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可译性障碍产生的原因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63022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双语差异出发,指出双语间转换确实存在内涵、形式、文化、风格等方面的障碍,并对这些障碍进行了描述和解析了原因。
  关键词: 翻译可译性障碍原因
  
  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历来国内外各家各有各的看法,有的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而有的却从文艺学、美学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因而也就有各种不同的标准。然而,从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全人类具有相同的思维的基础,都具有思维能力,并能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这一特征来说,双语间的翻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文学翻译也不例外。
  
  一、文化内涵不同或不完全等值产生可译性障碍
  
  (一)英汉表达动物的词
  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如虎添翼”、“猛虎下山”等。因此,掌握和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成的可译性障碍,翻译时便可采用相应的符合目的语文化内涵的语言,准确而巧妙地将源语的含义表达出来。
  (二)表达数字的词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加强程度或语气时,常在整百整千的数字后再加上“one”。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圣父、圣子、圣灵合为一神)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惟恐不及,楼房的第13层,常用“12A”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的喜庆活动。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等。
  (三)表达颜色的词
  英汉关于颜色的词语也各具不同的文化内涵,各种颜色在汉语中的语用意义与在英语中可能会截然相反。如红色在汉语中象征大吉大利、成功、积极向上或革命;而英语red的引申义往往含有贬义。黄色在受皇权长期统治的中国的文化语义是“显赫、显贵”。黄种人的一部分发源于黄河流域,最初的首领是黄帝,黄帝的墓称黄陵,因而“黄”字变得神圣而美丽;而yellow在英语中的文化语义则是“卑怯”。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
  (四)英汉词汇的语义表述方面
  英汉词义在概念表述上各有特色。比较而言,英语词义表述方式较灵活、抽象、含糊,对语境的适应性较大;汉语词语由“音”、“形”、“义”三维结合的汉字构成,因此,词义往往受语素“形”与“义”的约束,有时显得比较执著、具体、明确,对语境的适应性较小[1](P128)。由于这方面的差异,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双语之间常常出现语义表述上的障碍。例如在汉语《红楼梦》英译时,用cousin来译“宝玉”的表妹“黛玉”或堂兄“贾琏”都不能尽达其意,这时,只有靠加注或补充说明的办法了。
  
  二、语言文字结构或词语空缺因素产生可译性障碍
  
  语言结构通常体现出某一语言文字的结构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只能在同系语言或同民族语言之间找到对应体,因为同系语言之间常出现语符共用现象,需要完全换码。而类似转换却很难在非亲属语言之间实行,因为非亲属语言之间语符需要完全换码。例如,音韵上的结构性手段虽然可以在语义层实现双语转换,但无法实现语音层的双语转换。
  词语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负载着文化信息。世界各民族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文化共性使不同民族语言之间容易沟通,而文化个性却不容易理解,甚至产生冲突。文化个性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反映民族特色的词语,这些独特的词语在双语符号转换中常常出现可译性障碍。如反映汉民族所创造的特有的语词:“功夫”、“太极”、“二胡”、“中山装”、“旗袍”、“饺子”、“粽子”、“麻将”、“高跷”、“脸谱”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语词,在英语中就找不到相应的语词,即目的语中没有与源语相对应的语词。这种语词空白现象造成了翻译中的障碍。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音译加注解。
  
  三、原作者和译者风格方面存在的障碍
  
  《辞海》中说,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中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即“文如其人”。张今先生也指出:“作家的风格就是作家的精神风貌的显现,作家的社会观、审美观和创作个性的表现;作家的风格就是作家的形象,就是作家作为社会人和艺术家的风貌。”“作家的风格总是要具体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形式中,也就是表现在一定范围内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的性质及其重复频率中。”显然,这里所说的作者的艺术风格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内,是体现着其文艺思想和指导原则的艺术创作的全部风格的总和,包括作者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及个人风格三方面。在文学翻译中,除了文学风格可译性存在限度外,还存在着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这一对矛盾,由于切入的角度不同,对如何调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所采用的手法也就不同。有的译家认为须完整地再现原作的风格,有的则认为文学翻译是再创造,也应具有译者的风格,各执一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也是造成风格可译性障碍的一个原因。
  总之,产生翻译的可译性障碍的因素是很多的。然而翻译是必要的,文本是可译的。人类语言在写作、阅读、阐释和翻译等方面渴求“神圣语言”或“纯语言”,但又不得不承认转变成“神圣语言”或“纯语言”的不可能性。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Humboldt)说:“所有的翻译看来只是一种要解决不可解决问题的尝试。”所以,完美的翻译是不可能的,绝对的总体翻译也是不可能的,可能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完整。但无论如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随着文化接触的加强,必然会出现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翻译者的能动性,发挥翻译理论的作用,准确把握翻译方法,注意语言的发展趋势,可译性障碍不是不可克服的。
  
  参考文献:
  [1]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7、8.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88、89、131.
  [3]张泽乾.翻译经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341.
  [4]杜承南,文军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5]杨自俭.翻译新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757.
  [6]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648.
其他文献
由于新课程可操作性不强,实施中又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致使课堂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为了摆脱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困境,我们以课堂教学案例开发为载体,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
本文着力探讨了美国神话的形成,以及对西进运动和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美国神话即伊甸园神话形成于殖民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神话的意象被投影到了西部土地上,西部成了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活动国际化的到来,国人使用英语与人交流的机会将迅速增加,这对使用英语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绝大多数学过英语的人,目前尚不能把英语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顺利与人交流,与实际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状使我们不得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
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癌、抗自由基、延缓衰老、拮抗有毒元素、防治某些地方性流行病等多种功能。许多国家都将日粮补硒作为预防动物缺硒的常
当今,是高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已渗透于教育教学领域。为了更好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生物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更多地赋予高中生物教学以新的活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教育理念,以学科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就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学特点、教学模式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信息不对称理论揭示了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双方所掌握的信息量存在着差异,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
文章以信息服务为切入点,指出创建名牌图书馆就要以提供优质信息服务为着眼点,同时对优质信息服务的标准给以界定,并提出如何提供优质信息服务以打造名牌图书馆.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改革就是一种创新.随着政府把国家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出台,就可以体现出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发达国家大多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尤其以美国为首的
为了弄清地方高校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意识和技能现实情况如何,本文对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频次,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获得文献信息的主要途径,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程度以
牛结核病是一种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重要人兽共患病,是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于卡介苗(BCG)作为现今唯一获准使用的结核疫苗存在保护作用变动性大等诸多问题,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