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文化关注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2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不应该作为《落花生》的唯一题旨安排到教学目标的设计之中。作为经典著作还应有更深层的文化意蕴,需要高校指导教师在职前培养和未来小学教师职后教育教学中准确把握并多元理解,决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偏代全,否则则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
  关键词:《落花生》 教学目标 文化关注
  一、语文教学目标中现有的思想价值
  《落花生》(以下简称《落》)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经典散文,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篇目,正确解读其文化意蕴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人教版小语教材对只有500余字的文本设置了如下学习任务:分角色朗读——说说课文讲了哪些主要内容;抄写第十自然段,说说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理解、体会和交流“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可是很有用”和“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通过学习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1]
  四个目标,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分别从“读、说、悟、写”四方面入手,层次分明,有序推进。角色朗读在于通过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师生交流是对文章重点段落含义(第十自然段)的理解,这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接下来便是让学生通过交流、感悟,谈谈身边的人和事,对照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迹象,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最后一层是能力表达方面的练习,为提高学生以后在叙事抒情说理等方面的表达水平蓄电。人教版教学参考书[2]和北师大版教材《落》[3]也没有突破此约束,说明标准的教学设计已达到这个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问题在于,为何教学中学生反复质疑既定的教学目标呢?教师如何深刻把握文章深层意蕴,引导学生领悟经典的价值所在,更好地理解新教育的文化使命[4]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和要求呢?
  二、语文教学目标可开掘的文化价值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5]这是我们科学设计语文教学、深挖文章主旨的理论依据。
  许地山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作者以“落花生”为喻,从具体生活中寻找感悟,希冀子女成为对别人对祖国有用的人,这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时的思想文化内涵所在。从课文来看,父与子的对话中隐藏着父亲启发孩子“说出花生的好处”,勉励孩子“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那么时代发展到了今天,《落》在教学中还有何时代意义可以挖掘呢?
  (一)对“体面”理解的时代局限性。“体面”一词的三层意思 [6]指向的都是关于人在日常行为中的“外在”印象,和许地山要求子女做人的标准相异,若是执意寻求关联所在,则必是祖国在外寇蹂躏之下的“体面”,挽回民族的“体面”需要炎黄子孙为之奉献、牺牲。在“磨课”和实习听课中,每次在组织师生交流时都有大学学生和小学生提出“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正确与否的疑问,这种疑问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亦有教学之后的真情流露。问卷调研表明,98.6%的同学倾向“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价值追求,即否定“不讲体面,只讲有用”的“规定”,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今天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既甘愿奉献又追求自身幸福才是这个时代的理想价值所在,即文本所蕴含的时代文化价值,亦则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理解。教学中若是忽视了学生的这一深层追求,则会出现“表里不一”的价值判断,那么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则会飘渺难测,遥不可及。可能导致由于教学目标认知偏差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得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出现失误,甚至会使教学误入歧途。[7]只有正确处理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做到“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8]进而发挥语文教学在儿童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价值。
  (二)关于家教的文化合力。《落》的主旨明显表现在通过对父亲要求子女如何做人的理解上感受深沉的父爱,实际上还隐藏着关于“母爱”的问题。文章前二自然段写到了母子们一起从种花生到准备过收获节的事情。虽然只占三分之一的内容,但通过分析,农村小学生特别是由城市步入高校的师范生对母爱的伟大有了坚实的生活理解;认为母亲的身体力行和朴实勤劳、甘愿奉献的精神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另外,北师大版的小语教材将《落》与《拾穗》一起放在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并冠名“收获”,意欲通过理解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目的十分明确。教学中,学生认为母亲带着孩子长期辛苦劳作,而品尝花生时父亲才到场,且只有一晚上的时间。母亲没有直接和孩子们谈论劳动价值的主旨,而是通过精心布局,把教育子女的机会留给了学识渊博的父亲,这是母亲关爱子女,只讲付出,不求“体面”的大爱。更是许地山家庭教育子女成功的文化艺术价值。
  爱国主义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其情感基石则是爱家爱故乡,这一目标显然不能离开对家庭教育文化的阅读理解。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读懂了父爱之后,才能让他们更加明白母爱的坚实伟大,进而体会爱祖国的具体文化内涵。教学交流和诸多研究信息告诉我们,家庭(家族)之爱只有形成文化合力,谐振时代要求,才能对孩子形成有效的正能量。学生自主地由感受理解父爱进而感慨母爱的看似童真的思想正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教学闪光点,应精心引导,让“火花”持续亮丽。这种由母爱而父爱而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之爱的文化关注毋庸置疑应成为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之亮点。
  (三)关注民俗文化的价值。收获节是一个关于庆祝丰收的节日,不同的地区表达习惯相异,然而相同的文化心理都是收获的美好喜悦。唐诗宋词就记录了诸多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屈原、李白、鲁迅、莫言等人在创作中均有对民俗文化的精心阐释。小语教材有许多民俗文化内容可以作为精神食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科学把握,依据学习主体兴趣和特长适时阐释,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且不可仅盯着书本,放过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感悟和探索创新的好机会。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   三、教学环境的文化关注
  (一)语文文化品牌成果的推广。新课改实施以来,“现代与经典”构筑的教育文化品牌引领了语文教改潮流,吸引两岸三地广大教师、学者和专家的积极参与,推动了语文教改经验的广泛深入交流。通过实践以及学术牵引,构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还原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文化境地。“同课异构”、“经典诵读”、“儿童阅读”、“诗意语文”等理论与实践倍受关注。然而改革的红利仅受益于部分大中城市的示范学校,相当一部分学校望梅而不能止渴;至于农村学校仍处于边缘化或沙漠化中。因而推广语文教改文化品牌迫不及待。
  (二)语文课程文化主体建构。教材和参考书的编写、及时修订应增加不同区域的一线特级教师的评价程序,并且把多元文化价值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因素,打破思想和艺术二维结构的课程目标考评惯例。依托科研平台,建立全国联动机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完成语文教学文化内容的深层研判和挖掘,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实情择优而用。
  高校語文师资培养质量的实践技能评价虽丰富而有活力,然而评价主体的文化审视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本教学前瞻的趋势。因而必须吸引大量不同层次的一线教师充实评价团队,一定程度上既能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课改理念,又能推进评价团体的学术和实践的深层交流,更好地调控职前培养阶段语文教改的运行轨迹,利于高校师资输出及时融入一线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先进行列。
  研究表明,营造语文教学改革多元文化评价的优质环境势在必行。语文教学虽然受高考创新作文影响,但紧紧局限于写作模块训练的改革已是片面畸形的运作,不足是基于语文课堂的模块教学过程调控疏于散乱,比如深层次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不能完全摆脱高(中)考的隐形约束而深入落实新课改要求。小语教改的环境虽然相对中学较为宽松,但广大的一线教师资源共享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及时改善乡村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和研究条件尤其重要。
  总之,教师应切实把握文化育人这一永恒主题,构建大语文教育观,整合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文化因素,科学设计目标。唯此,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情感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完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9]的课程教学目标。语
  参考文献
  [1]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121-129.
