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题图为我所用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la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图作为新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教学的一大特色,已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让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于增强应用意识,更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翻开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课本,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主题图,里面有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它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情境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与喜爱,使他们喜欢看数学书本,喜欢上数学课。然而,主题图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好好理解主题图的真谛,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机械照搬,生硬处理,随意改变,这样使主题图失去应有的数学价值,主题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课堂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
  一、问题分析
  (一)只重形式,把数学课上成“看图说话”
  由于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往往在观察主题图时,无意式地把数学课上成了“说话课”。如一位青年教师上的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这一课,课一开始就用多媒体显示《小小商店》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这一主题图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是孩子们平时所熟悉、经常光顾的地方,所以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这个说:“这个超市很像我们家附近的世纪联化超市。”那个说:“我昨天晚上在超市买了很多玩具”。另一个说:“这个商店里的东西这么便宜呀,橡皮只要5角,我在学校门口买要2元。”马上又有孩子接口:“你说得不对,我的橡皮是崧厦商场买的,要5元8角”……整个课堂显得毫无秩序,那位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显然也被孩子高涨的热情打乱了。几次大声喊着让孩子们停下来,可孩子们还是沉浸在激烈的争论中。作为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还是那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教师运用主题图时一定要把握住主题图的价值所在,从主题图中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上来。
  (二)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失去“时效”
  由于教材编排时间上的问题,新教材使用已经好几年了,但不少信息已失去“时效”。如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的图片,呈现的还是2002年的北京天安门的升旗和降旗的时间,沈阳到北京的火车票也是2002年的,在一年级的课本中有不少类似失去“时效”的主题图,教师应该及时更新,选择有时效的信息。
  (三)过于依赖,数学课缺少“灵性”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利用外来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因此,对主题图不能过分依赖。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题图显示的都是几个学生在一起用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或者几何图形进行拼组的示意图,如果单单依靠主题图就会显得很抽象,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来操作这样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运用,以达到创设一个良好的、有效的数学情景的目的。
  二、策略探询
  (一)正确理解主题图,组织有效教学
  主题图内涵丰富,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要合理运用主题图展开有效教学。因此深入研究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是用好主题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主题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主题图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做风车。当时自己没有认真备课,想这个风车自己小时候做过很简单的,所以整堂课就带着孩子做风车,然后带着孩子去操场玩转风车,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自己还感觉挺满意的。后来在一本教学杂志上也提到了类似像我这样上这节数学课的,把一堂好好的数学课被上成了一堂手工课。反思教学过程,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学生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学生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
  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但有时教师一下子难以把握主题图丰富的内涵,对此,我们不妨多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它的意义,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同事之间多交流,而不是照本宣科,歪曲编者的意图,也就是说在每一次上课前,都要先问问自己:“主题意思,你理解了吗”。
  (二)灵活使用主题图,激发学习兴趣
  要用好主题图,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主题图,也要考虑怎样灵活使用,才能达到优化主题图。
  1.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一般来说,教师往往选择在课开始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主题图,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主题图呈现的是一大堆立体图形。如果把主题图放到课一开始就呈现,要学生分类有困难,而放到中间练习的环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的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主题图所显示的物品进行分类,作为巩固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比一开始出示让学生观察这么多物体清晰得多,这时呈现主题图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2.灵活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图情境的呈现过程。主题图的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能否展开有着重要的影响,我的做法是:
  (1)运用故事,分层呈现主题图的内容
