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二期“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开讲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 2015年12月26日,敬德书院与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二期,来自全国各地近50位教育界代表齐聚敬德书院,就“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展开了一次小众、高端的主题讨论。
  会讲伊始,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女士首先发言,为本次会讲破题。她指出,敬德书院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儒学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的根来自于乡村,“只有乡村文化的复兴,才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城市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寻找和建设乡村文化。我们农村的教育还有农村的教师,在整个乡村文化的保护中间,处于什么作用?我们在思考,能不能把两个话题放在一起,一个是乡村文明,一个是乡村教师。这次会讲,专门请大家来讨论一下教育系统是怎么认识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楼宇烈先生谈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问题。他说,教师的职业是关系到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其神圣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教师想要受到社会的尊重,首先要教师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神圣的地位,或者这样的职位。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许涛司长从目前乡村教育概况、重点实施项目、研究方向、解决策略方案等几大块内容围绕论题进行深入剖析阐述。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江西弋阳教体局方华局长和首届“启功教师奖”获得者、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张祖安老师,分别就自身对“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这一主题的理解发表了看法。徐勇教授特别提到了古代乡村教育中的私塾体系。他指出:在古代的乡村社会,塾师的地位主要是那些没有文化和文化不高的社会大众所奠定的,塾师受到这些人的尊重并且享受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塾师作为古代乡村的知识分子,作为当地的知识精英,以研习儒家学说为己任。他们是乡村社会道德礼仪的看护者,他们谨言慎行,劝导乡民向善行善。而塾师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乡村文明的逐渐消逝。
  最后,敬德会讲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轮值主席顾明远先生为会讲致辞。他表示,总的来讲农村的学校现在在硬件上还可以,最缺乏的还是师资。真正的乡村教师就是村里的教师,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村里没有教学点,没有教师,那么这个村也就没有文化了。
  顾先生的致辞为会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乡村文明与乡村教师”这个主题仍旧会生生不息,这不仅仅是一次观点的研讨与碰撞,更是一次理论与现实实践的真实对接。点亮乡村文明,让乡愁不再是传说,让我们一起为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发展做更多。
其他文献
“引”和“行”一样,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体裁,章无定句,句无定言。据考证。李贺这首诗写于公元811年,当时他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中所赞颂的李凭是梨园子弟,箜篌弹得很出名,“天子一日一回见,王候将相立马迎”,在当年是个当红的明星。  第一句“吴丝蜀桐”,吴之丝、蜀之桐,当是名品。梧桐本来就是制琴的优质材料,这里不仅是说材质之精良,而且有一定的文化意味。《诗经》里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
李白《蜀道难》被多家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在注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北师大版、语文版教材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有苏教版显得较为审慎,解题说:“据说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前往探望,见《蜀道难》,赞叹不已,称为‘谪仙’。”没有说《蜀道难》作于“唐天宝初年”。  《蜀道难》作于何年,这个问题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历代学
编者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那么,应该怎样具体实施选修课的教学,使之与必修课的教学有所区别?教学选修课应该把握哪些原则?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戴琼老师在选修课的教学方面进行了尝试,她把阅读、鉴赏与写作结合为一体来教学,形成了“阅读、鉴赏、写作”选修系列专题。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实际应用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使语言学越来越关注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口头的会话和书面的语篇。  自2006年起,高考语文试卷增加了对话语衔接和语篇连贯的考查。表面上看,以衔接为考查点就是将给定的句子排序,组合为一个连贯的语篇。实际上,话语衔接的练习更在于增强学生对语篇整体结构的把握,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以及各部分的理解。换言之,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诸多方面:文本阐释、段意概括、关键词提取、写作以
《热爱生命(节选)》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初中教材后,对这篇文章主旨的解读呈现多元化趋势。教材编者认为,文章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揭示生命的内涵,讴歌硬汉精神。笔者倾向于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在彰显人性的光辉。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在困境中热爱生命的故事,也表现了主人公的勇敢;但这只是表象,是这篇小说露出水面的部分,而作者想要揭示的人性主题才是这篇小
学生作文到底是少做好,还是多做好?  梁启超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  “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多做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可见,他是提倡“少做”的。  读清代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看到作者的观点是“文章唯多做始能精熟”。他举例说:“永叔有言,为文有三多:多读、多做、多商量也。”“永叔”就是欧阳修。曾有孙莘老问其写好文章的方法,欧阳修真诚回答:“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于夔州(今重庆奉节),睹夔地江山风物,追思历史人物,写下了五首联章体七律组诗《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吟咏—人—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中第三首咏王昭君,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有的教材在对“画
“勤劳的小蜜蜂”是当下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蜜蜂几乎成了勤劳的代名词。然而中国的蜜蜂并非一直如此“勤劳”,这一寓意是在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变迁之后,才广为流传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主要以狩猎、采食野果为生。我们的祖先在采食野果的过程中,免不了被穿梭于修林茂草之间的蜜蜂所蜇,在他们眼里,蜜蜂和蝎子一样,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毒虫。所以人类最早对于蜜蜂的感情并不美好,蜜蜂自然也就带着贬义
编者按: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本刊再次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第五版),继续保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地位。这是多年来广大读者支持帮助的结果。这里我们收到一篇自然来稿,是对本刊2008年载文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语文建设》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语文刊
一、利用生活性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经验以生活经验为主,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将要探究的问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