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习惯,学好小学语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lzm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的习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为将来的更深层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勤于动笔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其中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具体知识,而是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的习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为将来的更深层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是为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是为了做好具体知识内容上的准备。课前预习的具体步骤和做法是: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把握重点内容,寻找难点部分,为听讲做好准备。进行了课前预习后,在听教师讲课时,能够有目的地突破重点和难点,益于接受新的知识。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学期开始,在拿到新课本后,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在大体上浏览课本的目录,对教材有初步了解;每周开始,教师指定将学习的课文,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细致的预习,有不明白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记;每天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分层次、划段落,找出内容的重难点,并在课上进行适当检验,以此巩固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语文中的课文,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之所以感受不到,是因为他们没有细致观察。作文的写作,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学生只有细致观察周围的生活,耐心寻找和发现事物的更替、变迁,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等,才能激发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写出言之有物、感人至深的作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最重要的是从生活、学习中入手,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如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游玩时,看到新奇的动植物等,在学生兴奋之余,教师要适时提醒和引导他们,让他们既知大概,更知细节。细节的审视,需要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细微。最好的办法是,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细微的差别。比如引导学生对鸭和鹅进行对比,说出它們的区别。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对其进行认识和学习,逐渐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为语文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常为学生挑选适合阅读的图书,推荐给他们,并引导认真阅读,并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
  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可以与“书香河北”全民阅读活动同步,每月定时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的阅读书目,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生活技能,了解自然、社会,认识人生真谛。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为阅读更多书籍提供有利条件。
  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道出了质疑发问对学问进步的重要作用。对于课文中不懂的问题,不敢于发问,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是对学习不好的;对于课文中存在争议的地方,不善于质疑,是不能很好地领会文章的内涵的。这都是不会学习的表现,都不能使学生取得学习进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会提问、会引导,激发学生的疑问,进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课文讲解伊始,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鼓励学生提出较复杂的问题;课文讲解完后,鼓励学生对课文中自己认为有悖常理、自相矛盾等内容,提出质疑,并阐述观点和看法,教师选择有典型意义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对所学知识不断深化,为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五、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要勤于动笔,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自己读书还是课堂听讲,都应做到这一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课堂听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记笔记,标记重难点,勾画表达感情的句子、段落等。课外阅读时,教师刚开始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拿笔在书上标注,或在本子上摘抄、记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后,可以引导学生在书的留白处,对字、词、句、段、篇等作批注,起先不要求必须成句,可以是简单的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等,然后逐渐用完整的一句话、几句话代替,形成完整的意思表示。在校外,学生的所见所闻很多,生发出不同的感想,把其及时记录下来,不仅可以为写作文积累丰厚的素材,还可以养成动笔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
  人的记忆是有阶段性的,学过的知识不经常复习,久而久之就会忘掉。因此,要培养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其好处表现在:首先,可以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知识的线索。其次,可以避免忘记所学知识。再次,可以查漏补缺,使所学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首先从每天课外作业开始,在做作业之前,要求学生首先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并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整理。每篇课文学习完后,对整篇进行复习、整理;每个单元学习完后,对整个单元进行复习、整理;一本教材学习完后,对整本书进行系统复习、整理。学生在不断地复习、整理中,巩固所学,对知识进行内化,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贾瑞英.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9).
  [2]刘珍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08(04).
  [3]江廷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小学时代(教师),2010(08).
  [4]余娟.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7).
其他文献
一、“几痕”带来的纠结  “草长莺飞二月天”,春的萌动总给人带来惊喜。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的小草,抽拔出嫩芽的柳枝,细碎地开在枝头的迎春花,还有孩子们朗朗悦耳的读书声。  自然之美,不领略有些可惜。今天,我要和学生们一同学习第四课《燕子》,透过文字感受春的动人。这篇文章节选自郑振铎的《海燕》,他笔下的燕子灵动可爱,透着一丝调皮,孩子们学习兴致很高。按照以往的习惯,我备课时除了研读课文、教参外,还关注《
摘 要: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要着眼于课程目标,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时代下,新课程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要创设愉快、张弛有度的课堂情境,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教
西安事变后,为求得国内和平的巩固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实现,我党向国民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于1937年2月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结束内战和国共关系,这
摘 要: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语文的阶段,因此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鍵词: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摘 要: 小学语文课文中写人叙事的文章占有一定比例,这样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便不可缺少。在具体篇章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主人公形象描写和刻画手法的认识、分析和赏析能力,能够提高學生对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形象分析 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都可以在阅读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因此,重视阅读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
倍半萜内酯二聚体(sesquiterpene lactone dimers,SLDs)是一类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倍半萜内酯片段组成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大多数SLDs是两个倍半萜内酯通过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或者Michale加成反应,形成一个新的C30骨架的复杂结构,因此这类化合物具有骨架类型多样,连接方式多变,立体构型复杂的特点。自第一个倍半萜内酯二聚体苦艾素(Absinthin)从菊
摘 要: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应试教育痕迹,课堂单纯重视字词句的讲解,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形成教师“一言堂”的枯燥教学模式。“话题式”教学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真正本质。本文从话题的设置、引导、讨论、评价等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话题式”教学的建构与反思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 “话题式”教学 建构对策  一、“话题式”教学的优点
摘 要:新时期,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荐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建立现代化财务制度体系,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预算绩效管理是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可以促使单位的预算活动全过程围绕绩效展开,构建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最优化配置。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
摘 要:当前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正面临着很多挑战,特别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 内部控制是确保各项工作符合法律规定,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预防与降低各种风险。目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认识不到位、内控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评价监督机制不到位等现象,对实际工作中的各项经济活动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容易产生违规甚至腐败现象,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因此,本文在剖析内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