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赡养与顺敬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exc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最为集中最为完备的一部书。它全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后世儒学发展的依据和基础,孔子思想涉及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孝”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是最美好的道德方法,从根本上来讲,“孝”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而要全面了解孔子的孝,最为基本的做法就是要对《论语》进行整本书阅读,才不至于断章取义,一知半解。对《论语》整本书阅读,这其实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借助《论语》整本书的阅读,有利于对孔子思想的全面了解。《论语》作为一部文化经典,值得学习的方面很多,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我们可以選定某一方面进行全面阅读。这样,阅读的目的性更强。在此文中,笔者想从学习“孝“的思想为目的的角度来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探索。
  在笔者看来,要进行这样的教学,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四步进行:第一步,搜索整本书中有关孝的表达;第二步,将这些章句进行分类,明白孔子关于孝有几层含义;第三步,借助课外资料,进行互文性阅读,丰富对孔子“孝“的理解;第四步,现实性意义理解,将其放入社会现实当中,联系现实进行理解。

一、进行有目的的搜集阅读


  对于有目的的阅读来讲,搜集资料是最基础的一项任务。从《论语》整部书来看,仅含有“孝”字的语言就多达20处,而这20处有的是孔子自己直接的讲述,有的是回答学生的问题,有的则是其学生们对孝的认识。除了直接含有“孝”字的语句外,还有的虽不含“孝”字,但其思想指向却是“孝”。这些相关语句涉及“孝”的方方面面。笔者认真搜集了整本书,发现直接含“孝”字的章句有:1.2章、1.6章、1.7章、1.9章、1.11章、2.5章、2.6章、2.7章、2.8章、2.20章、2.21章、3.12章、3.26章、4.18章、4.19章、4.20章、4.21章、8.21章、11.5章、13.20章、19.18章。(篇幅有限,在此只将其章节序号记录)当然,还有一些是不含“孝”字的章句,其指向也是“孝”。如17.21章,讲的是守丧三年,实际上是指父母死后的“孝”。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当然,这一搜集不只是把这些章句挑出来,而是每一章句都认真读完,理解到位,然后就能明白孔子“孝”的整体含义。

二、做出较细致的分类整理


  把这些章句搜集好之后,第二步工作就是对这些章句再进一步研习,弄懂每一个章句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在班里交流。对一些章句的解读大致如下:
  1.2孝是为仁的根本、基础,不可损毁。
  1.6强调孝的重要。
  1.7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
  1.9父母去世时,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葬之以礼。
  1.11不违,不改变父亲合理的部分,长期坚持父亲的主张,这就是孝。
  2.5无违,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愿,生、死都要合礼,祭祀,也应按时来做。
  2.6关心父母的身体,尤其是父母年老体弱多病时,应时时怀着担忧之心。
  2.7孝的含义:一方面不否定有物质的赡养,但另一方面更重视内心的敬。
  2.8孝的含义:孝敬父母要保持和颜悦色。
  2.20孝慈,就会做到忠。
  2.21孝,说到底,也是从政,讲孝的人,就会把这种做事风格用到政治上。
  3.12祭祀祖先不能让别人代理。
  4.18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面对父母的错误,可以劝止,但不可触犯,这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
  4.19免于父母担心。
  4.20无违,就是孝。
  4.21时时关心父母,处处关心父母,关心父母年龄,当父母年事已高的时候,既有高兴,但也要有种忧惧担心。
  8.21禹的行孝,哪怕侵损自己,也要极尽孝道,在孝上从没半点减损。此处鬼神指先祖。
  11.5闵子骞孝,人人得而见之,都赞许他。
  13.20忠是第一位,接着便是孝,一族之人一乡之人称赞其孝悌,那是仅次于忠之人。
  17.21守丧三年是孝的一种表现。孔子这段话是从孝的报恩角度来讲,作为子女,应该要回报父母。
  19.18孟庄子的孝,就两个字,无违。
  这种解读也只是粗线条的第一步解读,第二步就是要将这章句解读得有系统性,也就是按一定的形式分类,使其更简洁,更容易全面把握。从以上一些章句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形式的分类,第一种形式是按照父母(其实主要指父亲)生前或死后进行分类,第二种形式是按照行“孝”的具体指向分类。
  先说第一种,即按父母生前或死后进行分类。父母生前,做子女应该按一定的要求行孝,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而父母死后,做子女的也要讲孝,比如按照礼的要求来守丧,继续继承父母的志向,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一些事。
  再说第二种,即按照行孝的具体指向进行分类。这是研习“孝”的重要分类方式,按照这种方式分,会更明确,更易把握。从这一角度研究,孔子的“孝”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赡养,二是顺敬。赡养是孝的最基础的,即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求,在孔子看来,这是第一层次的孝,属于低层次的孝。如2.7 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通过这两节,大致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最基本的保障是让父母老有所养,不能挨饿受冻。但在孔子看来,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即顺敬,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无论去哪里,不要让父母担心,如4.19章,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同时心里要时刻挂念着自己的父母,尤其是父母生病或年老的时候。还有一点,孔子强调做子女的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哪怕父母去世,也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类,这样更清楚地把握孔子“孝”的大致思想主张。

