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铅华回归本色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jnqejbr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学应“以音乐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主要阐述了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音乐课堂效率和质量,使音乐课洗尽铅华,回归本色。
  音乐课堂教学问题实践活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我发现音乐课堂变得越来越臃肿,有些音乐教师不注重课程自身的特点,片面追求个性教学风格和热闹的课堂气氛,整节课又唱又跳、又画又编,忙得不可开交,把学生对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扔到了爪哇国,把我们的音乐课变得“有形”而“无神”。一节课下来,孩子还不会唱歌。因此,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更有效的途径,让音乐课洗尽铅华,回归本色。
  那么,到底如何上好本色的音乐课呢?
  我想,先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许才能找到更有效的突破口。
  一、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
  1.过度注重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忽略音乐本体功能
  《课标》中规定,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在一些音乐课上,学生不是朗读就是画画,要么即兴表演,很明显的,教师想通过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一位教师在《梨园英秀》教学中,先介绍京剧的起源,再介绍京剧的行当,接着观看京剧的表演。三下五去二,学唱歌曲的时间不多了。加上眉毛胡子一起抓,结果一节课下来,无论哪一方面都没有学好,而且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反而忽略了歌曲的难点,这节课上得更像语文课,音乐成了辅助教学,这就与大纲要求相去甚远了。
  2.过度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忽略用音乐表现音乐
  我们看到,有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不注重音乐课程自身的特点,片面追求个性教学风格和热闹的课堂气氛,忽略学生对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走入了误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内容,采用情境引入法。这是一种很有效果且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方式。往往偏差也就在于此:过分追求教学氛围的营造,在课堂上花大力气创设环境,致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以外的事物上。如《夏夜》的教学,有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用动画、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入教学,夏夜如何的美、萤火虫怎样闪闪烁烁、怎样漫天飞舞等,极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画面,想象空间。结果学生的兴致一旦被调动起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只想拼命去研究导课的方法,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后果,却忘记了他手中最有力的武器──音乐。这不得不说是我们音乐教学改革的一大失误。
  3.过度注重教学形式的变换,忽略对音乐本质内容的探究
  音乐教学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在很多音乐课上,尤其是在公开课、评优课中更是明显,教师们乐此不疲地带领学生“讨论”“合作”,人浮于课,结果却没能掌握教材上的内容,在没有必要之处讨论来,讨论去,而对音乐内容本身的探究却如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完全忽略了音乐本身的教育功能。一位老师在教学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让学生合着音乐模仿骑兵骑马的动作。学生一听可乐坏了,有的搬挪着板凳,有的跑到教室角落里开始不亦乐乎地表演,有的嘴里还高兴地大声喊着“驾驾……”教室里热闹非凡,但是音乐呢?早已被学生嘈杂的声音所掩盖,欣赏教学毫无音乐性可言。
  二、上好课改后的音乐课之方法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想上好课改后的小学音乐课,要首先转变师生观念,观念不更新,一切全作废,即使是换了新的教材,如果仍用旧的观念来教,也照旧失败,那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老师感叹,语文课用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渲染情境;美术课用音乐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激发绘画热情;体育课用音乐让学生感受韵律,增强肢体协调性,惟独音乐课不用音乐来感染学生。这违背了音乐的本质特征,变成多种学科和手段的大杂烩。基于这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学的任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只有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实践稳打稳扎。以音乐为本,坚持到底,相信这种偏离音乐的现象一定能改头换面。
  2.转变教学,创新思路
  拿旧教材与新教材来比较,你可能会发现:旧的教学内容是分“听、唱、动”三块,而新的教材是按“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来编写的。《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关键在于教师要突破以前的框框条条,转变老套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把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有机地整合,开创自己的思路,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机智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愉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关注音乐,突出主体
  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感知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音乐之外的语言、思维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理应紧紧抓住音乐最本位的东西来进行教学,不过分地追求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这就要求教师时刻都要注意以音乐为本,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不能舍本逐末,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演、创作、判断音乐作品中的美。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使教学手段与目标脱节。只有这样的课才既朴实又美丽,当学生走出音乐课堂,脑袋里装着的是美的音乐。真正把音乐变成学生既喜欢又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技能。
  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所说:“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艺术教育要为其内部价值而教”。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重要原则——以音乐为本,让我们的音乐课从此与众不同,让我们洗净铅华见本色,繁华落尽真自我,上出真正的“音乐”课。
  
  参考文献:
  \[1\]刘迎芳,董娟.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的改革实施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2\]赵长艳.探析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神州,2012,(25).
  \[3\]薛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探讨\[J\].教师,2012,(36).
  
其他文献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知识深度、广度及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学生的错误也呈现出多样性。干预是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促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科学习活动的过程。  一、提前设计:收集历年解题错误,由追根溯源入手备课  1.错误收集  收集学生错误可以针对不同的错误给出不同的干预策略。收集错误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测试及教师的教学积累等
体育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发展学生整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对各种新理念、新思想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最终积淀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个体差异传统课堂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从开始的激动、兴奋、新鲜,到后来的困惑、怀疑与争论,体育新课程掀起的波澜,已渐渐变得平静。广大体育教师在经历了
做好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周记在班主任工作中起着桥梁作用。利用周记及时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感应,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更加有助于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  周记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师生交流从乡下调到城里,环境变了,对从事了多年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本应是轻车熟路,没想到面临的却是一种新的挑战:适应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人数骤然增多,大班额的教学突然显得不能适应
通过对教学过程录像反复回放,在课堂观察量表基础上以“三性”“三动”评价标准对《品质》一课进行综合评价。细心揣摩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深入体会师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关注师生创造性思维和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和效果。  品质知识性个性创造性杜威说:“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这是我听了张金月老师《品质》这节语文课后最深的感受
摘要:随着时 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艺术活动,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更好地推进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每位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 教学资源 整合 开发利用  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丰富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魅力,促进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一直以来,这句话是我执教的宗旨。我像爱我的孩子一样爱每一个孩子,与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
摘要:“展示课”亦名“摹课”,从其名可见其有“学习,效仿,推广”之用。“摹课”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下展示课,个别教师为了片面加强展示效果,有时不免出现一些不良的教学倾向,特别在一些年青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具有普遍性。这些教学倾向对课堂教学是不利的,对于构建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高效课堂,到底孰“轻”孰“重”?如何“摹”课值得探讨。  关键词:高效课堂 摹课 有效性俗话说,机会只留
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施行多年,素质教育理念更是受到了非常广泛的推崇。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了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十分热衷的话题,很多教师也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环节毫无疑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不论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结合教学经验,谈一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摘要:“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更是培养孩子生态意识的摇篮。在家庭教育里,只要父母注意将生活体验和生态意识培养结合起来,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定会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提高生态意识,享受原生态的快乐生活。  关键词:未成年人 家庭教育 生态意识 体验生活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
【摘要】在大课堂观理念的引领下,于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在七八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以探访本地历史遗迹为内容的校本课,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实践踏查。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历史遗迹现场,想象当年的状貌,学习访问、调查的方法。该校本课是对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学习身边的历史,激发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大课堂观 遗迹 踏查 激发兴趣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