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l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终于颁布了。现阶段,研读课标,领悟精髓,是重要的学习活动。
  尝试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条目,把握实质,精当解读,是一种比较专业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实现崔允漷教授倡导的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策略。
  如何分解课程标准呢?笔者以“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这一条目为例,介绍分解的做法。
  一、 提取关键词,确定核心概念——发问“儿童生活”
  “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是修订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第四条。这是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理解。
  细细琢磨这一条课标内容,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儿童生活?儿童生活包括哪些内容?认识儿童生活的价值是什么?
  到了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却说“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们又会产生疑问:什么是学生生活?学生生活的范围是怎样的?学生生活的价值是什么?
  研读这一条课标条目,我们先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析。[1]这是分解课标的第一步。每一位品德教师在研读课标时,都可以试着这样琢磨,带着问题细读课标。
  二、剖析展开,解读核心概念——走进“儿童生活”
  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我们选取的这一条,就是采用实际生活分析和理论概念展开的形式来剖析,以便理解“儿童生活”的意义。
  1.基于校园生活,观察真实的“儿童生活”
  作为教师,与儿童朝夕相处,但是不代表你了解他们。常有顽皮的孩子在楼道里帮你提取重物,让你欣慰一笑;偶有文静的孩子做出令人费解的鲁莽举动,令你伤透脑筋。常听老师抱怨:“哎,这孩子只要不是学习,别提有多讨喜呀!”显然,儿童的表现是多面的,我们只是读懂了他们的一个方面。
  曾经在一所学校发现墙报上有孩子的“心中愿望”,有一孩子一连写了三条愿望,希望有大房子,有好的学习成绩,将来能当警察。我们问过孩子愿望背后的故事吗?你瞧,我们还是没有读懂他们的精神需求。
  如今网络时代,孩子为什么会陶醉在游戏中?按理说,有些游戏是很难的,为什么孩子很快就学会了?他们是怎么学习的?这种基于自我需要的学习动机能否迁移到课程的学习中来?扪心自问,我们没有解开儿童学习的密码呀!
  面对考试的压力,我们的儿童快乐吗?他们是如何排解压力的?同辈群体是如何学习、生活、娱乐的?看来,我们的确需要了解生活中的儿童。
  伟大的作家雨果说:“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生活,就是理智。”
  2.基于学校生活,认清儿童的“课堂生活”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课堂生活是学校生活最主要的生活。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特殊的居民教师和学生,在特殊的课堂环境中互动,以完成有价值的活动和任务为目的。课堂实际上是个拥挤的地方,在这里,背景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的人为有限的资源而竞争。
  “课堂不仅是一个预设的学习共同体,还是一个社交场所,在这里会形成友谊,也会发生冲突,还会有聚会、参观及大量的其他活动。”[2]
  因此,课堂即社会。儿童在课堂生活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社会生活,学会处理冲突的技巧。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学习中习得道德。
  3.读懂课标设计思路,界定“儿童生活”范畴
  ①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修订后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清楚地界定了“儿童生活”的范畴。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三条主线,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层面,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3]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正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描述的那样: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帮助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儿童在学习中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有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②一条主线,点面结合,螺旋上升,构成儿童“学生生活”的范畴。
  修订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也明确地界定了“学生生活”的范围。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坏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4]   三、绘制课标目标地图,统整建立“学生生活”内容网络
  绘制课标目标地图,统整建立相关的内容网络,也是分解课标的重要步骤。在绘制的过程中,将课标中“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统整起来研读,整体地把握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这其中先分后合,分合之间清晰理解其实质,为教和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奠定基础。
  1.绘制“课程内容”表,归类对比中,通晓学生生活的具体内容
  修订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与原来的内容有哪些变化呢?通过梳理,列出表1:
  2.绘制“我们的学校生活”表,拆分整理中,明确内容与实施策略。具体内容见表2、表3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归类与梳理,可以一目了然地知晓“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特别是浏览“教学活动建议”后,不难发现课程的内容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调查、讨论交流、情境创设、游戏活动等形式来实施,解决了“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研读课标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寻找到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生活的有效途径与发放。
  四、基于课标的学习,探寻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生活的途径与方法
  1.观察儿童生活,捕捉指导“儿童生活”的契机
  儿童生活是自在的、自然的、情感性的,充满了童心、童趣。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作为教师要生活在孩子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其需求。比如,在征得儿童同意的前提下,阅读儿童的日记、心情故事,可以感受儿童的情绪,洞悉他们的内心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研读教材,尊重教材蕴含的儿童学习的发展性。
  “任何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挫折都应当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困惑与沉默,正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所以,富有创意的教师总是全身心地直面儿童的多样性与教材的发展性。”[5]
  2.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师生共同创造教与学的有效活动
  我们的课堂好比是战场,教师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学生既是不同层级的指挥员,又是水平不一的战斗员。我们得尊重学生的学习权,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参与作战的作用,师生共同设计详尽的学习计划与行动蓝图。
  课前,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品德课所传达的道德观念,要让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贴近生活,让课堂不在充满严肃的气氛中进行,真正地走进童心世界,这就需要平时多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真切的接近他们的生活,为品德课堂积累一定的生活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6]
  课后,延伸实践活动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反思生活的基础上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生活的品质。
  综上所述,分解课标中的条目只是深度学习课程标准的活动之一。分解的目的是为了领会课标条目背后的理论支撑,积淀教师的理论储备。分解与综合是分解课标技术的两个层面,为的是寻找有效教学的源头活水。
  “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只是修订版课程标准中的一条理念,我们还可以选取其他感兴趣的课标条目,选择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式进行分解的实践。在分解中,增强执行课标的意识,寻找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丰富并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分解的过程是我们拓展学习的过程,也是校本研修中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2.