  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也是一年级教师用得最多的方法。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中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这节课,可以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猪妈妈和兔妈妈是好朋友,一天,猪妈妈想盖一座新房子了,兔妈妈可热心了,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帮忙,小朋友们你们想一起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吗?”孩子们都说好,这时就呈现主题图,接着就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小动物在干什么?把小朋友的注意力引到小兔和小猪的身上,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快得出:小兔搬砖,小猪运木头在盖房子。接着又用:“你能在这幅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此时学生就能利用上一节课中学的数一数,数出有4只兔子、3只小猪、3个苹果、4根木头等数学信息,最后又用:这幅图中还有别的东西可以用“多、少、同样多”来表示吗?从引到放,学生会根据画面的信息搜取数学信息。
  (2)通过多媒体动态呈现主题图
  教材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的主题图,展示的是湖里原来有4只美丽的白天鹅,飞走了3只,飞来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在这里,主题图与教材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但教材毕竟是“死”的,它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静态的画面,无法为我们提供一个“活”的场景。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原来静态的主题图变成动态过程式的演示,让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减少、增多的过程,使观察变得形象直观,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三)合理开发主题图,培养创新意识
  新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教师具备开发意识,能自主地对主题图资源进行再开发,将数学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如一年级上册教学“第几”中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让学生填出他们的位置。从表面上看,内容单一,形式简单,但这幅主题图所覆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自身经验和生活常识去开发利用了。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步感知,自己填的数表示“第几”,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学,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素质,成功地进行主题开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创造性,才会充满生机。
  总之,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它的产生不但符合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而且也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合理使用主题图,并深入领会它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地使用,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 高冬兰: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心小学 吴毅松: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双语教育发展研究)
其他文献
这是职场上常常遇到的事情:今天你还在与你的一哥们姐们或喝酒骂娘或闲扯八卦,明天他就突然成了你的上司;这同样是职场上常常看到的尴尬;当同事成为上司时,我们许多人一时半会还不知道怎样与其相处。  你的同事升职了,你们不再是平级关系,而是成了上下级。面对成为上司的他,你心里是否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是否要改变自己与他的相处方式?他是否会改变对待你的态度?你该如何跟原本的同事、如今的上司搞好关系呢?  这是一
截至5月9日,阿尔伯塔省从5月1日燃起的山林大火仍没有减弱,过火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比3个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市的面积还要大。至少有10万人因山火而撤离家园,大部分都寻求亲友暂时收容,其他疏散者则由政府提供收容住所。  对于加拿大人来说,发生山林大火不是稀罕事。例如,每年夏季,阿尔伯塔省东北部的石油工业重镇麦克默里堡市周边山林都会发生天然火灾,但很快会被扑灭。今年火灾如此严重主要是因为去年冬季
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与景色作细腻、具体的描写。它从小处入手细腻地描写人物的一幅肖像、一种神态、一个动作或环境景色的一个细部。如果称文章为大厦,那么人物、故事便是梁柱,细节就是砖瓦水泥;如果称文章为一个人,那么人物故事就是骨骼、四肢,细节就是血肉。写好细节能深刻揭示或烘托文章中心,刻画人物形象,再现生活场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写好细节呢?  一、观察要细  细,即细致
这天吃晚饭的时候,女儿亚莉向大家抱怨说她把无意中听到的一件事告诉了朋友,结果,她的朋友不但不感兴趣,反而说传播流言不好,让她不要再这样告诉别人。这让亚莉觉得很没趣。  听到女儿的抱怨,看到她完全不以为然的态度,我知道亚莉并没有意识到她的朋友的话其实很对,我觉得有必要纠正她的错误观点,以免酿成不良的后果。  “我能理解你的朋友为什么要那样说,亚莉,你应该感谢她阻止你。”我说。  “哦?”亚莉感到惊讶
家里的一台120双反胶片相机是刚考上大学时父母奖励的,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冲洗胶卷、印相片是一件神秘的事情,就像买西瓜,是好是坏,非得开瓜才知道。随着柯达胶卷厂的破产、数码技术的蓬勃,胶片相机被闲置下来,还长了霉点。最近我找到一家影像器械城,打算清洗相机,重拾胶片,感受开西瓜的神秘。   影像城里店铺太多,看中一家夫妻店,湖南口音,老婆招呼生意,老公埋在一堆相机里忙碌着。看上去很厚道,于是把沉甸甸的
一天,应试教育的对门住进来一位年轻人,听别人都叫他素质教育。  一听到这个名字,应试教育就开始讨厌这个年轻人,“教育就教育吧,还叫什么素质教育,难道就你素质高?”应试教育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撇了撇嘴。但是,既然同住在教育这座大厦里,就难免有见面的时候,每次他们走到一起的时候,素质教育总是友好地和他打招呼:“嗨,你好!”面对年轻人充满朝气和热情的问候声,他总是视而不见。  应试教育很忙,白天语数外,
相比城镇初中学生,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创造性、对知识领会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因素恰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甚至即将面临的中考都极为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要不断渗透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调查显示: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观点、新知识,但不喜欢主动想问题,心理上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经济和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包括了教材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仅局限在校内,而更应关注校外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选择优质的课程资源用于教学并服务教学,是其价值能得以实现的前提。这就要
口述实录  刘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是让朋友圈刷屏的“落日余晖医生”,还珍藏了另一张病人写满医护人员名字的照片。  傍晚7点多钟从隔离病房下班出来拿到自己的手机,我吓了一跳,下午和病人一起看夕阳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了,手机上还显示有好多未接来电,后来我知道其中不少电话是记者打来的。  武汉疫情一个多月后,太多人期待重见阳光,而这张照片上的夕阳余晖,也照亮了人们阴霾多日的心。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