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读图画 循类解答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ov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解答读图题时,不少学生题型意识模糊,解答思路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往往随意性较大,因而失分情况比较严重。而纵观近几年高考,传统的读图题型在“传承”,新的读图题型又在“滋生”。更为重要的是,对图画的审读和理解,对以图画为材料的作文的审题立意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鉴此,本人将该题型稍作归类,并示例解说。
  
  一、介绍描述类
  
  例:2006全国卷II:2006年5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奠基。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对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个介绍。要求方位表述准确,用语富于变化。
  
  【指要】要根据图中内容的特征,如果介绍对象是某个事物,那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以清晰合理的顺序(或由上至下,或从左向右,或自里而外,或由表及里)进行介绍说明,语言应客观准确、简洁明了;如果介绍对象是一件事情(人物的行为),就得抓住主要人物,突出其特征,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介绍,语言应形象生动,细致传神。总之,看准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是解答该题型的原则。
  【答案示例】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建在奥林匹克公园内,西傍奥运水系,南望奧运主体育场,北邻森林公园。
  【答案评析】先说明主体方位,然后再从邻边环境有序介绍,加以限制明确。“傍”“望”“邻”三字准确而灵活。
  
  二、揭示寓意类
  
  例:2006年山东卷要求揭示下面漫画的寓意。
  
  【指要】揭示漫画的寓意,一是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辨清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二是要准确理解内容和寓意,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理解应以画面为主,结合注释(文字、符号);三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寓意)。揭示寓意的总体思路是:主体→事情→对不对→为什么。
  同时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如2005年湖北卷的读图题中“心”形的大树隐含“溺爱”的意思。
  【答案示例】寓意:砍伐森林,破坏生态是没有头脑的人才做的事情。或,破坏环境就是毁坏自己的生命。
  【答案评析】该示例抓住了主体人物的“没脑袋”和手里斧子这两个重要特征,还结合人物周围的环境特点,进行提炼,对寓意的揭示准确而深刻。
  
  三、拟题点睛类
  
  例:2006年重庆卷要求为下图漫画拟定一个不超过4个字的标题。
  
  【指要】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体现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可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主体命名。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与标题与寓意之间的相关性。
  【答案示例】“如此划船”“划船者”等。
  【答案评析】“如此划船”是从主题角度来拟标题的,体现对讽刺主体的否定。“划船者”则直接以讽刺主体来拟题。当然,围绕讽刺主体的心理等其他角度来命题,也可出奇制胜,如“我也没闲”。
  
  四、拟写广告类
  
  例:2005年浙江卷要求根据漫画内容设计一条不超过16个字的公益广告语。
  
  【指要】可按照上文“揭示漫画的寓意”的方法正确地理解画意,“理解”是“体现”的基础。只有如此,“广告”才会有准确鲜明的中心。答案还须符合“广告”特点,除“通俗易懂,有一定文采”外,还应在节律的上口、句式的整齐和内容的劝戒、扬善上下工夫。
  【答案】示例一:接触毒品,结束人生。示例二:要想完美一生,请勿尝试毒品。
  【答案评析】两个示例分别从正反个角度准确设计。说其“准确”,是因为都从“毒口”边的人的语言(心理)和滚落下的骷髅,由因到果地提炼出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其“设计”,是因为都达到了广告特色的语言形式与画面中心的完美统一。
  
  五、拟写画外音类
  
  例:2007苏北五市联考卷要求任选一个角度,根据下图内容及情景提示,写几句画外音(60字以内)。
  情景:一只燕子徘徊于死去的同伴旁边久久不愿离去。
  
  【指要】拟写的画外音应和画面互相补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拟写时,既要忠实于画面的中心内容,又要融入观赏者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同时,也要选好角度,精心组织,美化语言。
  1.表达角度的定位要鲜明。或旁白或独白,即以考生自我或以画面中的主角为角度;2.表达方式要合理,考生应根据已定表达的角度,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以考生自我为角度可抒情议论,以画面的主角为角度宜进行心理描写或自叙。3.亮化语言。在限定的条件下,议论的文字要深刻有力、启人心智,描写自叙类的文字要生动、细腻、传神,抒情性的文字要以情动人。还要注意灵活运用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
  【答案】
  一、小鸟也许弱小得微不足道,却也有着令人类都肃然起敬的真挚情感。小燕子对逝去伙伴的悲唤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处处都有爱!
  二、生者的呼喊能唤醒永远沉睡的伙伴吗?一个小小生命的逝去却是另一个生命无尽的痛苦!
  三、说好比翼齐飞的!说好不离不弃的!你说北方的桃花很灿烂,你说冬天的南方很温暖,醒来吧,我们去看桃花!我们一起回家!
  【答案评析】本图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结合情景文字,画意十分明确,既燕子对同伴的深深的爱恋,对观赏者有很强的感染力。考生可从描写燕子心理活动和对画面内容议论抒情中任选一个切入点。答案一、二都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进行议论抒情。答案三是以画面主体——徘徊着的小燕子为拟写角度进行独白,情文并茂,想象自然,丰富了画面内容;抒情感人肺腑,这得益于观赏者深刻的体味。
  
