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情景交融的表现艺术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to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取材十分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李白描写自然风光的《蜀道难》,也有孟浩然展示田园风情且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过故人庄》,还有杜甫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兵车行》和白居易描写君王悲剧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批判手法,林林总总,可以说应有尽有!
  诗歌通过形象反映生活,感染读者,而塑造艺术形象,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笔法。其大体有以下三种:
  
  一、寓情于景表现艺术
  
  1.结尾寓情于景。景和情出现在诗里面,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触景生情。也有些诗人,当他的感情奔涌时,忽然调转笔锋写景而去。可是仔细看来,景中含情,即把情寄托在景中,比直接把感情倾吐出来,更富诗味。如李白两首送别诗:
  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开头一、二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烟花三月”不仅指出了别离的季节,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江南三月,风光明媚,隐士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华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广陵”,怎不令人心旷神怡?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无限神往!前人由此称此句为“千古丽句”。
  结尾两句,诗人顿笔,把依依惜别的情感巧妙地寄托在自然景物中。看伫立江边的诗人,目送故人乘船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自然景物之间。而明丽的天空下,只剩“孤帆远影”,诗人确实掠过了一丝孤独和苍凉。但别情如流水,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头,仿佛代替诗人依依不舍地追赶远行的朋友,欲送上最真诚的祝福。人有情,水亦有情啊!自然之景和诗人的深情,水乳交融在一起了。
  ②《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在首联描写了送别的环境,在颔联点明主题,在颈联生动地表达分手时彼此的心情: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是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也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尾联诗人调笔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以马的悲鸣,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气氛——我们挥手告别,从此各奔前程,两匹马似通人性,不忍离别而萧萧长鸣!动物尚如此,何况人乎?诗人把难分难舍的惜别情寄托在“马鸣”里,不愧为鬼斧神工!
  2.开头寓情于景。寓情于景不单在诗的结尾.也有在开头。如唐朝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戒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57岁的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
  诗人在首联交代了登楼的背景,先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后写人生暮年,竟有幸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旖旎风光。颔联为千古名句,描写洞庭湖辽阔无边,分裂为吴、楚两地,吞日月,吐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美丽壮观。他把喜悦之情寄托在登楼和湖阔雄壮的景物之中。然而诗人在颈联笔锋一转,回到现实:老病缠身,长期浮舟,与亲朋隔绝,孤身飘零,自身的孤寂境况与开头的壮丽景色形成很大的反差,原来诗人以乐写悲。在尾联里,诗人凭轩老泪纵横,不仅有感于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极目远眺,北方战乱未平,国家危难难收!这才是诗人悲痛涕零的真正原因。
  整首诗意境浑厚深远,一唱三叹,悲喜交加,感慨万端,令人扼腕。
  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因人而异,如何寓情于景?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诗的一半,或只是诗的一句,完全取决于如何把感情表达得更完善,更酣畅,目的是使诗情真挚、深刻、饱满而热烈!
  
  二、以景托情的表现艺术
  
  诗人先抒情,后写景,这叫以景托情,它能构成一种感人的意象。如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一年清明节,诗人到郊外踏青,在南庄看到一家院子里的桃树旁,站着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他向少女讨水喝。少女出于纯情对他表示好感,含情脉脉,人面与桃花交相辉映,放射出迷人的红艳光彩。诗人一开篇就抒发了爱美之情。接着诗人写今年重游旧地,桃花依旧盛开在春风中,可是,佳人却杳无芳踪。面对此情此景,他只好用“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景色去衬托人事已非的无奈和惆怅的心境。
  又如唐朝刘方平的七绝《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首诗前两句写室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变得越来越暗,深宫里的金屋与世隔绝,昔日的恩宠和今日的被弃,造成失宠的宫女长期流泪,形成印痕,十分惜春伤怀。后两句写庭院之景对前两句所抒之情,起衬托作用。诗中,季节到暮春,百花已凋残,庭院空空如也,环境一片凄凉!虽然梨花遍地却无心开门欣赏了。诗人把这样一个景色描写安排在句末,烘托了宫女心中深深的怨恨。这即是先情后景,以景托情的典型例子。
  
