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儿童视角,开启“悦作”之旅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应更多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坚守儿童视角,呵护儿童天性,勾连他们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插上幻想的翅膀,发现生活的神奇与美丽!
  【关键词】习作教学 儿童天性 好奇 好玩 好想
  苏格拉底说:“最完美的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玩耍时那投入的表情,高兴时那天真的神色,都来源于纯朴自然的天性。但在我们成人眼里,儿童的天职就是学习,勤有功,嬉无益。于是,儿童好奇的天性被视为“问题”,有益的活动被视为“贪玩”,奇特的想象被视为“荒谬”……
  然而,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是有着其固定法则的“自然存在”,有着属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即儿童的自然天性。以往的习作教学,教师站在成人视角,用成人的语言习惯去规范学生的习作语言,用成人的标准去鉴赏学生的习作。长此以往,儿童习作中的童真、言语的个性也消失殆尽。
  一、唤醒好奇的生命:和作文一起生活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儿童的最大天性就是好奇心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用各种感官探寻世界,在不断地困惑和发问之中,处处体现着探究的欲望和本能。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也要善于发掘儿童的好奇心,顺应他们的天性,让他们习作时有话可写。
  某次习作的主题是爸爸妈妈,要求学生选择一件或几件事情,写出爸爸妈妈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可是在教师满怀激情的启发引导之后,收到的文章却是司空见惯的作文事例:雨中送伞、生病照顾等。基于此,笔者临时调整了这次作文课的教学策略。
  放学时,笔者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爸爸妈妈的手,并采访一下爸爸或者妈妈,思考手变化的原因。听到这个特殊的作业,学生兴趣盎然,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好好观察了解过爸爸妈妈的手。
  第二天语文课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
  文文说:“以前我习惯了妈妈用手为我做的一切,现在发现妈妈的手指粗了,手心里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一个个老茧,有时不小心碰到了甚至感到有点疼,那是衰老的痕迹吗?听爸爸说,妈妈结婚前的手细腻光滑,可自从有了我以后,手就越来越粗糙了,我想那是妈妈为我操心的痕迹。我真想给妈妈买一支最好的护手霜,让她的手恢复以前的光滑柔嫩!”
  小辰说:“爸爸的手干净而宽大,他一只手就能把我的整个手包在手心,那样让我感到十分温暖。只记得从我出生后,爸爸的手似乎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当我学走路时,是他小心翼翼地扶着我;当我伤心失望时是他用手搭着我的肩膀鼓励我;而当我做错事时,他也会狠狠地打一下我的屁股,每一下都让我感到火辣辣的疼。”
  ……
  交流中,笔者分明看到了学生眼中那晶莹的泪花,在一口气看完学生当天完成的作文后,笔者不禁感叹:“这样的作文才是学生自己写出的文章。”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供大量范文,告诉学生遣词造句的技巧,让学生记住大量的段式与结构。可是,我们可能偏偏忘记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们缺的是对生活有目的的观察。当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事件、一个能够亲历的活动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就会充满好奇地观察、思考,继而有序地描述和创造性地联想。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最美、最真。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回应,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二、投入好玩的热情:和作文一起游戏
  “玩”是儿童的天性。 “玩”能让学生玩得有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头脑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智力。玩也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直接方法,能带着他们“在思想放松的前提下”享受到一般课堂无法实现的学习生活,激起其学习的热情,获得极大的满足。教师根据学生好玩的心理,将游戏带进课堂,用玩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潜能,是让学生樂于写作的好办法。
  学生在三年级时才接触作文,笔者为了打消学生的作文畏难心理,每周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写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玩哑剧游戏,笔者一反常态,上课前默不作声地在黑板上写上游戏规则:今天的课堂我们都是聋哑人,只表演不说话。接着,笔者分别请十个学生上台表演跳长绳,跳得像的就继续,跳得不像的就淘汰,最后决出冠军和亚军。课堂上,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最后,笔者让学生自主命题,现场描写珍贵而难忘的一刻。学生在亲身体验后,当堂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
  把游戏带进课堂,学生的创作热情会更加高涨。如学写人物外貌,让学生做“猜猜他是谁”的集体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学会了怎样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描写;学写人物神情,让学生做“大眼瞪小眼”的表情游戏,在游戏比赛中他们学会了描写同伴不同的脸部表情;学写人物动作,让学生进行一次跳远比赛,他们不仅看到了他人的动作,也懂得了怎样描述自己的动作;学写人物语言,让学生围绕有趣的话题开展辩论赛,让他们在唇枪舌剑中学会捕捉记录语言,感受对话交流的乐趣。
  喜闻乐见的游戏像催化剂,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他们的表达机关,流淌出生动流畅、亲切自然的语言。
  三、插上好想的双翼:和作文一起幻想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他们的小脑袋里永远不缺奇思妙想。他们的思想还很稚嫩,因此更能天马行空,富于想象;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不丰富,所以语言质朴,不善修饰,这一切都是潜藏于儿童心灵深处的资源。让学生和作文一起幻想,用文字来延伸想象力,更能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神奇与美丽。
  小学生爱读想象类文艺作品,作文指导就应顺应他们的天性,让习作课堂成为他们心灵驰骋的精神家园。如全班合作编写童话故事、幻想故事、寓言故事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善于想象的一员,“我的飞天梦”“我是教室的美容师”“会‘飞’的书包”等作文题,看似是“旁逸斜出”的“枝丫”——离奇的幻想,大胆的猜测,另类的设计……但这些都是学生在成长中对美好未来的自圆其说与憧憬,是童心创造永不枯竭的甘泉。
