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理,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reny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作文出炉之际,便是全民吐槽之时。不但民间议潮汹涌,而且时有专家发声。作为文化大省,江苏的高考作文题自然备受关注。先有温儒敏教授等人在“光明微教育”上的评价:相对于前几年,江苏卷今年的考题还是有进步,由“话长话短”来引导考生思考彰显个性或创新意识,价值追求比较明显,但是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的对举,在思考上给予了学生很大的难度,题目的表述有点“绕”,指向不够清楚。后有王开东老师的微信开撕:这道筛子般漏洞百出的题目……江苏高考作文,误尽苍生?我想把“?”拉直了,江苏高考作文,误尽苍生!
  这道作文题果真这么不让人待见吗?
  顺着材料的思路,我们分析一下: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约定俗成的一般认识,是针对自身而言的。第二句,“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个观点是对俗话的反叛与颠倒,破折号后面的文字对应解释了两个小分句的意思,即(别人)有话(我)则短或不(说),(别人)无话(我)则长或也许有话说,这是和别人相较而言的。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有时”和前面可以是对应关系,即“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是“个性的彰显”,“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是“创新意识的闪现”,也可以是交叉或合并关系。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最为人诟病的是其内部的逻辑关系,王开东老师列出了这则材料的三大病症:概念不统一、话短话长与个性创新无关、个性与创新岂能对立。从逻辑上来看,我们姑且认为这些病症是存在的,但这是我们站在评判者的立场来看作文题的,那么命题者他们难道就一点逻辑知识都不懂吗?他们在命题期间难道就没有反复琢磨材料的措词吗?难道就没有预测一下这道作文题的读者反映吗?我想还不至于吧。如果我们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来审视这道题目,想一想它究竟想传达给考生怎样的信息,可能会有所发现。我们将材料浓缩一下,可以提炼出“话短话长”“个性”“创新意识”这三组关键词,在这个语境里,三组关键词是有内部关联的,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几种关系,无论考生抓住哪一点,都能构思成文,从这点来看,命题者试图给予考生广阔的发挥空间。再看写作要求“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这些要求可以说是非常宽泛的,“根据材料”就是要考生凭借材料这一“起跑器”发力,将材料作为写作思考的起点;“选取角度”就是要考生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来写作,这个角度可以是切中材料核心意思的最佳角度,也可以是只抓住材料部分意思的一般角度,但只要在材料的固有范围内,就应该予以认可;“自拟题目”更是让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作文的立意自由发挥了。
  由此看来,这道作文题虽然在表述上有点绕,但本意不在为难考生。特级教师王学东认为这个作文题属于言论式的材料作文,给学生思维的广度比较大,本身又包含了言论类材料作文的两种类型:一种是辩证式的,前面的两句话就是辩证;第二种,后面“个性和创新”又引申出来话题,既可以从个性角度切入,又可以从创新角度切入。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还做了解读,这样学生不会茫然。学生要想得高分,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要出彩,紧扣个性或创新,都算切题(见2016年6月7日微阅读网)。
  可舆论的焦点在于这道作文题的最佳立意是什么,学生的焦虑在于自己的考场作文是否被判为走题。对此,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2013年6月25日刊登在《现代快报》上的“评阅者按”: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体式,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比较开放、灵活。……提供给考生作文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所谓“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往往见仁见智,难以归一。今年的考题体现了这一点,故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在“材料”的固有范围之内,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等等。在此前提下,重点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2013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启用新材料作文体式,所用的材料是一则关于蝴蝶洞探险的寓言故事,尽管材料的最后用“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这一句来提示考生可以写“小与大”的关系,可当年的45万考生并没有华山一条道,都将这作为唯一的立意,写出来的文章还是五花八门,各显其能的,在批阅时阅卷者也是在原材料这个大框架下看文章本身质量如何的。今年高考,江苏已经是连续四年继续沿用这种作文的考查形式,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自会借鉴之前的评分标准,根据作文题和学生写作情况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而不会轻易评定哪篇作文是完全走题的。
  其实无论我们怎样品评这道作文题,都只是事后诸葛了。今年全省36万考生在考场上是听不到这些声音的,他们那时正在运用自己的才智,结合老师的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奋笔疾书,竭尽全力地完成这道70分的大题。就是明年高考,作文题一面世或许还是议论纷纷,众口难调,每一届的考生还需应对高考作文题。“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学生写不好高考作文,绝不是命题者单方面的责任。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直面写作教学问题。老师有责任让写作教学回归科学务实的正轨之中,平时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切切实实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到高考时水到渠成地接受检阅和考核,形成教与考的良性循环。至于学生,更要夯实写作基础,练就“披文入理,沿波讨源”的本领,面对作文题,要读懂材料,努力走进命题者的思路,透过文字找到隐藏在材料中的“理”,找到那“虽幽必显”的题目指令,然后自是海阔天空,笔底生花!
