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用并进,促进语文要素落地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5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显性线索,语文要素是贯穿新教材的主线与明线。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钥匙,就能精准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用好教科书,真正让“好教利学”在课堂中落地。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语文要素的提取、使用与落地的策略。
  一、着眼变化,提取语文要素
  1. 聚焦“新要求”,从课后练习中提炼。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除《古诗二首》外,另外三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在传统“朗读课文”要求的基础上,都增加了新的要素,分別是:“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说说课文里写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说说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梳理、关联这些要求,不难发现本单元语文要素为“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可见,发现课后习题“新要求”,就易于精准找到隐藏的语文要求,把握好单元教学重点。
  2. 关注“新角度”,在“小泡泡”中融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低段文中有不少的小泡泡,既突出了学习重点,又提示了学习方法。其实,这些小泡泡还蕴含着其他秘密。如《雷雨》一文,有这样的小泡泡:“加点的词用得真好!”如果教学关注点仅仅局限在体会“压”“垂”“挂”这些加点的词用得准确、巧妙,那就会弱化了其所蕴含的教学价值。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提取上述动词,在交流课文内容过程中,用上这些动词,表达将更准确、更形象。
  3. 链接“新内容”,在“语文园地”中回顾。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写话题,重在“让学生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运用本单元语文要素“提取主要信息”——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提取疑问词,感受疑问词所处位置,体会提问的不同角度;进而用上这些疑问词,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说清楚。
  二、整体入手,把握语文要素
  1. 依课标,整体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总纲和准绳,语文要素是它的分解和细化。如在“教学目标”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段阅读教学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本单元语文要素“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既是对课标低段教学目标的落实,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感知,同时也将为中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作好铺垫。唯有整体把握课标,语文要素的理解与落实才有基础。
  2. 循规律,螺旋式上升。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依据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将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统筹规划,按照一定的层次、梯度,有机地融入到新教材中。以“提取信息”为例,统编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以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序列呈现。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到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要求“根据课文的明显信息做简单判断”;到了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要求“整合信息,做出推断”;到了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则要求“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我们要以发现的眼光,从教材中找寻语文要素,并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教与学,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3. 重运用,由知而能。语文要素不仅仅是用来理解的,还要走出以分析为主的传统学习模式,由“学”向“用”走一步。只有用起来了,语文要素才有价值,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以“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要素为例,二年级下册前面几个单元已有铺垫,第六单元则着力重点教学,教出层次,学到方法;而第七单元又进一步延伸与运用,通过反复操练和巩固,让这一要素自然落地。这样,前有铺垫,中有教学,后有延展,真正让语文要素有教的经历,学的过程,学生用中学,习中练,走出一条由知而能而智的语言文字运用之道。
  三、精学细用,落实语文要素
  1. 基于学情,精准教透彻。学生对于提取简单、明显信息已有一定基础,而对于准确提取关乎课文内容的关键信息,并且综合利用这些信息概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教师精准“教”。以重点教的《雷雨》一课为例,可分五步走:第一步,从标题入手,初步读文,画出描写雷雨的关键词句,借此厘清课文“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脉络。第二步,以“雷雨前景色变化”为重点,重锤敲击,教出方法。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描写的景物,再引导学生抓住“压”“垂”等重点词,体会景物变化的特点,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借助景物图片和板书说说雷雨前的景象。第三步,同桌合作,尝试运用“读课文—圈景物—品词语—说内容”方法,学习“雷雨中”部分。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的句式,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第四步,放手自主,让学生运用学法学习“雷雨后”片段,重点体会雨过天晴各种景物的变化。指导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联“雷雨前”内容,前后对比理解,初步形成“整体感”。第五步,回归整体,了解内容。借助板书和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后景象的变化。教得精准、有层次,学生的学才能循序渐进,“一课一得”才能达成。
  2. 善于引导,精细学扎实。有了精准教打基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太空趣事多》是本组第三篇课文,要继续以“导学”为主,精细安排各个“导”的环节,将主要信息的提取与课文内容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首先,从“趣事”切入:“同学们,课题中‘趣’是什么意思?什么事呢?”再引导他们围绕课题提问;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小声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同桌交流汇报,一个直接说趣事,另一个补充介绍太空生活有趣在什么地方。学生汇报时,教师紧扣关键词语,通过比较、想象、朗读、联系生活,以及上下文等方法品悟,初步了解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最后,创设情境,结合板书中的关键信息,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太空生活有趣的事情。各个环节导得细,学生学得充分、扎实。
