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读者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buk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热爱读书的兴趣,并指导他们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这一年来,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精选几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从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走向学生独立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一、跳出阅读舒适区,让阅读能力快速生长
  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這样子你的理解力就能明显提升。许多教师和学生总不喜欢看一些有点难度的书,比如说国学经典、外国名著、专业书籍,感觉读这类书很辛苦。其实过于轻松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应该大胆去面对难题,在挑战难题的过程中,提高理解力,丰富阅读经验。
  读有点难度的书,要从教师开始,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着读一些国学经典,学会静心地品味古人的那种生活态度,慢慢地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甚至学会用古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体会到国学带来的改变和乐趣。做到了这一点,自然而然也会把这种乐趣传递给学生,学生们也就会从小热爱国学经典。当然,读书不能局限中国的文学,应该放眼世界,了解一些外国文学。在读书中让自己见识更广、更富有才华。试着逼自己一把,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会知道你能读得多好多快。跳出舒适区,让自己阅读能力快速生长。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自然而然也会去涉足古文、外国文学,视野也会宽阔,表达的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和丰富。
  二、精选内容,构建“一主两翼”的读本体系
  古今中外的书籍不计其数,但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有价值,因此推荐给学生的书籍一定要精选。主题阅读的做法是在教材中每个主题单元的2~3篇文章的基础上,再精选4篇中外现代美文和4篇古今中外经典诗文,组建同一主题的大单元,构建自己的“一主两翼”读本体系。让学生在同一主题下,由课内阅读导向课外阅读,由文本延伸到文化。
  当然,精选经典书籍,也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或选择整本书,或节选部分内容。可以由语文教材的“日积月累”中的经典诗句引入整首诗的“日积月累”,从读一个人物到读别人对这个人物评价的作品,由“现代白话文”进入“小古文”的学习。一个主题,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研究型学习,一个人物可以引领学生学习一段历史,也可以由一篇课文走进一本名著。这种以主题引领的建构性阅读,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主建构、一种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体会语言魅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
  语言有古今之分,也有中外之别。我们看不懂前人用古文写的文章,当然古人也看不懂我们现代人写的白话文,这叫语言文字关。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
  对此,笔者主要是通过美读教学来实现的。通过美读,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使用的魅力,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笔者总喜欢在语文课上让学生美美地读上一篇或几段美文,在读中品文味、悟文法、感文情。这何尝不是一件美妙的事?当然,课堂中倡导的“美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读。首先,读的一定是经典,经典是有力量的,是最具有智慧的语言,历经千载洗礼沉淀下来,读之唇齿留香,韵味悠长,有时一句可胜过千言万语。而传承经典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熟读成诵,尽管有时“不求甚解”。其次,读要讲求复沓,复沓是一种回环之美。学生在文字中游走几个来回,声音时而高、时而低,节奏时而快、时而慢,读之则意在其间、情在其间、理在其间、韵在其间,涵泳玩索,沉潜往复。再次,读要讲求呼应,呼应是一种对称,古今对译、诗文对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都是一种有价值的呼应。呼应有顿挫之法、顾盼之势、俯仰之姿,用读积累语言,攻破语言文字关,体会语言使用魅力,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美读可以借助新媒体,在以读带讲中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学习理解文章的结构,厘清文章脉络。我们坚持每一堂课前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让学生思想更清晰,语言更优美。美的极致是朴素,“美读”的极致是灵魂在文字的穿行。有灵魂的美读当是一种高贵的读、一种自由的读、一种读在其间更醉在其间的读。
  四、知其意,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中国有句老话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要说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要表达的意思少。读书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就是知其意。可以引导学生从抓住最具价值的阅读点深入读;从文题入手,直奔重点;抓住感人文章的“心动点”;抓住编者的编辑思路和作者写作的“交汇点”;抓住用语的“精妙点”;抓住文章主旨的“升华点”,抓住人物思想的“闪光点”;抓住事情发展的“制高点”;抓住以趣取胜的“兴趣点”;抓住细节的“刻画点”;抓住诗词歌赋中的“名言警句”;抓住浓缩文章内容的“聚焦点”;抓住景物色形声态神的“突出点”;抓住特定语言环境赋予的“价值点”;抓住写作方法的“示范点”……通过一年来的探索,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得到了提升,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明其理,从阅读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读书只知道它的意思是不行的,应该还要明其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强调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上在阐述着一个什么观点,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谁的观点更有道理。这样不断地碰撞,学生就能在阅读中不断地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不断地阅读、消化,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心里的理就越来越有思想和高度,我们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应该提醒学生,把书上学到的经验,尝试着在生活中实践,知行合一,才能知道书上的哪些道理最适合你,哪些道理是无法在你的身上实践的。