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1)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i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堂课有效讲解的开始,这需要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去用心研究和琢磨。根据教学需要,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本内容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初中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寻找到诱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其意义有时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因为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用到很多复杂的思路,这需要用学过的问题去解决,而对于一个创新问题的提出,确实需要一些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并且这代表着科学的进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能够使学生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从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当然,老师们在课堂和教学中也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作为学习的重点。当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在教师的指引下形成,学生将学习建立在愿意学习、喜欢学的基础之上时,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意愿就会比平时大得多。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充分表现、自我发挥、勤于总结、自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课堂提问的问题中,改变问题的角度,多创设具有情景性的问题,对于课堂的效率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到《苏州园林》这一节课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之美在于山水之美,那么苏杭之美在于什么?苏州园林又有什么值得让大家喜欢的地方?有谁去过苏州园林?通过这样的一连串的设问,作为课前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使学生的眼前一亮,提高了学习这节课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进一步调动起学生主观学习的愿望。
  二、注重矛盾,巧设问题
  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上来就马上对本课节产生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选择性的引导,深入学习本堂课的内容,从中找到本节课的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给学生的学习设置问题障碍,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敢于突破的信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人教初中语文七年下册《死海不死》课文,传统意义的大海是可以淹死人的,而死海为什么不死?课本中的两个死指的是什么?两者是否矛盾,而课文末段写到:“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指代的是什么?通过这样同一个字眼,不同的问题设计,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能够通过学习,从课本中找出三个死的真正意思。通过这样的矛盾问题的设计,把原本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使学习成为了兴趣。
  三、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简单直接,直来直往,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使学生不能够开发思维,对问题感觉到索然无味。倘若教师把问题变成蜿蜒曲折的过程,让学生一接触问题就能够开动脑筋,这样才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学习效率也就自然能够获得提高。例如,在讲到语文课文中《老山界》时,文中写到红军战士早上起来“抢了一碗就吃”,“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是因为饭不够大家抢着吃,还是另有其他的意思。学生可能一时之间弄不清楚到底用意何在,教师就可以换一个角度告诉学生,小刚由于起来晚了,上学要迟到了,妈妈给他做的饭,他抢了一碗就吃,学生触类旁通,就会从其中知道了红军战士因为赶时间,抢了一碗就吃,在文中用来形容时间紧张,这表明了红军严明的纪律作风。教师经过这样的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通过其它生活当中的例子作为对比,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抢这个词的含义,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分层提问,化难为简
  若想把语文课堂教的生动,教的有意义,单从简单的提问作为引导还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从课本全篇的谋略布局中出发,设计出一组系统的提问方式,在讲课的时候应用到课堂的各个环节,通过分层次的提问,逐步渗透课本传达的中心思想,把问题贯通到整个教学当中,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接受学习。例如,在讲到《变色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分层次提问的方式。老师可以先问学生,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会告诉老师,是善变的。接下来教师再问:“他的善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们就会回答:“他的情绪反复无常,让人觉得非常好笑。”老师又接着说:“他的情绪虽然经常的变化,让人琢磨不透,但是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这到底是什么?”学生因为根据了上面的铺垫,有了一定对问题考虑的基础,就理所当然的回答是见风使舵。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这样的问题,还原到课本当中,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让学生对《变色龙》这节课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学生很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方式,改变自己的提问艺术,就会让学生产生疑虑,有了好奇心理,对学习语文才能够上心用心,这是学习语文的良好途径。只要教师掌握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侯立峰.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都市家教月刊,2014,(02):31.
  [2]魏彦良.巧妙提问 诱导思维——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河北教育,2005,(08):33.
其他文献
体育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发展学生整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对各种新理念、新思想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最终积淀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个体差异传统课堂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从开始的激动、兴奋、新鲜,到后来的困惑、怀疑与争论,体育新课程掀起的波澜,已渐渐变得平静。广大体育教师在经历了
做好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周记在班主任工作中起着桥梁作用。利用周记及时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感应,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更加有助于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  周记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师生交流从乡下调到城里,环境变了,对从事了多年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本应是轻车熟路,没想到面临的却是一种新的挑战:适应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人数骤然增多,大班额的教学突然显得不能适应
通过对教学过程录像反复回放,在课堂观察量表基础上以“三性”“三动”评价标准对《品质》一课进行综合评价。细心揣摩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深入体会师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关注师生创造性思维和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和效果。  品质知识性个性创造性杜威说:“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这是我听了张金月老师《品质》这节语文课后最深的感受
摘要:随着时 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艺术活动,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更好地推进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每位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 教学资源 整合 开发利用  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丰富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魅力,促进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一直以来,这句话是我执教的宗旨。我像爱我的孩子一样爱每一个孩子,与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
摘要:“展示课”亦名“摹课”,从其名可见其有“学习,效仿,推广”之用。“摹课”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下展示课,个别教师为了片面加强展示效果,有时不免出现一些不良的教学倾向,特别在一些年青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具有普遍性。这些教学倾向对课堂教学是不利的,对于构建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高效课堂,到底孰“轻”孰“重”?如何“摹”课值得探讨。  关键词:高效课堂 摹课 有效性俗话说,机会只留
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施行多年,素质教育理念更是受到了非常广泛的推崇。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了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十分热衷的话题,很多教师也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环节毫无疑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不论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结合教学经验,谈一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摘要:“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更是培养孩子生态意识的摇篮。在家庭教育里,只要父母注意将生活体验和生态意识培养结合起来,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定会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提高生态意识,享受原生态的快乐生活。  关键词:未成年人 家庭教育 生态意识 体验生活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
【摘要】在大课堂观理念的引领下,于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在七八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以探访本地历史遗迹为内容的校本课,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实践踏查。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历史遗迹现场,想象当年的状貌,学习访问、调查的方法。该校本课是对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学习身边的历史,激发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大课堂观 遗迹 踏查 激发兴趣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我
音乐教学应“以音乐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主要阐述了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音乐课堂效率和质量,使音乐课洗尽铅华,回归本色。  音乐课堂教学问题实践活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我发现音乐课堂变得越来越臃肿,有些音乐教师不注重课程自身的特点,片面追求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