  [2][美]理查德·阿兰兹.学会教学[M].丛立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6.
  [3]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6]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5.
  (应美华,南京市栖霞区教学研究室,210028)
其他文献
开栏的话: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每位教师或多或少都要上一些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在这些经过精心打磨和研究的课例中,教师常常会更深度地收获一些关于教学的思考和感悟。梳理这些案例,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一个范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课例不仅可以深度挖掘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为更多的教学研究者课后相互评论,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是一种深化
期刊
“文化”的定义据说已有200多种,我比较认可的还是中国古贤的观点:“五色为文”“以文化之”。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集合体,是引领人精神发育、精神成长的。这也是学校文化应有的意蕴。恰如我们在无锡市育红小学所看到的,学校文化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育红”世界。育红小学的文化建设,引领师生健康成长,也给我们带来关于学校文化多个维度的思考。  历史的印记  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最重要的是历史性,提倡文化要多从历史规
期刊
摘要:“口袋政策”是教育者对儿童随时随地提出规则的一种管理策略,妨碍了儿童自律的形成。科学的规则建立是从儿童立场出发,观照儿童的接受力、领悟力和体验感,在重视个体差异,尊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儿童自身和集体的力量将规则内化,从而产生自觉行为。  关键词:儿童;规则意识;口袋政策;自觉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57-05  人类的
期刊
摘要:《导游讲解》课程是中职导游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要求很高的实践性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实现课程的要求,将微格教学引入《导游讲解》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形成有效课堂。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导游讲解》课程;微格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6-004
期刊
摘要:E–PDS,数字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本土实践范式,是常州市勤业中学通过六年实践探索形成的校本研修新范式。文章从系统规划、行动创新、生成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数字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本土实践范式研究的规划、研究与建模。  关键词:教师发展;学习共同体;E–PDS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43-06  2003年,常州市教育局将勤业中学定为
期刊
数学建模是构建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简称。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事实上,数学建模及教学研究在大学开展得较多,在中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小学阶段研究数学建模是否可行?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课堂中,如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尝试?我们面临很多挑战。  我以为,模型思想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并且引导学生不断感悟,让
期刊
身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习惯了在课堂上捧着一本语文书,徜徉在语文天地里。这本书,是我们课程的标记,但是也成了我们当下进行语文教学的桎梏。其实很多语文老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先进的理念许多人都会说,但是,真正落实到每一节的语文课上,“教课文”却是我们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为了迎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名校课堂巡礼”的一节观摩课,我准备了五上的一
期刊
摘要: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不足、中职生与高职生顶岗实习要求存在的差异、企业对顶岗实习要求出现的新变化等促进五年制高职改革顶岗实习模式。“主体二元,企业三进,四级分层,五员共管”的“二三四五”新型顶岗实习模式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二三四五”顶岗实习模式;校企合作;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一些数学教师制订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教育技术与学习理论的指导、缺乏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能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有导学、导教、导测和控制的功能。运用ABCD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步骤明确,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ABCD法;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心理表征指在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将外部所感受到的各种信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组织,并逐步建构出一定的意义和结构。心理表征包括符号抽象建构、概念的确立、视觉与空间图式的形成等过程。  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完成了两个方面的转化。第一个转化是指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全面分析其中的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