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梯,你能轻松爬坡吗?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时间:2003年3月
  教学地点:海门市实验学校小学部
  教学对象:三年级
  【教学过程】
  一、观察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师:同学们,生活中咱们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视频播放陀螺、汽车、缆车、风车等物体的运动)
  师:这些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能帮它们分分类吗?
  师:大家把陀螺和风车分为一类,能用手势表示出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吗?
  师:谁来用一个词概括这种运动方式?
  生:旋转。
  师:像陀螺、风车这样围绕一个点转动的现象,数学上称之为旋转。
  师:那缆车、笔直前行的小汽车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谁用手势表示一下?
  师:像缆车、笔直前行的汽车的运动方式,我们数学上称为平移。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平移和旋转。(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2.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看,请你判断一下下面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课件演示转动方向盘和升国旗,学生判断)
  3.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谁来说说看,你还在哪儿见到过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生1:我们拉抽屉时,抽屉的运动就是平移。
  生2:擦黑板的动作是平移。
  生3:开窗户的动作是旋转。(边做打开窗户的动作边说)
  生4:我觉得有的开窗户的动作是平移。(做轨道移动窗户的推窗动作)
  师:同学们能想象出他们所举的两种不同推窗动作吗?是的,这两种现象生活中都有。
  二、认识图形的平移,激发矛盾
  1.情境引入,初步感知平移
  师:你们可真聪明。接下来杨老师想带你们去大自然中看一看。
  师:瞧!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在向前行驶。小船刚出发不久两只小鸟就发生了争吵。船头的红鸟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绿鸟不服气,于是两只小鸟吵了起来。
  师:同学们,请你来说说:红鸟和绿鸟谁经过的路程长?谁经过的路程短?
  生1:我觉得绿鸟走的路程多,因为它在红鸟的后面。
  生2:我觉得红鸟走的路程多,它走在前面,所以走的路程多。
  生3:我觉得它们走的一样多。
  师:哈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不统一。你们还有什么办法来判断呢?
  生4:我们用尺子量一下吧。
  师:行。那红鸟所经过的路程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谁来指一指。
  (学生指,教师补充说明这是红鸟的起点,这是终点。)
  师:红鸟运动前后的点我们称之为对应点。
  师:谁来指指绿鸟的起点和终点,这也是两个对应点。
  师:(指红鸟的终点和绿鸟的起点)这是两个对应点吗,为什么?
  2.进一步研究平移的要素
  师:现在我们借助方格图来研究好吗?(见左下图)红点(即船头的点)代表红鸟,绿点(即船尾的点)代表绿鸟。你们现在有办法比较出谁经过的路程长吗?
  生:我们数格子就行了。
  师:谁来数一数红点平移了多少格?
  生:9格。
  师:他数的对吗?咱们跟着电脑再数一遍。
  师:谁再来数数绿鸟走了多少格?(边数课件边演示)
  师:看来红鸟和绿鸟都走了9格,他们所经过的路程是一样长的。
  师:绿鸟心里面还是不服气呀,它想,不行,我要换个位置跟你比。于是它爬到了帆顶上,这是它的起点,那它的终点在哪儿呢?谁来指一指?
  师:那这次它走了多少格呢?谁帮它来数一数。
  (学生上台数。)
  师:还是一样长。这次绿鸟该服气了吧。
  师:绿鸟还是不服气,于是它又爬到了桅杆顶上,结果会怎样呢?
  生:还是一样长。
  师:如果绿鸟继续换下去,结果会怎么样?
  师:通过上面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师:也就是说,不管绿鸟站在小船的哪儿,它经过的路程和红鸟经过的路程永远都一样长。也就是说小船上任意一个点移动的距离都是一样长的。
  师:那现在谁来说说,小船向右平移了多少格呢?为什么?
  生:小船向右平移了9格。因为小船上每个点都平移了9格,所以小船就平移了9格。
  师:咱们跟着电脑一起数一数。
  师:同学们,要知道小船平移了多少格,只要数什么就可以了?
  生:只要数小船上的任意一个点平移了多少格就可以了。
  三、多层练习,促进内化
  1.数一数、画一画
  师:正当两只小鸟停止争吵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看来马上就要下雨了。瞧,河边两只小蚂蚁正忙着搬家呢。小蚂蚁把小房子向哪儿平移了多少格呢?
