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创设具体形象和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创设形象的情境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心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把精力最大程度地集中在课堂学习内容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联系生活、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演、设问激疑和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文课堂;激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语文课机械而单调,差不多都是教师的一张嘴加一支粉笔再加一个固定的模式:先读课文,再分段、归纳段意,接着讲解课文,最后总结中心思想。整节课就是教师讲学生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样的语文课是“死”的。要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设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活”起来。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展现“生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中学生虽然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但他们正处在“花季”年龄,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对生活充满热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在教《童趣》时,我给孩子们讲了自己的故事:“小时候,老师做过一件既快乐又内疚的事:夏天在老家院子里,在枣树上找到三五个毛毛虫,用小木棍把毛毛虫折磨的奄奄一息,然后把毛毛虫放到蚂蚁洞前,再耐心地等待蚂蚁家族把毛毛虫搬回家,当看到毛毛虫被蚂蚁咬得不断翻身的时候,我又快乐,又内疚,快乐的是我给蚂蚁送来食物,内疚的是我残忍地伤害了毛毛虫。(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接下来我就和学生互动:你们小时候做过什么有趣又坏坏的事?大家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小时候做过的有趣又坏坏的事。最后引出今天要讲的作者沈复的童趣,这样孩子们既快乐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又很好奇作者有怎样的童趣。既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使其相互了解,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振动起飞向生活及历史广阔蓝天的翅膀,使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内容鲜活了起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更全面深刻了。
  二、再现“图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和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审美情感。
  中学课文中的小说内容大都配有插图,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以“就地取材”,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借以显示作者的为文之法。在学习《口技》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侧面描写的作用,我简笔勾画了一幅“绿叶扶花图”,并题以“绿叶扶得红花艳”,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平常手法的非常效果。
  借画为文,依文绘画,形象与抽象沟通互现,使学生生动深刻地理解并感悟到两种艺术的魅力。
  三、渲染“乐曲”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有多种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取得了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我给学生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瓦格而纳的音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上。在学习《论语》时,我首先让学生看百家讲坛《论语》的视频,当百家讲坛熟悉的前奏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吸引住,于丹教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乐学,爱学,想知道《论语》究竟有多神秘,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乃至人生道路上有什么温馨又哲理的启示。
  四、体验“角色”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角色的位置上深入体验,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把课文内容“复活”到眼前。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采用以下不同方式。
  可一人扮多角。主要通过个人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问美”时的话,只有一二字的增减和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他们的语言,仔细揣摩三人的微妙心态,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理解作者处理人物语言的精细。
  可分角色朗读。根据课文的需要,指定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朗读。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会首先对课文进行认真地研究,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会加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尝试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点滴做法,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激活语文课堂,达到一种最佳的学习境界。我们只要不断深入地探索教学情境的奥妙,努力创设各种动人的教学情境,定能导演出一幕幕令学生神思飞扬、回味无穷的教学“活剧”来。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其他文献
飞来横祸  春天的一个下午,一辆白色救护车风驰电掣般地向B国红十字医院驶去。  救护车到了急诊室,一位眼科医生把缠在患者眼睛上的绷带一圈一圈地解开。当解开最后一圈绷带时,只见患者左眼球完全破碎,晶状体里布满密密麻麻的玻璃碎碴,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患者痛苦地睁开右眼,凝视着医生的模糊身影……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位年轻人的左眼球毁坏呢?  原来,这个青年是一位A国留学生,名字叫小林,今年24岁。三年
近年来,国内外研制了多种用于高坝坝基原位监测的仪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仪器选型,是做好坝基原位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当前采用的各种仪器,接
【摘要】作为海明威的代表性作品,《老人与海》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体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上的巅峰。《老人与海》作品做了生命发展实际含义的诠释,提出了英雄主义的赞颂,为之后英雄主义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老人与海;英雄主义;命运;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海明威是美国代表性作家,1899年出生在芝加哥的一个医
本文通过二维激光测速试验,研究了有压管道双孔板段水流的紊动特性,给出了水流的有关紊动特征参数及孔板消能系数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第Ⅰ级孔板与第Ⅱ级孔板相比,孔板后水
购置作文机豆豆最害怕的就是作文课,明天下午又有两节作文课,他愁得抓耳挠腮。唉,要是有一台能自动写作文的机器该多好,豆豆正想着,4D电视突然插播一条爆炸性新闻:“奇迹创造
“君子”最初用以指称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一般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但自孔子始,“君子”更多地被赋予了道德的意义,德行出众者被称为“君子”,反之为“小人”。在儒家传统中,“君
吸管看起来毫不起眼,但作用不小。人们常常用它喝饮料、酸奶、奶茶、米粥,甚至吸食一些烹饪好的动物长骨的骨髓。那么它是谁发明的呢?吸管是美国人马文·史东在1888年发明
【摘要】当今社会,知识竞争日益激烈。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水平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创新。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刻不容缓。语文同时是基础性的母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我的家乡是法兰克福附近的,在黑森州南部的一个绿色的角落,那里的区域战略в伯格E,以其茂密的植被在莱茵河流域,符合绿色脚-奥登瓦尔德山。它可能会出现,然后,那沙漠和干旱也没有影
放学时分,校外巷子口总弥漫着萝卜丝饼的香味,刺激着我的味蕾,勾起我的食欲,我禁不住诱惑,总要买几个萝卜丝饼解解馋。  巷子口卖萝卜丝饼的小店是一对老夫妻开的,他们见了顾客总是笑容满面,说话不急不慢,让顾客心里暖暖的。萝卜丝饼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吃起来外脆里嫩,每天放学路过时我都见到很多人排队买饼。如今,这家小店家喻户晓。  去年春天的一天,我去买萝卜丝饼时,恰逢有记者采访这对老夫妻。老爷爷一脸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