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感性之美与理性之光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韩军老师说过,语文美在形象,美在感性,但语文也必须有理性,有思想,有深度。的确,我们可以经过一番努力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感人。但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借助思想之美把课堂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把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思考,才算是完美的语文教育。
  语文是极富灵性的一门学科,在这个五彩斑斓的王国里穿行,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无论是发现、鉴赏还是表现美,都需要智慧。智慧从何而来呢?从理性中来,从思想中来。
  上完《热爱生命》的公开课,就有同事诚恳地对我说:“松平,我说实话你别难过,我觉得你的这节课没有上次那个综合实践课上得精彩。”也有一个同事对我说:“上得很好,有思想,有深度,对学生的思想启迪很大。”面对两位同事截然不同的感触和评价,我有了自己的判断:这节课难免有遗憾,比如结束时的那则新闻材料分析得太仓促,比如学生展示度不够广等等。但我觉得这节课没有所谓的高潮,并不等于学生的思维不在状态。什么是课堂的精彩与高潮呢?是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是音乐衬托下的诗意?还是教师表演后学生的如雷掌声?这些都是,但不是全部。通过一堂课打开了学生的理性之门,启迪了学生的思想之光算不算高潮呢?绝对是!因为最伟大的教师就是培养出一批批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这比收获感性的经验更可贵!我的学生真棒!他们能从主人公与比尔的对比中认识到人性之美,美在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灵,人性之高贵,贵在宁可饿死也不食同类的尊严。他们十几岁就学会了思考人性的善与美,丑与恶,并从中收获自己的启迪与感悟,而且,表达得那么透彻,那么诗意,实在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再说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思想不同,理念各异,都会反映在你的教学设计中。《热爱生命》从浅层来说讲的就是一个淘金者面临生死考验顽强求生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题也很明确,但作者隐藏的深意须从比尔这个人身上发掘。他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抛弃同伴,最终被狼群吃掉,只剩下一堆骸骨。这就不仅仅是求生问题,而是关乎人性。人性的贪婪与丑陋才导致了这场悲剧!那么,作者究竟想通过人物传达什么呢?我想传达的不仅仅是求生脱险的硬汉精神,更是一种对人性美与丑,善与恶的叩问。我从主人公身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坚守人的高贵与尊严,捍卫人的仁慈,善良与伟大。所以,我在新的解读之后,把重点确定在“人性”这个高度上,使学生的思想有了纵深的挖掘,有了更理性的成长。
  对教材的处理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比如《热爱生命》这一课也可放在六年级来讲,但是不能把主题确定为“探讨人性”,毕竟孩子年龄小,对生活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恐怕就需要另一套设计方案。有时候,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选定一篇课文,让老师从六年级到九年级上个遍,才能充分显示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
  语文,这个我倾心热爱的学科,我会用诗意去营造它的感性之美,让学生喜欢它,也会用哲思去构建它的理性之美,让学生探究它。
其他文献
本文所言的“点”指课堂教学中意外的、即时的、动态的生成点。它的这一特点,意味着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但是由于它具有生成性,所以,如果教师及时地把握并且由此展开,它很可能成为文本解读的钥匙。下面笔者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具体阐释“随机选点,由点及面”的解读策略。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我们共同讨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乏味的,但是在交流
张正耀老师是我的朋友,他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语文人。他给我寄来一打厚厚的书稿,让我写序,写点什么呢?我真的很犯愁。打开书稿,书的题目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语文,究竟怎么教?”副标题是“一位特级教师的69条教学建议”。看了这样的题目,读了全部书稿,不禁为正耀老师拍案叫绝!语文,就应该这样教!  语文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语文教学的生态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高中语文教学生态恶化尤其严重,高一就开始
一、项目化学习与语文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源于以约翰·杜威等美国教育家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做中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广泛采用项目化学习进行教学,根据大量的教学实践,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化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化学习的“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火遍全国,在中学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这是极振奋人心的事儿。可热潮退去之后,我们的朗读又当何去何从呢?恐怕还是要回归朗读的“大本营”——语文课堂。然而,当前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教人不忍直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愿意“读出来”,甚至已经“读不出来”了。  朗读,为什么要求“读出来”?从词源的角度看,“朗”是明朗的意思,引申为声
阅读与写作,本是语文教学的两面,相辅相成。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因为教材内容编排的限定,教学时间的限制等因素,很多老师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割裂开来,在阅读专题教学中很少甚至不去涉及写作技能的训练;同样,在写作教学中,也抛开了文本阅读的有效引领。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点,而对写作技巧的学习借鉴却被忽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与现代散文相比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在郑国攻打陈国后,郑国的子展穿着军服向晋侯敬献战利品,面对今后的责问,子展以充满严密逻辑的外交辞令,不卑不亢地进行了完美答复。孔子针对此事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要
每年高考作文出炉之际,便是全民吐槽之时。不但民间议潮汹涌,而且时有专家发声。作为文化大省,江苏的高考作文题自然备受关注。先有温儒敏教授等人在“光明微教育”上的评价:相对于前几年,江苏卷今年的考题还是有进步,由“话长话短”来引导考生思考彰显个性或创新意识,价值追求比较明显,但是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的对举,在思考上给予了学生很大的难度,题目的表述有点“绕”,指向不够清楚。后有王开东老师的微信开撕
【评析样本】  刘文亚.《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刘大森.《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学》编委会,2017(1).  王东昶.《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  颜廷泉.《初探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  可视化策略在语文教学主要应用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众所周知,阅读是把文本的信息进行提取并把信息进行结构化和内化的过程;写作则是思维转化成内部语言,再
自1933年朱自清的《春》发表以来,不论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如何变化,《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朱自清的《春》可以称得上是一篇经典课文,是一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小品文。但是,在半个多世纪的解读中,《春》却一再被平面化。一方面仅限于修辞上的学习,另一方面拒绝深度解读,仅仅停留在朗诵教学中。事实上,这是对这一经典文章的极大浪费。本文将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批评纳入审视《春》的视野中来,拟解决
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活动的过程,一种存在体验的表达,一种生命力的释放。高中生的作文应该展现一个生机勃发、五彩斑斓的生命世界,然而我们读到的常常是“正”(刻板)“大”(宏大)“光”(空洞)“明”(直白)的事件叙述,作文中生命体验的淡退,如同歌曲《存在》所述:“谁知道我们该往何处,谁知道生命沦为何物?”新课标提出高中生作文应“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在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