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变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7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群里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哥,突然发了几句感慨,关于一个老男人如何活得更加精彩的自我激励,看了之后,很有感触。
  对于衰老,过去我总浅薄地认为,女人的恐惧甚于男人。世人都说女人天性柔软是水做的,对于变僵硬变脆弱从软体动物变成冷硬的冰,恐慌也属正常。可男人天性是刚的是土质的,衰老之后依然是刚性和散沙,怎会惧怕!
  但事实上,目过太多老男人的形态,你会发现,男人和女人对于衰老的恐惧是相同的,美女对于迟暮的哀叹,甚至不比英雄对于白头的怅惘更沉重。
  为什么?
  答案很明显,无论男女,他们都有一颗肉做的心,他们的灵魂,都是包裹在厚厚壳子里的纯真小孩。对于那些不可掌控的改变,诸如白发和皱纹,诸如不再生动的眼神和无法跃动的四肢,诸如铺天盖地的黑夜般的寂寥和孤独,所有人都会一样的无助。相较之下,需要以雄性力量来征服一切的男人,会更因为雄性特征的消失而焦灼。
  衰老面前,人人平等,帝王将相与草根民众,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人到中年之后,我对衰老的感觉,也愈发强烈了。总觉得它就是一头埋伏在拐弯处的喋喋喘息的怪兽,一不小心就会在不防备的时刻,一下子蹦出来吞噬掉那点硕果仅存的可怜的青春和阳光。
  让人绝望的是,面对那头怪兽,人人都是手无寸铁的羔羊。除了束手待毙,别无选择。这样的时候,唯有回忆,才能让人嗅到一丝甜蜜的味道。
  躺在静默的黑夜中,轻轻闭上眼睛,会很轻易地看见当年的自己。一岁的蹒跚学步的我;七岁的拖着长书包扎着两个翘翘辫儿的我,攥着一块干粮飞奔在上学的土路上;十一岁的第一次穿了红色大花裙子的我,内心对长裙子日渐变短的尴尬和盼望下一条花裙子的焦灼;十三岁的和男生为抢占三八线而拼死拼活的我;十六岁开始萌动初恋的我,因为一个眼神就疼得痛彻心扉、慌乱自责的那个傻孩子;二十一岁为前途迷茫的我,大学宿舍的窗前高大的梧桐树下,时至今日,似乎依然能够嗅到比酒还醇的浓重花香;二十四岁初为新娘的我,简陋的婚礼,踏实的归宿感和茫然无措的小惊喜;二十六岁变身妈妈的我,迅速变化的生理特征,产后厌食症,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对母亲这个角色彻底完整的认知;三十岁,身已成,梦未竟,无数铁马冰河的梦里,彷徨无奈扼腕叹息的迷茫和彷徨中的我;三十六岁,大梦十年终觉醒,希望的微光下,开始将一直重复累加的文字变成可以换钱的工具,那个寂寂无华的名字,终于浮出水面,那个浅薄的梦,慢慢成真;四十岁,午夜两点无法控制内心的彻悟而起身打字的我,黑夜静寂,满心敬畏,如幼虫匍匐在墙角鸣唱,那歌声,不为谁听见,只为灵魂寻回安然。
  这样的穿越,是每个人都会藏在面具后的故事,如同躲在孩子手心里的水果糖。次复一次的偷偷品尝,不可言会的喜悦和满足,如蜜浆浸泡灵魂。
  只是,我还有更多的穿越,这穿越,不仅纵贯了前四十年,更有后四十年。总有一天,我也终要变成一个斑驳着白发的老人,怕冷、畏寒、不能剧烈活动,每天像个安静的猫咪,卧在阳光下的躺椅上,等待自己的终点;所有爱过的长辈和朋友,会一一离去,别人慢慢成为我的空白,我也会慢慢成为他人的空白,每一份空白的消失,都有死亡来盖棺定论。好多东西不能吃了,很多书不能看了,最后,连写下一个字的力气都没有。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孩子一样蜷伏在床上,面对那道炫目的白光,微笑着探出自己苍老的双手。
  中年的门槛上,清晰看见过往,亦清晰了然未来,这种清澈,是残酷的水中倒影。人生如戏,没有什么比这四个字更能概括这短暂的一生。但是,我更多看见的,却是戏外的感激。纵然经历过那么多的波折和艰难,但是,一直见证了美好和亲爱,一直沐浴了阳光和希望,一直一直都不曾绝望。前半生的繁华虽不够极致,但相比太多同类,总还是能够通过努力活得更好的那一个。有耕耘,有收获,这已足够。