读书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处理事情的能力,每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办事方式和思想,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地思考、把书上的思想和方式不断地实践。经过反复的实践,他就能总结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龙西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其他文献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建模者,他们的角色定位在建模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在模型准备、建构、应用和拓展时,他们的对应角色分别是发现者、猜测者、验证者、表达者、应用者和拓展者。  一、发现者角色  所谓发现者角色,就是学生在建模准备时根据建模目的,了解问题实际背景,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模型的角色。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在观察、思考、交流中发现需要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
应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的邀请,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师》杂志于2018年6月23~29日组织第三届福建省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暨《新教师》编委会交流团赴台交流。交流团一行10人从北到南、自东向西一路风尘,感受了台湾高温、高湿天气的威力,也领略了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旖旎的风光,尤其东岸太平洋那一望无际的湛蓝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我们参访了花莲县铸强小学、台东大学附设实验小学、彰化县中正小学(
期刊
【编者按】加强写话教学,是打好学生书面表达的基础,也是顺利进入三年级习作必须做好的准备,部编教材对写话教学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编者认为,创新写话指导的形式、方法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部编教材写话安排的特点,根据编者意图上好写话指导课;二是广开写话渠道,多途径、多策略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本专辑刊登的三篇文章,正是从上述两种角度展开的,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前些天,收到一家长发来的微信,微信中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什么是语文要素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在教学中,要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就必须准确把握这“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的层级序列,以及实施的具体要求。本文试以“想象”能力培养为例
期刊
【编者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去了,自己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教育孩子则都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最需要家长们理解的是:影响孩子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很多事情老师教不了,需要家长们来配合。教师、学生、家长这三方,究竟是种什么关系才是最健康的?如何处理好家校之间的矛盾?家校之间如何开展合作?希望本期专题所刊登的这几篇文章对读者有所帮助。  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有效
期刊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德育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灌输式的课程落实方式仍是当前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品德知识,学习没有真实发生,更别谈将品德知识付诸于生活实践之中,以致学生参与社会、干预生活、学会做人的品德行为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近年来,笔者尝试开展活动体验式
期刊
“强化科学实践,培养创新人才”是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办学主张,提出这个办学主张是基于创新实践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这个办学主张,学校主要从加大硬件投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创设科普氛围、开发“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好落实工作。  一、科学统筹规划,用活设备设施  1. 加大投入,提供保障。自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资金数百万元,用
期刊
作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显性线索,语文要素是贯穿新教材的主线与明线。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钥匙,就能精准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用好教科书,真正让“好教利学”在课堂中落地。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语文要素的提取、使用与落地的策略。  一、着眼变化,提取语文要素  1. 聚焦“新要求”,从课后练习中提炼。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除《古诗二首》外,另外三篇课文的课后
期刊
去年岁末,中国文联出版社的朱庆社长给我打电话,希望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一本教育图书写序。  近些年来,我通常只为新教育同仁作序,所以婉言谢绝了。但他说:“你看了书稿以后再决定好吗?”然后,就派人把书稿送了过来。看得出,他对这本书很有信心。  书的名字很熟悉,与夏丏尊先生翻译的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同名。看来,要么是作者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要么是心气很高想挑战原著,要么是他心怀
期刊
一、基于交际需求的语境创设  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教授提出:“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应试,也不仅仅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而应该是为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生命成长本身’。”这提醒我们,习作教学应削弱功利性,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基于学生的真实交际需求,创设真实语境,促使学生真实地表现自我。  笔者曾在区级骨干教师展示活动中开设过一节习作教学,主题是“礼物”,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写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