  [3]郑国民、马新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33.
  [4]朱永新.新教育的文化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2013(9):1-4.
  [5][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6.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80.
  [7]彭豪祥.教学目标认知偏差:负效应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3(9):60-64.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写作教学与体育训练的有机结合是未来体校学生在文化课和体育训练方面发展的典型方向和趋势,对于实现学生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双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体校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并对当前体校体育训练与语文写作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希望能为体校教育的探索和创新提供帮助。  关键词:体校 体育训练 写作教学 有机结合 思考  体校教学中语文写作教学是提升学生们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
大学英语是我国现代大学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孙静的《大学英语教学及改革新思维》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与现状等进行总结,阐述创新改革的教学理念,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征。  从研究内容来看,该书内容完善,层次清晰。该书研究内容立足于实际,共分为十一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分析大学生、教师等教育主体对于教学改革的新认知,提出要深刻认识大学英语教
摘要:《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巨作,《堂吉诃德》塑造出一个兼具伟大和渺小、喜剧与悲剧的经典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去追求,显示了其超强的英雄本色,而他作为时代洪流中不可能靠自己扭转社会的一分子,又是渺小的。本文主要从《堂吉诃德》的写作背景和内容介绍入手,对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的伟大和渺小进行分析。  关键词:《堂吉诃德》 背景 人物形象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激情陶,台式、情境切入式、故事吸引式、悬念唤起式、温固求新式、预习启发式是几种常见的导语类型,在运用中应遵循新颖、有趣、创新性原则,形象、生动、启迪性原则,据实、灵活、多变性等原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语类型 导语设计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其学好
摘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作为劳伦斯创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对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进行解读,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同时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生态主义 生态批评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一、《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简介  劳伦斯在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坛上十分受欢迎,他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是在短暂的人生中创作出了很多杰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寻求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特征,突出地体现在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三个方面。然后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过分强调工具性、盲目西化、文学发展功利性三方面阐述其民族性的削弱。进而提出解决策略:一分为二地对待传统语文教育,走民族化道路,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育 历史变迁 民族化  引言  2012年,莫言
摘要:维拉·凯瑟是上世纪美国知名女作家,她的“草原三部曲”颇受人们赞誉,《啊,拓荒者》是其中的第一部,也奠定了凯瑟在文坛的地位。小说热情讴歌了拓荒女性,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了拓荒女性的追寻、发展与完善,展现了拓荒女性对美国西部开发的推动作用。从对该小说的解读,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他人他物的理解、宽容和关怀,逐渐形成自强、自立的女性形象,是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的典范。  关键词:维拉·凯瑟 拓荒女性 亚历山
砚台 20cm×12cm×3cm 2020年  该作品为一方盒砚,砚底采用眼石,砚盖采用膘石,砚盖天然色彩丰富,俏色巧雕,展现了一幅完整的富有远近层次感的山水画卷;砚底大小石眼零星分布,淡雅别致,巧用一较大的石眼分界砚池与砚岗,整体设计合理,另录刻诗句:“立壁万仞刺破天,涌突湍瀑彩云間。飞流直下不停息,未见清水上高山。”此砚立意上乘,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刀法细腻,铭文书法规矩,刻制精到,显示了较高的
二、学科教学胜任模型建构应当以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为核心  以学科课程为基本格局的现代学校,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重要的任务是学科教学,其教育职能也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学科教学胜任力应该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或评价、选拔教师时,学科教学胜任力理应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所以有人认为“我国教师职业属于专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尚且无法把整个教师职业称之为专业特征明确、专业要求
摘要:《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这三篇小说都入木三分地揭露和针砭了生活中的荒谬与丑陋,显示了讽刺的力量。都是通过一些社会的小人物来描写这个社会的一些弊端。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的病态。这三篇讽刺小说来自古今中外,无论从作品的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们均有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而且同中显异。  关键词:《孔乙己》 《范进中举》 《变色龙》 异同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