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转变生物学习方式的尝试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当前中学生学习成长的背景,是知识大爆炸、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这就给教育、给中学生的学习发展带来了挑战。人们意识到这样一个趋势:社会的高速发展→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学会学习。这就是说,被教育者最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会学习知识,即是否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而这一切,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就此,我再生物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转变学习方式的尝试。简述于下,向同行请教。
  一、创设情境,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和合作交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真实的情境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并将之内化,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他做人的标准。创设的生物情境应符合以下几个特征:①客观性,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汲取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并在学习过程形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②愉悦性,情境要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③实用性,初中生对学习的兴趣取决于对课程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参观,介绍一些常见的校园植物。如银杏、白果、公孙树、大叶黄杨、女贞、法国梧桐、苦楝、木槿、玫瑰、紫丁香、无花果、龙爪槐、国槐、连翘等。
  二、让学生参与知识建构,探索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布鲁纳曾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把结果记录下来,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真正的学习肯定是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在生生和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一课是“探究光的鼠妇生活的影响”。要完成这节探究课,教学中必须有数量较多的鼠妇。这就要求学生提前去捉鼠妇。这时候就可以按学生分组的名单安排每组需要捉多少鼠妇。其实在学生捉鼠妇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在考虑,什么是鼠妇,在什么地方才能捉到,本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捉鼠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资料的获取和分析、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成果的交流和表达,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在学习过程中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在过程学习中教师要勇于放弃霸权,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积极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的亮点,引导学生争论、探索、创新和实践,实现在做中学。
  三、让问题统领学习进程,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初中生心理具有自主性、探索性、求异性、社会性等特征,喜欢挑战,只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贴近学生实际,同时要留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讨论、探究和表达,即有较大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少采用一问一答和一问群答方式,这样看似热闹,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的教学中,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除捕食与被食关系外,动物和植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当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实验设计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等。在执行实验计划的全过程中,都要提醒同学注意实验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如果一致能说明什么,不一致又能说明什么。从而使学生总是处在渴求的探究欲望中。实验完成后,要引导学生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实验结论。本实验可能受时间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上交流实验结果和结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是多样的,我们不能妄加批评和斥责,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抓住学生的异常表现,鼓励其表达与交流,这对学生的发展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四、组织多样化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长期应用单一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挫伤。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钻研,每一种生物学习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发挥它们的优点,如角色扮演可以使价值观具体可见,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内化有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动物资源”时,让学生扮演各种动物,在表演、观看和讨论过程中认识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一堂课内我们要把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调动各种学习器官,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一直沉浸在学习快乐之中,学习显得丰富而有序。
  五、开发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我们要积极突破学习空间的限制,特别要开发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我们要多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尝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收集资料,课堂中展示、讨论、交流,也可采用课后课题研究方式进行。网络上有丰富的信息,可以实现时空的跨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河包中学)
其他文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大班多媒体授课模式具有高效率、高信息量的优势,但也带来了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出现过的问题:一是硬件设备建设的不完善;二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
2025年,日本战后初期出生的人将进入75岁高龄期,医疗护理需求进一步增加。而应对2025年问题,日本政府陆续颁布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法》(2012年)、《综合确保地域医疗护
介绍了中港合资淮阴利淮钢铁有限公司总图布置的四次演变,并阐述了最终总平面布置的特点。
教书是一门艺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更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忙于分析字、词、句、篇等内容,而忽视了语文课应有的整体美教学,把固有的整体性撕成一块块碎片,其结果: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显然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并进而达到有效呢?下面,本人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
分析了当前县级图书馆馆员素质现状,提出了21世纪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图书馆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介绍了美国、日本及我国上海、广东的信息产业成功发展的特点和举措,探讨了这些成功经验对山西省在发展信息产业过程中制定政策、技术研发、融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介绍了原平市水资源特点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和对策。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亦不能外,必须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文就如何以生为本,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实施中学历史教学展开论
本文概述了拉赫钢铁厂2号高炉使用高炉专家系统的功能,运行及其效益等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