  所以,越老了,人生越发活出一种滋味和坦然来。
  当然,再多的滋味和坦然,也阻止不了那样的怅惘:很多时候,看到少女明媚的眼神和柔滑的肌肤,看到少妇拍打在脚踝处的飞扬裙裾,看到孩子们奔跑的笑脸和开怀的童真,会羡慕,会怅然——这样的时光,只待来生了。更多时候,明亮的镜子前,目视松弛体态和无论如何也描画不出的那份青春,会有片刻的垂败感——只能是个让自己看了都要生厌的浑浊俗物了。面对那副日渐老去的皮囊,丰盛的灵魂会有不甘,可是,天意不可违,又能怎样!即便上帝愿意拿青春同现在的智慧和阅历做交换,又有几个人愿意重回昔日。
  人生与我而言,就是一个两头尖中间鼓的枣核。从咿呀学语的稚子再到生活起居不能自理的老人,最最风华正茂的,永远是中间的那段好时光。到了四十岁,再看襁褓中的孩子,看到父母精心为他置换尿布,会想到自己老到被人喂水喂饭的样子,某个瞬间,眼角湿润,哑然失笑。
  有一部外国电影,已经记不起名字,讲述的故事却余韵悠长:一个人一出生就是七十岁,身体却是幼子。他与一个小女孩儿同时出生,年轮却整整差了七十圈。两个人一同穿越岁月巷道,到了35岁,彼此逢到最好的青春,爱情轰然坠落。有了第一个孩子后,女人日渐变老,男人却日渐青春,最终,女人无法忍受自己的衰老,逃离。几十年之后,男人缩小成襁褓中的婴儿,在摇篮中,看着当年的妻,老成祖母的样子向他微笑。
  这个电影给人的震动,余音绕梁。令人怅然的爱情之外,更揭示了人生的另一个真谛:老人和孩子,起点和终点其实是相同的,所有人,无论活多久,最终做的,都不过一个圆周运动。
  一个人老成老妖精是正常的,但升華版的智慧人生却应该是,那个头发垂垂牙齿摇摇的老妖精,层层盔甲之内,包裹的还是一颗历经万千劫难却依然完好如初的稚子之心。
  这是人类战胜命运的唯一方式,也是活着的另一种功力,非大智慧者莫可得。
  人生在世,谁都无法左右命运的铁蹄,谁也无法逃脱宿命的枷锁,但是,只要你愿意,就永远可以让自己超越这混沌现实。唯一途路,就是保持内心的纯真。
  迈过四十岁的门槛,我有一个小小的笑话:以后每过一年,就给自己减去一岁。前四十年是顺序说人生,到了后四十年,就要学会用倒叙的手法讲故事。那样到了八十岁,不就复又成了鹤颜童心的幼子了么。
  这个笑话,几乎所有人听了都会一笑而过,没有人知道,我其实是认真的。
  张爱玲说,人生是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此语一言道尽人间万象。只不过,在感慨生之无奈的刹那,你有否想过,再华美的袍终究有一天也会老成无人过问的旧衣,到那时,精彩没了,虱子也死了。一件干干净净的旧袍子,压在箱子底,等待在岁月中风化为尘埃,谁又能说,这件袍子就失去了温暖的力量。
  能老成那样一件旧袍子,乃衰老之大境。
  摘自感人网
其他文献
红脸人憨厚  像牦牛,多背负少叫喊  红脸人赤诚  五体投地,对一根香火  红脸人专注  身在高原,眼在低处  红脸人执着  行礼必跪,唱歌必舞,敬酒必喝  红脸人这些性格  都是高原给的  他们脸上的深红颜色  也是高原给的  叫高原红  高原,緊挨着太阳
期刊
有一个走钢丝的,技术超群,他能在两幢20层高的大楼间,手持一根平衡杆,在钢丝上自由行走。成千上万的人被他令人窒息的壮举吸引,只见他走过钢丝后,让其助手骑在他肩上,准备再走一遍,观赏的人们报以热烈持久的掌声,他示意人们停止鼓掌,然后大声问:  “你们相信我和我的助手能走过去吗?”  “是的,我们相信!”人群狂热地大喊。  他停了停,然后大声问:“谁愿意骑在我的肩上?”  人群死一般寂静。  “相信”
期刊
这个假期,家里除了因装修而杂乱堆放的家具看起来不顺心,还有老妈的念叨声,让人多了一丝永无休止的烦躁感。  哥哥辞职回家打下手,嫂子刚怀了个小宝宝,爸爸的右脚趾粉碎性骨折刚做完手术行动不便,田地里没有农作物可以出售。简单点说,家里没有收入,除了装修材料费和人工费没有结清,我和妹妹还要伸手向家里要学费。  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对同一个屋檐下的大家庭成员来说,矛盾会比平时更容易凸显。妈妈在这时候悄无声息地
期刊
