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转变,让计算教学深度展开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1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数的运算”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时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算理的探索,从简单拼接转变为深度融合;算法的掌握,从简单模仿转变为深度理解;计算策略的形成,从简单迁移转变为深度关联。教师应抓住计算课堂的关键要素,聚焦学生思维活动的焦点,让计算教学深度展开。
  【关键词】计算教学 深度融合 深度理解 深度关联
  在小学阶段,“数的运算”的教学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计算教学时,要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这一要求。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数学学习往往是从直观感受开始,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来促进他们主动思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升运算能力。
  一、计算算理的探索,从简单拼接转变为深度融合
  在计算教学中,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小学计算教学中的“数”通常是通过竖式或者等式来体现,以数辅形;“形”通常是通过学具操作来体现,以形助数。
  但是实际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会把“数”与“形”人为地割裂成独立的两个部分展开教学,割断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联系,使学生失去可持续性思维的张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时,教师通常会按照教材所呈现的线性结构,先出示例题主题图,再引导学生摆小棒分一分,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告知学生可以用竖式计算,最后引领学生逐步得出计算法则。
  表面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分小棒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了表象,仿佛引领学生认识了其中的算理,也遵循了先算理后算法的一般计算课的教学规律。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亲历了学具的操作,看似掌握了算法。其实,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短时记忆的能力较差,有效思维的时间较短,在学习列竖式计算时,已经“丢”了算理,只是单纯地在模仿计算。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强调:“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计算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按照以下5个步骤(如图1~5),将学生直观生动的动手操作与高度抽象的竖式计算同步进行,推动算理与算法之间及时联结,有效促进两者深度融合,帮助学生获得对“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算理的本质的理解。
  52÷2,竖式中先算十位上的5÷2,商2余1,即先拿出5捆小棒中的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还余1捆;再把竖式中十位上余下的“1”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得12,12÷2商6,即把余下的1捆小棒拆分成10根后,和另外的2根合起来得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最后得到竖式上的商是26,图中每份的2捆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正好是26根。探索算理时,把先数后形或者先形后数的简单拼接转变为数形同步呈现,真正做到了数与形的深度融合。
  二、计算方法的掌握,从简单模仿转变为深度理解
  笔算是“抽象的算理,直观的算法”。实际的计算课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会更关注显性、直观的计算方法的教学,忽视对相对内隐、抽象的计算法则的理解的教学,把笔算教学等同于简单的形式操练。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模仿格式、机械计算的状况。学生对笔算兴趣不浓,对计算法则理解模糊,掌握不到位,这种情况下,面对形式多样但本质不变的计算题学生无法灵活运用计算法则顺利、正确地计算。
  要转变学生计算时只会简单形式模仿的现状,就需要立足于“数学理解”来展开教学。数学理解的主体是学生,数学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发展和深入的。
  图6左边三个竖式计算都是“从低位算起”的。在教学“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例题“42÷2”时,学生直接用原有的知识结构诠释新知,出现了图6最右边的竖式计算,先算个位上的“2÷2”,再算十位上的“40÷2”,算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得出商是21。这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受整数加、减、乘法竖式计算方法的影响,在思维定式的作用下,默认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竖式计算时同样应该“从低位算起”。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竖式计算是第一次出现“从高位算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分小棒的动手操作,先分整捆,每人分得2捆,是20根;再分单根,每人分得1根;最后把两次分的结果和起来是“21”。结合操作过程,学生表面上看似理解了上图中第四个竖式“从高位算起”的算理,其实,这一课时的情景还没有真正体现出为什么要“从高位算起”。有的同学先分单根,再分整捆,结果也是“21”,这种情况下,最右边的竖式计算是有一定道理的。
  真正体现“从高位算起”的需求性的情景应该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52÷2”。
  结合例题,分小棒时,有的学生先分2根,每人1根,再分5捆中的4捆,每人2捆,剩下的1捆拆成10根,继续平均分,每人5根,正好分完,最后把三次分的结果和起来:1 20 5=26;有的学生先分5捆,每份2捆,再把剩下的1捆拆开来,变成10根,和2根合起来继续平均分,每份6根,正好分完,最后把两次分的结果和起来:20 6=26。两种分法分别呈现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方式比较简便。先分整捆,竖式中就体现为从高位除起。学生结合操作直观比较,亲身经历,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要“从高位算起”,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促进了學生的数学理解走向深入。
  三、计算策略的形成,从简单迁移转变为深度关联
  在数学中进行混合运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计算规则。比较复杂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除了常见的“先乘除、后加减”等运算顺序规则,还有一些灵活的“另类”运算顺序规则。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分步列式的过程,列出综合算式,自然地引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运算顺序的心理需求。对于所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学生“似曾相识”。教材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精心设计了能提示运算顺序的填空,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解题经验,让学生发现在不影响运算结果的前提下,可以同时先计算两边的乘法再相加,使计算过程简略些。
  但数学知识不是独立的,而是会相互作用的。学生在基本了解了这样的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后,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对新知进行简单迁移,产生无意的联想。
  生1:如果中间是减法,两边是乘法,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灵活计算?
