肖像神形的问题,在民间的相命术和中国古代的画论中多有表述,且有许多规律。例如以文字“甲、申、田、国、由、目”等来概括类比人物面形等。我们看人物的面相,风调雨顺、沧海桑田的岁月流变会在其面部有所反映。骨骼、肌肉、皮肤、五官……这些综合因素能折射出内心,牵动起灵魂。在此方面,中国文学对肖像的描写成就杰出,绘画略逊,所憾者乃在于雕塑中的肖像艺术所存无几。敦煌有唐代洪
日前北京城雕办组织雕塑展品参加了第19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旨在总结过去,继往开来,拓展公共环境艺术,引领雕塑行业向规划设计行业拓展。  本次展览主题是“交流、融合、超越—北京国际雕塑公园10年回顾展暨方案邀请展”,以图片的形式回顾了十年前北京国际雕塑创作营的历程,同时邀请了50多件艺术作品参加展览,展览策展推出新人、新作和新的工艺技术,张大生先生参展的三维立体打印雕塑引起业内观众的好奇。展览历时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理查德-塞拉的作品中使用极简主义的形式、材料、颜色、比例和空间,以及雕塑与建筑物或特定场所的关系。概述理查德-塞拉的作品和他的创作理念,并列举了一些批评家如何评论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作品。探索对塞拉雕塑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和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理查德-塞拉雕塑的比较研究中找到共同的契合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极简主义:理查德·塞拉雕塑    
内容摘要:黄杨木雕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艺术,已形成了自身的表现方式,传承到今天若要使这一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的传统艺术走向现代,则需要在表现形式、手法、内容上有破有立。传统工艺美术不应徘徊在技艺的层面,而应当追求艺境,要在充分掌握传统技法的同时与当代意识有机融通,产生出一个新的局面,这就要求工艺美术应当从以工为巧的层面走出,成为以艺人工的当代艺术。  关键词:黄杨木:以线塑形;以艺入工    在
编者按:软文化的话语权  关于“文化话语权的探讨”从来都没有真正平息过,尤其在中国国力日渐昌盛但社会价值观仍然混乱的时期。文化一旦和权力扯上关系,其问题就不单纯在于学术,而是关乎政治和权术。时下所谓的地域化或国际化、非主流或主流,究竟有多少是非策略的,而真正建构在一种独立价值观之上呢?本期特邀请数位文化学者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或许,只有从内心真正强大和自信起来,关于话语权的探讨才具有实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