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的生成机制:个人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双路径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i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CSS 2013数据为例,对中国居民的获得感、个体对发展和公平的感知进行操作化,并使用R包bayesQR提供的贝叶斯二元选择分位数回归方法,验证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公平对获得感的双重提升作用.研究同时发现,个体发展对获得感的积极预测作用略强于社会公平,同时这种提升作用呈现正“U型”分布,即个体越强烈地感受到高获得感、或越强烈地感受到低获得感,发展或公平对获得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就越明显.这说明进一步且更全面的发展仍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而提升全民获得感的首要途径.此外,如何精准提升中等获得体验个体的积极获得体验,仍值得学界和执政者的进一步探索.
其他文献
费孝通在广西大瑶山调查发现,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和民族(支系)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联系.其农民生活研究在理论上为西方人类学界所重视,但其核心问题意识却只能在现实语境中得到理解.与此相对照,当代农民生活之地权问题已解决,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二元农业格局,使得劳动密集型农业无利可图,小农户劳动力和资本外流,大资本却急欲下乡.研究此类地区的乡村振兴,防范"三农"问题转化成民族问题,需要两种问题意识和视野辩证相融合.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伟大旗帜,领导建立了具有人民当家作主本质属性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选举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不断发展和完善参与式民主,不断丰富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与时俱进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主形式,为人类民主实践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提升教师的职业性和强化教师的专业性应成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关键.大学初任教师作为学校的新鲜血液,需要承担教学和科研等多重任务,其教学专业生涯表征如何?对M大学初任教师“基本情况分析—成长需求评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初任教师存在职业性发展水平较高、教学专业发展基础较弱,职业发展规划目标清晰、教学专业发展精力投入较少等特点.为有效促进初任教师教学专业发展,遵循初任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培育职业情感,优化入职培养,强化政策激励,完善教学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等应是其中的要义.
作为城市、市场经济和文人阶层交汇处的文化实践,文学奖在社会空间中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引导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介入文化的生产.文学奖可以是一个展览空间,也可以是一间开放的教室,在这个场域里,声望、艺术品格和文化资本之间相互转化,而文学奖表彰的艺术精神则代表集体的审美信仰和对时代精神的审美化回应.单向街文学奖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民间文化奖项,建立了新的奖项运作模式,获得了文人阶层和市场的认可,通过颁奖和奖项运作与商业规则妥善对话,重获文化精英的话语权,再现文人阶层的启蒙意识.
目前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研究缺乏深度与清晰性.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经历具有变异性,因此需要对教师朝向更好方向的“微观专业发展过程”有更深入的研究.随着专业社会学的发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专业”工作和专业主义的理论和概念,如为了应对“网络联系的复杂性”而孕育的“生态专业主义”.专业主义是一个包括行为、态度和智力的三位一体的概念.目前,有四种专业主义视角类型,即需求的专业主义、规定的专业主义、推断的专业主义和践行的专业主义.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技术官僚式专业主义、专业标准、绩效管理在不同侧面促进了教师专业主义
医疗机构中医患双方的疾病认知是决定医患关系走向的基础因素,而医疗需求、病痛叙事以及医患的交流沟通等都会对医患关系产生明显影响.医学人类学研究的西北经验说明,疾病认知与知识格局、患者的医疗需求、医患双方的叙事话语以及医患交流的空间实践是医患关系研究的四个基础维度.从这四个维度出发,综合利用跨学科理论方法展开探索,就能保证相关研究有效聚焦影响医患关系走向的主要因素,在促进医学人类学创新发展的同时,还能大幅度提升研究实践的对策应用价值.
受尚武之风、边塞环境和戎狄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河陇文学自先秦以来已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格.具体而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尚武之风影响下河陇士人亦文亦武的“两栖”特色与河陇文学的质直共性;二是边塞苦寒环境影响下河陇文学的慷慨悲凉之气;三是华戎交会背景下河陇文学的“秦风”特质与文化品格.
田宅的亲邻典主先买权制度,在宋金元时期已很成熟;考察清末民初的民事习惯,这一制度似乎仍在行用且行用较彻底,但在清末的陕西紫阳县,却颇淆乱.对这类争讼,紫阳知县有的受理,有的不受理,有的虽受理却委托保约处理,甚至有知县声称清朝买卖田地“并无先尽户族承买之例”,更有声称在清朝“卖业先尽亲房,久干例禁”者.缘在亲邻典主先买权常被人作为卡勒业主的理由,故清朝有地方大员以此为由,要求禁约亲邻先买习俗.由此可见,清朝虽有此习俗,但无此法例;虽有条禁制,知县们却并不着意实行,不见因此而被定罪、杖责者.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提出,蕴含了深邃的国族一体的思想和理论.从“共同体”到民族、从民族到国家、从国家到更高追求的“共同体”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层级和变革次序.“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无疑是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前提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认知,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有机统一,是国家认同与“一体”追求的有机结合.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通过增进各族群众的伟大祖国的“多元一体”认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形式、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坚持民族工作的理论与道路自信以及坚持不懈做好中
基于自我决定论、期望理论、社会交换论、公平理论、使命理论等,探究最适合解释藏区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理论与因素.改编《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问卷》调查8所中小学教师共计331位教师,其中藏族教师占83.4%.通过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民族身份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显著差异;藏族教师受角色职责和自我实现影响较大,而汉族教师受社会认同影响较大;(2)五种理论中以社会交换论最适合解释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3)角色职责、社会认同、自我实现能有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贡献在于指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