  师:你能结合课本第70页的例题,试着提出一个最后一步是减法的问题吗?
  生2:4副围棋的价格比3副中国象棋的价格贵多少?
  (师指名列式,15×4-12×3)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有的学生分三步逐步计算,有的学生同时计算两边的乘法再相减,最后分析比较,发现如果中间是减法,两边是乘法,也可以像例题一样灵活计算)
  生3:我觉得两边同时是乘法或者除法,中间是加法或者减法,都可以像这样灵活计算。
  生4:我觉得两边只要是乘除法,中间只要是加减法,都可以这样灵活计算。
  (师引导学生分别举例,再通过计算进行验证,发现按学生发现的运算顺序计算是正确的)
  课堂上,学生对新知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往往会有一些无意的联想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然后通过举例、验证、辨析等数学方法与策略,逐步调整、完善,最终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征概括出本质,发现其中的深度关联,自主完成知识建构,体会创新、创造的成就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三个转变,有效地抓住计算课堂的关键要素,教师聚焦学生思维活动的焦点展开深度教学,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也真正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杨美.关注理性思维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统编教材非常重视神话故事的教学,在四年级特设了一个神话故事单元。阅读神话故事,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在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应顺应童心,引导学生沉入文本,對神话追根溯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文体特征,感悟神话精神。这样,能让学生喜欢阅读神话故事,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神话故事;文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2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这一变化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必须具备洞察单元整体联系的意识,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将单元内看似形散的教学内容统整成为一个有机而连环的整体。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要素”落实的“教一扶一放一用”的整体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怎么教、怎么扶、怎么放、怎么用的问题。
【摘 要】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是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教师要善于将从统编版语文教材策略单元中学到的阅读策略运用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预测、提问等策略深入地进行阅读。同时,要融合不同的媒介,将影视资源、绘本读物等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增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乐趣和魅力。在学生读懂内容、体会到情感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聚焦写作方法,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秘密,通过语言实践学习作者的
主题语境位于英语课程内容之首。本文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从明确主题语境、创设主题语境、展开主题语境和扩展主题语境四个环节分析探索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主题语境的创设和运用,提出教师应遵循主题语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连贯性原则,使学生在围绕主题展开的立体语境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文化。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一、情境创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馆的下一堂课要学做什么吗?请看图1。用彩带折花朵。为了折出大小不同的花朵,老师提前采购了不同规格的彩带。每种彩带各长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帮忙测量一下。但是今天课堂上,老师没有带米尺,只有一些1米长的纸带,你们能完成任务吗?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这些都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基本因素,主要以知识点、习题训练等方式进行呈现,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布在各个单元当中。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并且将其作为切入点,从个体性、整体性、层递性三个方面出发,探究语文复习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消化课堂所学。  [关键词]复习策略;把握要素;个体性;整体性;层递性  [中图分
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此数学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缓慢的知识内化过程,让过
有效的续写是课文生命力的再现和延续,也是培养小学生思维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语文课本作为主要阵地,深入挖掘文本的独特资源,引导学生在续写课文时既要立足文本,把握文章主线,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构思,又要跳出文本,进行大胆的想象。长期开展此项训练,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以《穷人》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课文续写教学策略。
徐 俊 教育哲学博士,高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硕导,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师,全国名校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小学语文30人研究小组”研究员,全国真语文专委会、浙江省作文專委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委会学术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学术委员。先后获评全国“课改优秀教师”、“中国好教师”、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荣获全国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习作教学大赛特等奖。  参与
【摘 要】“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职责也不容忽视,可悄悄引导,可悄悄点拨,可悄悄激励,从而让学生的讨论思路更宽,方向更明,思辨更激烈。  【关键词】课堂讨论 教师 职责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