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601287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入院时采集鼻咽分泌物行多病原学检查,出院后通过门诊或电话每3个月对患儿的喘息情况进行随访4次,共随访1年,比较反复喘息组与非反复喘息组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入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9例,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阳性41例(46.1%),肺炎支原体(MP)阳性5例(5.6%),鼻病毒(RV)阳性4例(4.5%),博卡病毒(hBoV)阳性2例(2.2%)。83例患儿随访3、6、9、12个月时,发生至少1次喘息的例数分别为20例(24.1%)、27例(32.5%)、35例(42.2%)、38例(45.8%);随访12个月时,发生1次喘息21例(25.3%),2次喘息10例(12.0%),≥3次喘息7例(8.4%);6例患儿失访。反复喘息组患儿湿疹及牛奶蛋白过敏比例均高于非反复喘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19、4.85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湿疹是患儿反复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89,95%CI:0.047~0.765);性别、年龄、早产、出生体质量、喂养方式、哮喘家族史、宠物接触史、病情严重程度、病程、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及感染病毒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访1年内发生反复喘息的比例较高;湿疹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反复喘息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病毒种类、病情严重程度与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吸入性肺炎是一个很广泛的名称,包括吸入各种物质所引起的肺部病变。若吸入油类(如动物油、植物油、矿物油等)则名为类脂质性肺炎(Lipoid pneumonia)。这病于1925年Laughlen氏首先提出。此类肺炎多半为动物油类,如鱼肝油、牛乳、蛋黄等,由婴儿或小孩偶然吸入肺部所引起。矿物油类中之煤油、汽油因系非食品,引起吸入性肺炎比较少见。根据Heacock和Volk诸氏的报告(1)这病只见于小儿
期刊
目的探讨6~16岁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并神经精神共患病孕期环境和饮食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集贵州省人民医院儿科哮喘专科门诊确诊的6~16岁哮喘患儿临床资料,在充分知情同意下,所有哮喘患儿父母均接受简明儿童少年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Kid)量表访谈。其母亲同时填写《孕期饮食问卷》《孕期环境问卷》。根据有无合并神经精神疾病将纳入研究患儿分为共患病组和单纯哮喘组。通
目的分析年幼儿童喘息急性发作时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及喘息不同时期FeNO对比,探索年幼儿童使用在线潮气呼吸法检测FeNO的最佳时期。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肺功能室检查的1~5岁反复喘息儿童。5岁以下儿童首次就诊急性发作期行FeNO检测,药物治疗2周后喘息症状缓解自愿返院复诊者再次行FeNO检测。3岁以下反复喘息儿童发作急性期首次就诊时行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3(Tnni3)基因表达下调对大鼠胚胎心肌细胞H9C2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胚胎心肌细胞H9C2,分为2组:转染阴性对照小干扰RNA(NC-siRNA)组和转染Tnni3小干扰RNA(Tnni3-siRNA)组。分别于转染后48 h、72 h收集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Tnni3 mRNA和Caspase-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nni3蛋白、Cy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25-羟维生素D3[25(OH)D3]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7的表达意义。方法以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49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毛细支气管炎组),同时选取同期同年龄健康体检儿童3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记录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相应临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食物过敏(FA)小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4周龄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包括对照组(C组)、FA模型组(FA组)。其中FA组根据1,25(OH)2D3干预剂量不同,分为FA0组(0)、FA低组[10 μg/(kg·d)]、FA中组[50 μg/(kg·d)]和FA高组[100 μg/(kg·d)]。卵清蛋白(
目的探讨对立违抗障碍(ODD)患儿的家庭社会经济状态和心理特征,为揭示ODD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首次就诊的44例8~14岁ODD患儿(ODD组)及按年级随机抽取郑州市某小学的50名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评估,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ODD组患儿父亲文化程度
部分结核病患者接受适当抗结核治疗后,病情会出现反常性恶化,表现为原有病变恶化或出现新病变,称为矛盾反应,在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共感染患者中,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普遍认为,矛盾反应是过度炎性反应,与宿主免疫反应和分枝杆菌产物直接作用有关。诊断矛盾反应前,需排除治疗失败、病原耐药、再次感染、手术影响和药物不良事件等因素。调节宿主免疫反应是处理矛盾反应的主要方法,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积
对武汉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确诊的2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例病例原发病均为sJIA,病程期间有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均曾用环孢素、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及长期口服泼尼松治疗。起病时间:1例为原发病起病后半年,1例为原发病起病后1个月。临床表现:2例均急性起病,且血压较高,头痛伴抽搐1例,头痛伴神志不
中小学校和学生结核病的诊治和防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医疗机构尤其是儿科医师要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教育部门协作,在中小学生结核防治知识宣传、新生结核筛查、潜伏结核感染预防和治疗、结核危险因素研究和随访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