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融通与共生——日喀则“藏穆”群体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调查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喀则是后藏的中心,这里很早就活动着经商的穆斯林;清朝派兵驻藏后,一些穆斯林官兵同这里的藏语穆斯林一起扩建了清真寺;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内地穆斯林又以经商的方式嵌入日喀则。伴随日喀则城市的发展,他们与藏族不断进行着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如生产、生活品的交换、买卖,语言、服饰、饮食上的借鉴与吸收,进而出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尊重和文学作品上的交汇。日喀则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经济交往在族群间的互动、融通与共生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文化交流使不同边界群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随着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持续加深,藏语穆斯林人数逐渐增多,且逐渐演变为藏族和其他穆斯林深层沟通的桥梁;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中表现出了互动、共生、和而不同的交融趋势。
其他文献
太平天国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西方学界对此却鲜少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始于宗教信仰的宣传,其宗教信仰的深层本质在学界引起诸多讨论。本文关注的重点则在于战争期间,属于清政府的忠君派儒家文人的宗教信仰表现方式。流传于19世纪末的末日浩劫说历史悠久,本文回顾了末日浩劫说的历史渊源,着重分析了清代,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文人辑编的宝卷善书,指出在乩文中,暴力来自于天劫,这种救劫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也推动了历史发展。
近据热心作者向本刊反映,有网络骗子打着本刊旗号,建立伪网站,设立虚假投稿系统吸引作者投稿,并骗取审稿费和版面费。为此,《宗教学研究》编辑部再次提醒各位作者和读者:1.《宗教学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拒绝任何中介推荐;2.《宗教学研究》官方网址为:daoism.scu.edu.cn(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网站),联系电话为:028-85412221.
清朝统治者为实施社会教化,曾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规模浩大的宣讲圣谕活动。清朝统治结束后,宣讲圣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停止。在云南,宣讲圣谕活动转变成民间信仰组织圣谕坛,活跃在乡村社会中。这种转变与乡绅阶层的推动密不可分,他们扩大了"圣"的内涵,将皇权之"圣"与神灵之"圣"结合起来,促成了新民间信仰组织的形成。
期刊
纪念卿希泰先生(1927—2017)逝世一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生命道教暨卿希泰先生道教学术思想研究国际论坛论文集 》(2020,巴蜀书社)正式出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任主编,朱展炎、周冶副教授任副主编。论文集收录卿希泰先生学术成果细目、“生命道教”主题论文以及社会各界缅怀卿先生文稿、唁电等原始文存。本书除了研究梳理卿希泰先生的道教学术思想与杰出贡献,还展示了当前道教学术前沿研究成果,对于保存史料、传续文脉意义重大。
纪念傅圆天大师(1925—1997)登真二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弘道利人、服务社会:傅圆天大师道教思想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9,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编,朱展炎、周冶副教授副主编,内容涉及傅圆天大师的生平、思想以及青城山的道教历史与文化传承等主题,对保存当代中国道教尤其是四川道教史料文献、促进相关道教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
2019年12月19日,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胡孚琛教授莅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并在本所158学术报告厅开展了题为“丹道:理、事、法”的学术讲座。胡教授结合历史文献与自身实证经验,重点介绍了八部丹道经典著作、“三家四派”的丹道流派特点以及从“形、气、神”三层次讲授了丹道功法修持诀要。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2019年9月17日,著名汉学家、德国汉堡大学田海(Barend J.ter Haar)教授莅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并在我所158学术报告厅以“巫女:概念与实践”为题进行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校内外众多师生到场参加。
2019年11月12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教授受邀莅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并在我所158学术报告厅开展了一场题为“以整体思维来审视人类文明”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及社会人士到场聆听。
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是以社会学、法学两大学科为主的研究所,其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法学研究室。2005年社会学学科被确定为宁夏社会科学院重点扶持学科之一,2008年组建法学社会学学科组。目前,全所有科研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副研究馆员1人,助理研究员4人,实习研究员2人。科研人员有5人获得硕士学位,1人正在攻读民族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