  五年级上册习作四的话题为“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样子,规划未来家乡的发展蓝图,这样的话题作文激起了学生对家乡变化的大胆想象。习作前,笔者先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问等渠道了解:目前我们的生活环境、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校园设施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我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又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对生活和科技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对未来家乡的发展更加充满憧憬和向往。笔者鼓励学生想象要富有意义、大胆创新。其中一个学生了解到目前主要的交通工具汽车给大家带来了交通便利,但排出的废气污染环境,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的现状后,就写了“二十年后家乡的新型汽车”,内容有趣新奇:“二十年后马路上再也看不到交通拥堵的现象,家家户户都拥有了我发明创造的一种能在地上跑、水里游、空中飞的多功能汽车,空间可以随时变大变小,发生碰撞前会巧妙避让。为了减少污染,它消耗太阳能,排出的气体无色无味,顺带过滤空气……”这位“未来汽车设计师”的神奇想象唤起了大家对未来家乡的无限想象!
  总之,教师要创设展开想象的环境和条件,开拓学生的想象维度,让他们的想象茁壮成长,让他们插上想象的双翼,在科学创新的天空中高飞。
  天性的培育过程,是一个点化与润泽的过程,而润泽生命、滋养天性潜移默化地散落在我们教学的各环节中。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提供适度的外部条件,期待、舒展、珍视和引导儿童可贵的天性,坚守儿童视角,让他们开启一场愉快的习作之旅。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一、情境创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馆的下一堂课要学做什么吗?请看图1。用彩带折花朵。为了折出大小不同的花朵,老师提前采购了不同规格的彩带。每种彩带各长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帮忙测量一下。但是今天课堂上,老师没有带米尺,只有一些1米长的纸带,你们能完成任务吗?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这些都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基本因素,主要以知识点、习题训练等方式进行呈现,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布在各个单元当中。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并且将其作为切入点,从个体性、整体性、层递性三个方面出发,探究语文复习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消化课堂所学。  [关键词]复习策略;把握要素;个体性;整体性;层递性  [中图分
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此数学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缓慢的知识内化过程,让过
有效的续写是课文生命力的再现和延续,也是培养小学生思维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语文课本作为主要阵地,深入挖掘文本的独特资源,引导学生在续写课文时既要立足文本,把握文章主线,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构思,又要跳出文本,进行大胆的想象。长期开展此项训练,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以《穷人》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课文续写教学策略。
徐 俊 教育哲学博士,高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硕导,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师,全国名校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小学语文30人研究小组”研究员,全国真语文专委会、浙江省作文專委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委会学术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学术委员。先后获评全国“课改优秀教师”、“中国好教师”、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荣获全国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习作教学大赛特等奖。  参与
【摘 要】“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职责也不容忽视,可悄悄引导,可悄悄点拨,可悄悄激励,从而让学生的讨论思路更宽,方向更明,思辨更激烈。  【关键词】课堂讨论 教师 职责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数的运算”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时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算理的探索,从简单拼接转变为深度融合;算法的掌握,从简单模仿转变为深度理解;计算策略的形成,从简单迁移转变为深度关联。教师应抓住计算课堂的关键要素,聚焦学生思维活动的焦点,让计算教学深度展开。  【关键词】计算教学 深度融合 深度理解 深度关联  在小学阶段,“数的运算”
围绕大概念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开展大概念教学,以促进大概念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为主要目标,要求人们不仅着眼于已有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培养,更着眼于学科整体观念的构建及转变课程价值追求。作为一种课程改革行动的重要支点,它选择核心素养为既有目标,为改善学习方式、认识课程现象、解决课程问题、预测课程改革发展提供了价值规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发挥塑造学科素养的功能。
阅读教学中要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将目光投向自然和生活;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把品读美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以《鸟的天堂》教学为例,本着本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人文主题,以及语文要素“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教学时带领学生行走在字里行间,联系生活细读品悟,进入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给学生留下如诗如画的印象。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能让教师跳出“一课一备”的教学视角,系统全面地剖析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脉络主线,通过重构单元,对课时适当进行调整,让单元学习内容更具结构化,利于学生的深度理解,最终促进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