  3. 重于运用,精致练到位。“语文园地六”“我爱阅读”《最大的“书”》,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很好的回顾与检测点。教学时,可沿运用的思路展开。先让学生围绕最大的“书”提出问题;接着,让学生自读文本,对照问题,圈画相关内容,以此提取主要信息,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最后,出示句式“ 就是书。你们看, ”,引导学生从“书”的“样子”“字”“画”“形成”“作用”等方面说开去,由浅入深,由一句到一段。如此,不仅用上文中关键信息,梳理了文本主要内容,而且通过连句成段,实现了语言积累向运用的转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实践中,我们从关注数学课堂中自身角色转换,研究如何做好一个引导者,转而开始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反思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作用如何体现,与教学内容契合的问题如何提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如何实现。反思之后,我们开始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寻求教与学的共振点,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开展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  要使课堂教学行之有效,教师
期刊
方程,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运用“新旧知识迁移”上好方程一类课展开探讨。  一、小学方程的雏形  “方程”这个词语在人教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是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抽象地说起“方程”,学生不容易接受。其实仔细阅读一、二年级的教材就会发现形如4+(?摇?摇?摇)=8,5×☆=15的题目。这些用括号或一个图形符号代表一个数字的式子可以看作方程的雏形,而它们早就
期刊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认为,本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旋律。那么,什么是本?什么是真?吉春亚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不断实践,提出了她的“本真”说。  关于“本”,吉春亚认为:第一,教育之“本”为培养厚德载物之人。教师应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情怀。第二,语文学科之本体。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程本质属性应当是“言语”,即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言语生成,提升学生的口
期刊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建模者,他们的角色定位在建模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在模型准备、建构、应用和拓展时,他们的对应角色分别是发现者、猜测者、验证者、表达者、应用者和拓展者。  一、发现者角色  所谓发现者角色,就是学生在建模准备时根据建模目的,了解问题实际背景,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模型的角色。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在观察、思考、交流中发现需要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
应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的邀请,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师》杂志于2018年6月23~29日组织第三届福建省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暨《新教师》编委会交流团赴台交流。交流团一行10人从北到南、自东向西一路风尘,感受了台湾高温、高湿天气的威力,也领略了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旖旎的风光,尤其东岸太平洋那一望无际的湛蓝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我们参访了花莲县铸强小学、台东大学附设实验小学、彰化县中正小学(
期刊
【编者按】加强写话教学,是打好学生书面表达的基础,也是顺利进入三年级习作必须做好的准备,部编教材对写话教学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编者认为,创新写话指导的形式、方法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部编教材写话安排的特点,根据编者意图上好写话指导课;二是广开写话渠道,多途径、多策略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本专辑刊登的三篇文章,正是从上述两种角度展开的,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前些天,收到一家长发来的微信,微信中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什么是语文要素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在教学中,要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就必须准确把握这“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的层级序列,以及实施的具体要求。本文试以“想象”能力培养为例
期刊
【编者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去了,自己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教育孩子则都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最需要家长们理解的是:影响孩子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很多事情老师教不了,需要家长们来配合。教师、学生、家长这三方,究竟是种什么关系才是最健康的?如何处理好家校之间的矛盾?家校之间如何开展合作?希望本期专题所刊登的这几篇文章对读者有所帮助。  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有效
期刊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德育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灌输式的课程落实方式仍是当前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品德知识,学习没有真实发生,更别谈将品德知识付诸于生活实践之中,以致学生参与社会、干预生活、学会做人的品德行为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近年来,笔者尝试开展活动体验式
期刊
“强化科学实践,培养创新人才”是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办学主张,提出这个办学主张是基于创新实践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这个办学主张,学校主要从加大硬件投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创设科普氛围、开发“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好落实工作。  一、科学统筹规划,用活设备设施  1. 加大投入,提供保障。自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资金数百万元,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