母亲为什么右手没有了小指?  当母亲第一次牵着他的手去河边浣洗衣服的时候,他问母亲这个问题。母亲笑了笑,“因为右手的小指变成了你啊。”  虽然,母亲的手指和隔壁亮亮家的母亲一样,修长,皮肤粗糙,指根和巴掌连接的地方有黄黄的老茧,好像开在指间的花朵,而他还是有点害怕,可不知道为什么,每隔一阵子,他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看母亲的手,仿佛,残指处,真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之源。  大概因为他是母亲的手指变的,
期刊
你周围的人都说你很好的时候、都认同你的时候,往往就出现问题了。你边上有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今天我不讲公司内部的例子了。刚才我们在那边喝茶的时候说,克林顿喜欢让经济学家围绕身边,他就不喜欢打仗。老布什任命鲍威尔,一个将军为美国国务卿,还有拉莫斯菲尔德等等,都是军人。所以你去看,边上有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假设领导者没有一个坚强的使命感,没有胸怀眼光,没有实力,我相信
期刊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母是不会溺爱孩子的那种人,对我总是格外严苛。我从小听到的赞扬多来自别的家长,而父母说的最多的则是:你看别人的孩子多乖,你怎么就那么调皮捣蛋呢?  比如,如果我和小伙伴们发生争执,尤其是在外人面前,错的一定是我。每每这时,别的小朋友的家长也会凶起自己的孩子来。看着家长们对别家的孩子客客气气而对自家的孩子横眉冷對的模样,我从心里渴望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也许那样父母就会给我特别的待遇
期刊
一个长年在家工作的人,如我,有一点小小的怪癖,可以不讲究样式,但对衣服的舒适度有几近偏执的要求。尽管衣柜里有许多的新衣服,我可能也会花几个小时翻箱倒柜,直至找出我念念不忘的六年前的短裤。旧衣服,不一定是家居服。事实上,我很不喜欢那些碎花、格子的家居服,贴了标签的,好像只要穿上就家居了,其实不;而且那些碎花呀格子呀,一旦洗旧,不忍直视。  有一件我特别喜欢的拼接毛衣,穿了不知道多少年,腋窝的拼接棉布
期刊
婚姻最好的模式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是1+1≥2,两个人在一起,应该要得到更多的可能与收获。这个算法看上去很完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要维系这种算法,往往很难实现。  我们每个人在结婚的那一刹那,都对婚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与向往。想象着像童话中的结局一样: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现实往往是:婚姻生活中,总是潜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曾经两情相悦的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两看相厌的地步。  1  有一对
期刊
正午,走进晴空下的麦地  晒烫脊背时  麦子密密兀立  听见一种声音  很小的聲音  我很痛苦  ——麦穗爆响了  那是麦子绽开处女之唇  和太阳最后一次的接吻  一声呻吟  就要坠落啊  ……你看,满眼橙黄橙黄
期刊
居里夫人,她在不同的课本里,两获诺贝尔奖,一屋子的奖章,淡泊名利,造福人类,令人肃然起敬。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谈论几本居里夫人的传记,说各有侧重,除了她女儿的那本,另外几本都写到她和学生朗之万那场引起轩然大波的,几欲让她身败名裂的情事。  死死地盯着这句话,并非要“逮住蛤蟆,攥出尿来”,有点像电光火石,高高在上的居里夫人忽然走到人群中间,原来她也有七情六欲,这让人觉得亲切。  这件事发生在居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