  [作者通联:江苏滨海中学]
其他文献
无论教学何种类型的文本,都应该既准确界定该文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内容,又最大可能地落实该文本的教学价值,还需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三方面要求,概括而言,即“三度语文”主张的“丈量语文的宽度”、“拓展语文的深度”、“营造课堂的温度”。  以此三方面的教学诉求为标准,审视当下的文言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便可发现,相当数量的课堂,普遍性存在着问题设置过于随意、
上世纪30年代以来,被誉为白话“美文”的《荷塘月色》一直被选为语文教科书的重点课文,不仅因为它写得漂亮而缜密,而且因为它为现代语体文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文风。从具体可操作的角度反思与调整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下面介绍笔者对《荷塘月色》教学目标的升格过程。  原有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掌握“袅娜”等26个词语。  2.初步感知《荷塘月色》的美。  3.学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作者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生活境遇的文学体裁①。与小说等叙事性作品相比,散文不需要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截取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某个侧面,以表现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思想为最终的落脚点。散文以抒情见长,但有的散文特别是叙事散文则普遍存在着叙事因素。散文的叙事归根到底是服务于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叙事散文或侧重于叙事,把叙述事情作为重点,文章着眼点放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检讨与前瞻》一文中说:“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一说法绝非危言耸听,纵观目前的写作教学,以下几种情况普遍存在。其一,范文导写。学习一两篇优秀范文,然后让学生模仿写作(写前)或修改(写后)。其二是讲章法,诸如 “化大为小五法”“考场作文降龙八招”等等。其三是创设一个情境,进行一番活动,将活动中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成文。另一种极端则是不作为,一个学期难得上一两次作文辅导课,
本文所言的“点”指课堂教学中意外的、即时的、动态的生成点。它的这一特点,意味着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但是由于它具有生成性,所以,如果教师及时地把握并且由此展开,它很可能成为文本解读的钥匙。下面笔者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具体阐释“随机选点,由点及面”的解读策略。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我们共同讨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乏味的,但是在交流
张正耀老师是我的朋友,他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语文人。他给我寄来一打厚厚的书稿,让我写序,写点什么呢?我真的很犯愁。打开书稿,书的题目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语文,究竟怎么教?”副标题是“一位特级教师的69条教学建议”。看了这样的题目,读了全部书稿,不禁为正耀老师拍案叫绝!语文,就应该这样教!  语文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语文教学的生态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高中语文教学生态恶化尤其严重,高一就开始
一、项目化学习与语文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源于以约翰·杜威等美国教育家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做中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广泛采用项目化学习进行教学,根据大量的教学实践,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化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化学习的“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火遍全国,在中学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这是极振奋人心的事儿。可热潮退去之后,我们的朗读又当何去何从呢?恐怕还是要回归朗读的“大本营”——语文课堂。然而,当前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教人不忍直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愿意“读出来”,甚至已经“读不出来”了。  朗读,为什么要求“读出来”?从词源的角度看,“朗”是明朗的意思,引申为声
阅读与写作,本是语文教学的两面,相辅相成。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因为教材内容编排的限定,教学时间的限制等因素,很多老师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割裂开来,在阅读专题教学中很少甚至不去涉及写作技能的训练;同样,在写作教学中,也抛开了文本阅读的有效引领。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点,而对写作技巧的学习借鉴却被忽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与现代散文相比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在郑国攻打陈国后,郑国的子展穿着军服向晋侯敬献战利品,面对今后的责问,子展以充满严密逻辑的外交辞令,不卑不亢地进行了完美答复。孔子针对此事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