三、借助权威资料丰富认识


  当然,只看《论语》原著是不够的,或者说是不足以理解到孔子“孝”的思想的。更何况,学生的经历与学识有限,没办法做到深刻地理解《论语》中的章句。所以,在《论语》整本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论语》研究方面较为权威的著作,以便做到互文性解读。所谓互文性解读,不仅是用原著的章句来解读章句,也包括借助其他相关资料来帮助解读。在读《论语》前,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书,比如原著注译方面较权威的有朱熹的《论语集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孙钦善的《论语注译》;解读方面较权威的有钱穆的《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等;还有一些可以作为补充性的阅读材料,如南怀瑾《论语别裁》、李零的《丧家狗——我读
其他文献
一、项目化学习与语文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源于以约翰·杜威等美国教育家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做中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广泛采用项目化学习进行教学,根据大量的教学实践,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化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化学习的“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火遍全国,在中学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这是极振奋人心的事儿。可热潮退去之后,我们的朗读又当何去何从呢?恐怕还是要回归朗读的“大本营”——语文课堂。然而,当前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教人不忍直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愿意“读出来”,甚至已经“读不出来”了。  朗读,为什么要求“读出来”?从词源的角度看,“朗”是明朗的意思,引申为声
阅读与写作,本是语文教学的两面,相辅相成。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因为教材内容编排的限定,教学时间的限制等因素,很多老师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割裂开来,在阅读专题教学中很少甚至不去涉及写作技能的训练;同样,在写作教学中,也抛开了文本阅读的有效引领。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点,而对写作技巧的学习借鉴却被忽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与现代散文相比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在郑国攻打陈国后,郑国的子展穿着军服向晋侯敬献战利品,面对今后的责问,子展以充满严密逻辑的外交辞令,不卑不亢地进行了完美答复。孔子针对此事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要
每年高考作文出炉之际,便是全民吐槽之时。不但民间议潮汹涌,而且时有专家发声。作为文化大省,江苏的高考作文题自然备受关注。先有温儒敏教授等人在“光明微教育”上的评价:相对于前几年,江苏卷今年的考题还是有进步,由“话长话短”来引导考生思考彰显个性或创新意识,价值追求比较明显,但是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的对举,在思考上给予了学生很大的难度,题目的表述有点“绕”,指向不够清楚。后有王开东老师的微信开撕
【评析样本】  刘文亚.《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刘大森.《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学》编委会,2017(1).  王东昶.《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  颜廷泉.《初探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  可视化策略在语文教学主要应用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众所周知,阅读是把文本的信息进行提取并把信息进行结构化和内化的过程;写作则是思维转化成内部语言,再
自1933年朱自清的《春》发表以来,不论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如何变化,《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朱自清的《春》可以称得上是一篇经典课文,是一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小品文。但是,在半个多世纪的解读中,《春》却一再被平面化。一方面仅限于修辞上的学习,另一方面拒绝深度解读,仅仅停留在朗诵教学中。事实上,这是对这一经典文章的极大浪费。本文将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批评纳入审视《春》的视野中来,拟解决
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活动的过程,一种存在体验的表达,一种生命力的释放。高中生的作文应该展现一个生机勃发、五彩斑斓的生命世界,然而我们读到的常常是“正”(刻板)“大”(宏大)“光”(空洞)“明”(直白)的事件叙述,作文中生命体验的淡退,如同歌曲《存在》所述:“谁知道我们该往何处,谁知道生命沦为何物?”新课标提出高中生作文应“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在我看
著名语文教育家韩军老师说过,语文美在形象,美在感性,但语文也必须有理性,有思想,有深度。的确,我们可以经过一番努力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感人。但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借助思想之美把课堂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把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思考,才算是完美的语文教育。  语文是极富灵性的一门学科,在这个五彩斑斓的王国里穿行,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无论是发现、鉴赏还是表现美,都需要智慧。智慧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文章】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9期。  【内容提要】我国写作课程的“序列化”追求已遭遇诸多困境。作为实践性课程,写作课程的设计不应从写作知识系统出发,而应该基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