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段式研究的乐趣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n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是对一篇很美的课文的段落层次分析: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第一层:描写概况)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第二层:描述美感)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第一层:写“有些人家”)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第二层:写“还有些人家”)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第一层:概写)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第二层:细写)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第一层:写一般状况)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第二层:写特别情况)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第一层:场景描写)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第二层:环境描写)
   秋天到了,纺织姑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第一层:写情境)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第二层:写意境)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篇文章共七个自然段,呈分总式结构。
   “分说”的六个自然段,竟然全都是“两层式”的结构,且写法各异,角度丰富,组合精致,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像这样的分析,就是“段式分析”。
   “段式”,就是段落的写作、展开方式。“段式分析”,是对文章的“段”进行思路、结构、层次、脉络乃至手法的分析与提炼,它着眼于“段”的形式之美研究、“段”的展开方式之研究,从而让我们从“段落教学”的角度发现大量有用的课堂教学资源。
   “段式研究”的作用主要有:
   就教师而言,能够提高自己深读教材、精读教材、美读教材的能力,能够学会用“提炼”的眼光与手法去发现并分析语言表达的现象或规律,也能够帮助自己积累非常有用的读写训练材料。从更高的层次而言,还可以激发教师个人做一做“小专题”研究的兴趣。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可以用经教师发现、提炼过的这些精致的语言表达现象,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能力训练,进行内容概括能力训练,进行思路分析能力训练,进行段式仿写能力训练,进行有序表达的口语训练与思维能力训练;更可以组织起读写结合、段式学用的课堂活动。
   “段式研究”是语文教师教材阅读中的一处“冷门”,语文教师一般不研究“段式”,不少的教师还没有进行过段式的分析与研究。这无论对于教师的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还是教师教学资源的积累,都是一种损失。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享受一下段式研究的乐趣。
   我们可以对单个段落的段式结构进行研究。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选自《白杨礼赞》)
   这样的段落的形式,是先写景(或“物”),再抒情(或“议论”)。
   即景抒情是文章的一种构思形式,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写段模式。在写景抒情段中,景为情设,情为景发,情景相依,物我相融,内容丰富,表达完整。
   我们可以对多个段落的表达规律进行提炼。如: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选自《春》)
  路——都市大动脉;立交桥——动脉栓塞通。岂止是动脉栓塞通呢,人们还说它是:
  ——跨越时间的桥。
  ——节油养车的桥。
  ——保障安全的桥。
  ——美化环境的桥。
  (选自《北京立交桥》)
  上面的例文中都有一种常用段式——排比段。
  文章中的排比段主要由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小段连缀而成。在写作中,排比段有时会用在文章的收束之处。于是:
  此时的排比段就有了一种文面之美。
  此时的排比段就有了一种节奏之美。
  此时的排比段就有了一种抒情之美。
  此时的排比段就有了一种力度之美。
  我们可以对同一段式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如《中国石拱桥》中的“总分式说明段”:
   第一种形式:总分例证式——分说的部分由“例证”组成。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这一段写石拱桥的形态。第一层为总说,第二层为分说,总说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之一,分说部分则举出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这种特征。全段的总说很概括,分说很生动,结构严密,层次清楚,线索明晰。
   第二种形式:总分要点式——分说的部分由“要点”组成。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这一段说明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总说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分说的内容分别用(一)(二)(三)(四)领起,写了四个要点。全段的层次特别清楚,全段的内容特别便于理解。
   第三种形式:总分主次式——分说的部分有明显的“主次”标志。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他文献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项链》,情节设置巧妙,人物描写生动,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不会造成阅读障碍。可是,《项链》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如何提炼教学内容?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或隐或显地表现了主题,那么《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以往的外国文学史常常这样评价《项链》:莫泊桑暴露了他们(小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今天人们认为此种评价是一种阶级分析法,应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而关
儒家传统经典作品《中庸》里提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早出现了“思辨”一词,即通过审视,提出问题,经过慎重严密的思考,明晰辨理。近年来,余党绪先生进一步指出:思辨性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亦强调了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我们也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高中语文的进一步学习
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诸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不过,从当前普通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还存在学习的瓶颈,诸如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难以理解诗词的主旨和蕴含的感情等。课堂教学则表现为重讲解轻朗诵、重分析轻品味、重解释轻探究的境况,在学习兴趣激发、理解突破、鉴赏感悟等方面并不能给学生科学的指引,更难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阅读是解决语文所有核心问题的钥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绝大部分课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充分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因此,教好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多是一般化、模式化的大而全的教学,真正触及文学作品核心价值的教学很少见,如此教学既浪费了课程资源,又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  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对文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实际是告诫人们,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    一、
就阅读本身来说,阅读是思考的过程,阅读就是经过连续不断的思考去把握文章发展的始终,阅读思维直接影响了阅读效果,因此,离开了思维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阅读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一、着重文本内容解读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加重视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经过中小学阶段,理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口语交际目标都有互相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以高年级为例:阅读教学中有“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有“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这就是两者的切合点所在。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具体文本巧妙安排口
预设与生成关系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不管何种课堂形态,预设与生成始终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不同方式的预设,体现着教学者不同的教学境界,下面笔者试图例谈预设与生成的四种境界。   一、为预设而预设   为预设而预设是最糟糕的预设,这种预设人为割裂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使得教师的预设不仅不能为学生课堂的生成提供支持,反而使得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走上了对立。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从百
近年,福建高考语文为了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加大了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考查力度,专门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浅易的语段作为第2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分值也增加到了10分。三部文化经典著作,容量大,内涵丰厚,如何做好这几道文化经典阅读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化经典阅读,主要采用选句翻译与简答题型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文化经
正如中国水墨画的技巧,“计白当黑”,寥寥数笔,却意尽形全。海明威的小说,删掉了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决不铺陈繁复。  在《午后之死》中,海明威曾说:“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之上。”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