  三、情景交融的表现艺术
  
  情景分写,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已见上述。这里介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互映衬,和谐交融的表现艺术。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在夔州,写重阳节登高时的感受。全诗紧扣夔州的独特秋色,抒发思念、怀友、谋生的艰辛和愁苦之情。
  首联,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夔州地区独特的深秋风貌:山高峡陡,风急气爽,长江水面群鸟回旋。这既是一幅精美的秋景画,也是诗人丝丝悲秋的流露。颔联写诗人遥望群山,落叶飘零;俯视长江,奔流不息,波涛滚滚;眼前景物气势雄浑,境界旷远。但在“萧萧下”、“滚滚来”的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颈联和尾联:诗人由悲凉的秋景写到自己多少年来流落漂泊,奔波“万里”,“做客”他乡,集年老、多病、浪迹、孤独于一身,悲凉凄苦自不必提!而回顾艰难苦恨的一生,贫困潦倒,白发日多,国难家愁,何以排解?因病连酒已戒去,晚年的杜甫借酒消愁的机会也没有了。从结尾看来,情调未免太低沉。
  诗人借登高写景抒怀,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无怪乎南宋的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之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又如唐朝李颀的七律《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落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空岁月易蹉跎。
  
  这首送别诗,是为送魏万去京城寻求发展而作。首联是一句倒装句,用寒霜、离歌之声,渲染了横秋肃杀的气氛,其中包含着分别时诗人失落的情意。颔联由南迁的大雁哀鸣联想到今朝的分别,诗人送友和被送人魏万都是千山万水的匆匆过客,如同那高飞的秋雁,别离时的叫声是伤感的。颈联描写了薄暮秋景,从宫中妇女夜晚捣衣声的单调乏味,似乎听出了众人向往的长安城,也有很多失意人,故诗人为朋友赴长安能否发展又平添伤感与忧思。尾联,诗人对魏万劝慰和期望:要珍惜光阴,努力奋斗,不沉迷于享乐。这恳切的劝勉言辞,似乎过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尤不过时。
  全诗亦情景交融,物景凄凉哀婉,感情凄楚惆怅,给人以“不知路在何方”之感。这是典型的古代悲凉凄怆的送别诗。
  总的说来,吟诗或作诗,都要分得清诗中客观存在的景和主观感受的情。正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所言:“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更要识景中情,情中景,二者循环相生,即变化不穷。”
其他文献
党的领导方式是指政党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实行政治领导的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总称。我们通常所说的坚持党的领导,其内涵是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惟一的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我国不搞多党制;其外延是实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范围标准,党的领导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党的领导方式包括党对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实行领导的各种实现形式,主要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大大地拓宽了历史课程的学习领域和内容。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冲击着我国现存历史教学的种种弊端,为新一轮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有特色、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笔者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想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多一些参与,少一些灌输
学英语首先要过的是单词关,但背单词是一件特别乏味、单调的事情,所以背单词也成为基础较差学生极为头痛的事情。许多专家建议单词要在句子中背,句子应在段落中记,而段落要放在文章里想,就是强调不应该孤立背单词,而要把它们放在情境中去记忆。笔者偶然在一次欣赏经典英文电影的同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为何不把单词、短语放在电影台词中背呢?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发现有很多重要的单词、短语,都能在经典电影中找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快乐教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完全有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情趣”和“魅力”,使学生成为“乐之者”,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      一、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导语是讲授新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犹如戏剧中的“序幕”。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
新体育课程标准给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停留在过去的以老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老师应该善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创造和利用合作的机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只有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才是现代人应
2002年始,高考语文科试题在第二卷增加文言文翻译试题,并且赋分值逐年增加,从学生的备考情况看,文言文翻译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根据语境,观其大略,掌握大意    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将所考查的文言文语句回归原位,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依据上下文语言环境,观其大略,掌握文句主要意思,形成对文句意思的整体理解,在翻译时做到句意通顺。在2006年、2007年辽宁省高考语文卷古文翻
话题作文就是给定一个词语、一件事物或一段能启发思考、激发想像的文字,作为写作的中心,不限文体,不定立意,自拟题目,要求考生写作的一种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命题形式新、约束少,有利于学生发挥才能,展现个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如何提高学生话题作文的水平呢?笔者在作文教学训练实践中得出一些薄见,认为话题作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培养和训练学生开拓思路的能力    
知识点是我们对基础知识的习惯性称法,政治知识点是指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结论等。   建立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学生要形成对政治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就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不仅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还要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出相近知识点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政治学科的知识框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在人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在平时要切实地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贯彻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在实践中感悟到,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在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题中,句子重组是考查的重要题型之一,而学生做这类题时很容易丢分。为此,笔者想从剖析误区入手,谈谈句子重组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以此就教于同仁。  例1:以“对严寒失去了戒备”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如果在各种宣传活动中,专家们不是忙着对暖冬做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论证,而是多一点全面、通俗的科学解释,善意的提醒,大家对今年是“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