  六、看图作文类
  
  例:2005年福建卷要审读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的两幅图,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都相关;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得抄袭。
  【指要】以图画为材料的作文,多为材料主题作文,所以准确理解图画的中心主旨显得尤为重要。对只用一幅画为材料的作文,在审题的时,就可采用揭示寓意的方法进而理解中心;对以多幅图画为材料的作文,既要根据要求,对每幅图画仔细审读,更要注意图画与图画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把握中心,确定立意角度。如上例就可通过对比两幅图和说明文字,进而发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中心。同时,“注意点”告诉我们,“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相关”(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因此,“规范”与“新颖”、“稳定”与“创新”、“守成”与“革新”等都符合题意。
  可以这样说,这种类型的作文的立意形成、角度定位都“源”与对图画材料理解把握,但文章的内容却是考生联系现实生活、畅谈个人感想的园地,它是“流”。
  【作文示例】(略)
  以上根据考题的特点,从处理方法,文题内容与形式特点等不同的角度给予分类,分类的标准有交叉,只是抓住一个突出的视角,加深对此类考题的认识。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解放路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就阅读本身来说,阅读是思考的过程,阅读就是经过连续不断的思考去把握文章发展的始终,阅读思维直接影响了阅读效果,因此,离开了思维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阅读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一、着重文本内容解读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加重视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经过中小学阶段,理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口语交际目标都有互相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以高年级为例:阅读教学中有“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有“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这就是两者的切合点所在。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具体文本巧妙安排口
预设与生成关系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不管何种课堂形态,预设与生成始终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不同方式的预设,体现着教学者不同的教学境界,下面笔者试图例谈预设与生成的四种境界。   一、为预设而预设   为预设而预设是最糟糕的预设,这种预设人为割裂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使得教师的预设不仅不能为学生课堂的生成提供支持,反而使得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走上了对立。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从百
近年,福建高考语文为了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加大了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考查力度,专门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浅易的语段作为第2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分值也增加到了10分。三部文化经典著作,容量大,内涵丰厚,如何做好这几道文化经典阅读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化经典阅读,主要采用选句翻译与简答题型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文化经
正如中国水墨画的技巧,“计白当黑”,寥寥数笔,却意尽形全。海明威的小说,删掉了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决不铺陈繁复。  在《午后之死》中,海明威曾说:“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之上。”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
下面是对一篇很美的课文的段落层次分析: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第一层:描写概况)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第二层:描述美感) 
一、问题提出   一篇好文章,一篇好文章的好的語段都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它的起承转合,它的观点与佐证,它的抑扬和铺陈,它的暗笔与明章,都会达成某种和谐与平衡。这是写作者在写作艺术上的必然追求。   可是,文本在读者面前却是不可控的,他会随着读者的阅读素养、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等千差万别的因素而失去稳定,变得异彩纷呈,长出千姿百态的相貌来。比如,曹雪芹写了一个《红楼梦》,他就完成了他的工作,可是面对
2006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一改以往话题作文的形式,对材料有了新的关注和安排。这也表明高考命题开始关注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的思考水平,而这些正是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方向,有力于遏止作文模式化和跟风现象,遏止学生作文假大空的毛病,让他们独抒性灵,表现真我,消解人们的审美疲劳,有望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从今年的考场作文来看,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材料全面深刻的理解。材料的主角是乌
一九九八年四月初的北京还是春寒料峭,但当我跟随刘国正先生和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来到湖北宜昌境内的一座江南小镇,那里却已是春意盎然。  我们走进这座千年古镇的枝城中学,看见一间一百多平米的大教室里,满屋陈列着学生自编的家史,整理的传说故事,撰写的形形色色的读书笔记和自办的手抄报,又分明地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春天也已经来到这里。  主持这所学校教改实验的是一位面目清秀,目光坚毅,激情洋溢的青年教师,他
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才能使得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达成和谐,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有趣,有收获?长期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多样探索。目前,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文字、文章、文化,三位一体,依据文本的特性,针对性地权衡各自所占的比重。放眼一线的教学,文字教学因与各类考核关系密切,仍然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文化教学因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辅助学生的理解,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唯独文章教学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