  师:你是怎么数的?
  师: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师:咱们帮小蚂蚁在新家旁植一棵树吧。(把三角形向上平移1格,再向上平移1格)
  师:接着给小树画上树干就行了。
  2.巩固练习
  师:将三角形按要求平移咱们可以画出一棵小树,那将这些图形按要求平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拿出作业纸,动手画。)
  生:是一条金鱼!
  3.拓展练习
  师:孩子们看,上面的这些图形都能任意旋转和平移,还可以复制,你能用这些图形创造一幅美丽的图案吗?
  (展示学生作品:树、火箭、花等等。)
  4.走进生活
  师:2003年,上海音乐厅的整体搬迁,就是利用了平移的原理。大家看。(视频播放上海音乐厅整体搬迁录像)
  四、课堂小结
  师:想深入了解平移和旋转,单凭短短一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收集一些平移和旋转的资料,咱们下节活动课再来研究,好吗?
  (杨惠娟,海门市实验小学,226100)
其他文献
“文化”的定义据说已有200多种,我比较认可的还是中国古贤的观点:“五色为文”“以文化之”。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集合体,是引领人精神发育、精神成长的。这也是学校文化应有的意蕴。恰如我们在无锡市育红小学所看到的,学校文化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育红”世界。育红小学的文化建设,引领师生健康成长,也给我们带来关于学校文化多个维度的思考。  历史的印记  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最重要的是历史性,提倡文化要多从历史规
期刊
摘要:“口袋政策”是教育者对儿童随时随地提出规则的一种管理策略,妨碍了儿童自律的形成。科学的规则建立是从儿童立场出发,观照儿童的接受力、领悟力和体验感,在重视个体差异,尊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儿童自身和集体的力量将规则内化,从而产生自觉行为。  关键词:儿童;规则意识;口袋政策;自觉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57-05  人类的
期刊
摘要:《导游讲解》课程是中职导游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要求很高的实践性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实现课程的要求,将微格教学引入《导游讲解》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形成有效课堂。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导游讲解》课程;微格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6-004
期刊
摘要:E–PDS,数字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本土实践范式,是常州市勤业中学通过六年实践探索形成的校本研修新范式。文章从系统规划、行动创新、生成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数字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本土实践范式研究的规划、研究与建模。  关键词:教师发展;学习共同体;E–PDS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43-06  2003年,常州市教育局将勤业中学定为
期刊
数学建模是构建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简称。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事实上,数学建模及教学研究在大学开展得较多,在中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小学阶段研究数学建模是否可行?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课堂中,如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尝试?我们面临很多挑战。  我以为,模型思想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并且引导学生不断感悟,让
期刊
身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习惯了在课堂上捧着一本语文书,徜徉在语文天地里。这本书,是我们课程的标记,但是也成了我们当下进行语文教学的桎梏。其实很多语文老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先进的理念许多人都会说,但是,真正落实到每一节的语文课上,“教课文”却是我们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为了迎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名校课堂巡礼”的一节观摩课,我准备了五上的一
期刊
摘要: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不足、中职生与高职生顶岗实习要求存在的差异、企业对顶岗实习要求出现的新变化等促进五年制高职改革顶岗实习模式。“主体二元,企业三进,四级分层,五员共管”的“二三四五”新型顶岗实习模式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二三四五”顶岗实习模式;校企合作;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一些数学教师制订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教育技术与学习理论的指导、缺乏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能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有导学、导教、导测和控制的功能。运用ABCD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步骤明确,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ABCD法;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心理表征指在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将外部所感受到的各种信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组织,并逐步建构出一定的意义和结构。心理表征包括符号抽象建构、概念的确立、视觉与空间图式的形成等过程。  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完成了两个方面的转化。第一个转化是指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全面分析其中的数
期刊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终于颁布了。现阶段,研读课标,领悟精髓,是重要的学习活动。  尝试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条目,把握实质,精当解读,是一种比较专业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实现崔允漷教授倡导的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策略。  如何分解课程标准呢?笔者以“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这一条目为例,介绍分解的做法。  一、提取关键词,确定核心概念——发问“儿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