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途径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w8229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技术和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巧妙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术和艺术
  学贵知疑,质疑对学习有着重要意义。那么,老师如何启发学生去质疑呢?注重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和技术。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教师不能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方法,或者没有设置好教学中的提问技巧等等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提问效果。
  一、 围绕课文题目提问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例如,我教《将相和》这一课时,我板书课题后,问:“读到这个课题时,你的脑海中会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将指的是谁?相又指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是怎样和好的?”等等。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恰好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从课题入手,有意设置疑问,从而激活学生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教《索溪峪的“野”》这篇略读课文时,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索溪峪在哪?课题中的“野”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索溪峪的野?作者是怎样写索溪峪的野?当学生急于解开心中的疑团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水到渠成。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在后来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很高,所提问题也一一解决。
  课堂上老师能经常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 抓住课文关键词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抓住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追悼”是什么意思?大家读下面的话,下面写的都是“追悼”的具体表现。在学生读完后,于老师引导: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表现。通过这些方式对死者表示怀念,“追悼”就是这个意思。于老师抓住“追悼”这个关键词语提问,让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理解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三、 在课文标点符号处提问
  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往往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这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实,如果我们细读文章,不难发现作者除了注重遣词造句,还巧妙运用标点符号。如我在上《月光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盲姑娘听到贝多芬亲自给她弹奏曲子时的激动心情,我抓住了这两句的感叹号提问:“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这里的两个感叹号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情感?”学生理解这两个感叹号写出了盲姑娘此时发自内心的赞美,并对贝多芬弹奏的曲子产生了共鸣。
  教《穷人》一课时,我抓住了这一段的省略号:“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我提问:“这一段中用了这么多的省略号,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结合上文反复读,理解了这些省略号的作用是表明桑娜此时的思绪断断续续,以及矛盾的心理。
  四、 在课文空白处提问
  课文的空白指的是作者在作品中有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它能够使读者产生审美情趣,具有“言虽尽意未止”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根据作者已经描绘的内容去补充课文的空白,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穷人》一课在分析理解课文之后,可向学生提问:“当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样,学生会通过自己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思考,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悟出作者留有空白的真正用意。《半截蜡烛》一课,当读到课文的结尾:“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我向学生提问:“等德国军官们走了以后,他们三人再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也许他们想象的内容会各种各样,最终的结局会五花八门,但无论怎样,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
  五、 在课文细节处提问
  课文细节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处设问质疑,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文中的这样一个细节:“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我问同学们:“父亲的眼镜哪儿去了?头发为何如此蓬乱?”这个看似无疑的问题却能促进學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他们也并能很快明白,此处细节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军阀的冷酷与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李大钊坚定而临危不惧的革命者气节。
  六、 在课文的矛盾处提问
  在课文矛盾处此设计问题,能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理解文章的精妙。如有位老师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文中写道:“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老师向学生提问:“旋律由音符构成,音符是作曲家用笔写成,肖邦的一腔热血怎么会化成音符?”在看似矛盾的地方发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答案。再如教学《有的人》一诗时,诗歌开头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看似矛盾的诗句,不能不引发读者的思考,于是发问:“为什么死了的还会活着,活着的又已经死了呢?那是两种什么人啊?”经过学生们激烈的思想交锋知道,前一句的“活”是肉体之活,“死”是精神之死,后一句的“死”是肉体之死,“活”是精神之活。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问、多思考,这样,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简介:
  李德平,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左各庄镇河西中心校。
其他文献
【摘要】数形结合解题思想是初中数学解题中最常用且最方便的解题方法之一。与其它解题方法相比数形结合解题方法有着直观、形象、易接受的优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多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锻炼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解题方法 数形结合  引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研究万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是数学学习的最大特点。然而数学学科基本就是数与形的两大基础概
【摘要】高中地理课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培育着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也是我们生活的向导。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学习目的 心灵桥梁 教法 课外活动  一、要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知道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
【摘要】在大力倡导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大胆地尝试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把体育游戏充分地渗透到中中学体育教学中。因此,有必要高度明确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游戏教学 中学体育  当今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游戏被广泛推广应用,深受广大师生的重视与喜爱,它对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快乐性,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着其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作为 摘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应建立构架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开展探 究性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 创造环境 想象力 培养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验教学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技术的影子,虚拟实验平台也应运而生。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形式与策略。  【关键词】虚拟实验平台;初中化学实验;应用形式与策略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验教学的
摘 要: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时期的孩子每一天都会带给我们惊喜,他们会从“复读机”式的模仿者,转变为有个人思想,并且能够表达个人思想的“小大人”。我们可以见证孩子的转变,辅助孩子的成长。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者,我们对于学生问题的解读更加专业理性,我们需要从学生的现实问题入手,进行专业化的引领,我们需要设计各种训练方案,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促使幼儿能够按照我们预期成长起来。那么,在幼儿教学
当前复杂战场态势下,战争形态从单一兵种对抗逐渐演变为整体军事力量对抗,能否取得战场胜利取决于对整个战场的联合火力指挥与控制。本文基于联合火力指挥与控制的作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