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口中的“……”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刻画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地位低下、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自命清高、麻木不仁、善良诚实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对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整篇小说只有三千多字,运用“……”就达十处之多,其中有八处出自孔乙己的口中。仔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孔乙己口中的“……”在表情达意方面发挥了极好的修辞效果,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现列举如下:
  一、表示被人抢白而说话中断
  当成亨酒店里的顾客“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孔乙己说话因被顾客抢白而中断。他用反问的句式力求挽回“读书人”的脸面,依此掩饰内心的伤痛。然而,顾客们却步步紧逼。不容其把话说完,把他曾经的伤疤血淋淋地撕裂开来。试想:只要有一点社会地位的人,那些顾客能这样、敢这样、会这样吗?连酒店的顾客都不能让其把话说完。可见孔乙己当时的地位是何等低下!
  二、表示支支吾吾、表达不清
  当人们将孔乙己偷书一事暴露无遗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表示孔乙己要想争辩而又无法争辩时的支支吾吾的语气。表面上是孔乙己语气的支支吾吾。实际上是其思想的混沌、思维的呆滞、内心的“休克”,竟然认为“窃”不等于“偷-,自认为读书人窃书也是高人一等。这些逻辑是多么的荒谬。可见孔乙己被科举制度毒害得何等迂腐、何等麻木!
  
  三、表示说话时仍在进行思索、想象或时间的延长
  
  小说中写孔乙己教我识字的一节中。孔乙己共说了三个“……”:
  1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2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地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3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句1中的“……”是孔乙己对“我”读过书将信将疑,他在思考着:怎么样才能确定他读过书呢?通过思索。找到了“考你一考”的办法;句2中的“……”是孔乙己说话过程中想象时间的延长。前面孔乙己已经“等了许久”,当“我”没有回答时,仍然边说边在等待,想象着:如果不会,我教你吧。这两处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乙己具有善良的性格。句3中的省略号是表示孔乙己思索的过程。从“我”说的“茴”字想到“回”的四样写法。“回”字过去一般只有三种写法“回”“同”“回”。极少有人用第四种写法。孔乙己这里思索的过程表明了其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把不常用的字看成是自己的学问和本领、那种自命清高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表示欲言又止
  当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时,掌柜向其索要十九个钱时,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这里的“……”写出了孔乙己对自己所欠十九个钱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承认欠钱是事实但这回又无法还上:要想做出解释而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要,想摆一副“读书人”的架子,而实在是囊中羞涩。从这一“……”里我们既看到孔乙己诚实的一面,同时更能看到其穷困潦倒的形象。
  五、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当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时。腿被打断了。只能用手走来,但人们还是不放过取笑的机会,他“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是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这里的“……”既省略了“跌”字重复,更是表示他说话的断断续续,从这个“……”至少能够读出这样的两层含义:一是语气已经显得十分的苍白,可以预见生命将会结束,不能不使人哀其不幸:二是用“
  
  
  
  
  
  
  
  
  
  
  
  
  
  
  
  
  
  
  
  
  
  
  
  
  
  
  
  
  
  
  
  
  
  
  
  
  
  
  
  
  
  
  
  
  
  
  
  
  
  
  
  
  
  
  
  
  
  
  
  
  
  
  
  
  
  
  
  
  
  
  跌”字重复遮掩所受的折磨,可见其麻木至极,不能不使人怒其不争。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们曾对不同学校初一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抽测,让他们自选一篇学过的课文朗读,结果被抽的一百名学生中添字、漏字、错字、破字、不知停顿及唱读的情况十分严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的几乎等于零。个中原因,不一而足,令人深思,而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认清读在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方面的重大意义,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试就读的意义略陈浅见。    一、读对于完成阅读理解任务的意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意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解读这一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有效思维是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  一、妙用响锤,使学生乐于思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    一、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鲁迅先生极为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活的面容。  如《祝福》中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
应用多组有理数时滞离散系统的比较原理和频域法,将多组有理数时滞区间系数离散系统化为多组有理数时滞定常离散系统,以判定其时滞无关稳定性,并举例说明了新定理的有效性和实用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提倡高效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师生双重智慧,构建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沐浴在欢乐的课堂氛围里,让师生双方都获得学习愉悦,使语文课堂变成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新时期最具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思想,发挥师生双重智慧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智慧的内涵包括教师教的智慧和学生学的智慧,教学智慧的价值取向在于教师与学生生命主体的共同发展,教学智慧的生成有赖于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感知文学人文美的重要方法。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大多文质兼美,令人百读不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读图,对文学名著的了解,仅限于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对经典知之甚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阅读经典,培养审美能力。如何利用经典美文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推荐经典美文,让学生发现美  学生由于阅读量少,加之人生观和世界
写作对中学生来说,是学语文的难中之难,学生的作文往往“只见骨头,不见血肉”,干巴巴的不能打动自己,当然更无法打动读者,老师面对这样的作文只能摇头叹气,评语中经常有一句:大而空,不够感人。何以如此?病症在于不会,也不习惯在作文中用细腻,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何谓细节描写?在作文中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有了细节描写后的作文能给读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笔者就以上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一、充分把握细节描写的
中考结束,考试情况总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而作文更是首当其冲。那到底什么是作文呢?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每周都要写作文。但我们注意到学生对作文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有的甚
据了解,按照新的产业政策,钢材生产被首次列为“高能耗”产业,国家有关部门可能将对钢材生产进行一系列调整。
渣液干法粒化的发展比传统工艺具有很多环境上的优势,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又能应用于很多领域(如:水泥、筑路填料、农业、滤宋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